一 服饰

一 服饰

服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显得非常重要。序言中,我们已经引用了孔颖达对“华夏”一词的解释:“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说明了“华夏”的得名来源之一就是中国人得体美观的服饰。“华夏一也”说明礼仪和服饰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而“华”与“夏”组合成词的时候,“华”在“夏”的前面,充分表明了古人对服饰的高度重视。几千年来,我国积淀了深厚的服饰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国也往往被称为“衣冠上国”,中华文明也就有了“衣冠文明”的雅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礼仪特质就深化了。《礼记·冠义》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会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而服饰即“正容体”被看做礼仪中的首要之义,在此基础上,控制自己的表情,配上温和得体的语言,这样小至家庭的和睦,大至国家社会的安定有序才能实现。《礼记》代表的儒家服饰观念在社会上影响极大,特别是到了西汉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服饰的社会政治功能得到强化,与之相关的礼仪规范也越来越完备。这样一来,人们戴帽穿衣,佩饰物,穿鞋子,都郑重其事,特别是正规场合,一定要符合规矩,不可以随心所欲。

首先来说帽子。帽子在今天一般是为遮阳、防寒,也有用来作装饰的,不分大小,不分款式,不分材质,只要喜欢就可以任意选择来戴,但先秦时期可不是这样,那时只有身份较高的成年男子才有资格戴,平民只能裹头巾,罪犯也没有资格戴,未成年人也不能戴冠。那时的冠一般由冠圈、冠梁和缨即两条小丝带组成。戴上后,必须保持端正,而且不能轻易取掉。据《左传》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鲁哀公十五年,卫灵公宠信足智多谋的美人南子,太子蒉聩被迫出走。卫灵公驾崩后,蒉聩的儿子姬辄登基,这就是卫出公。为了不失去手中的权力,卫出公对自己的亲生父亲异常无情。他在位十二年,一直不许父亲入境。后来蒉聩想办法迫使他的外甥、卫国大夫孔悝立盟,将卫出公赶下王位,自立为庄公。孔子最讲义气的门生、卫国蒲邑宰子路,当时是孔悝的家臣,当他得知蒉聩要挟孔悝的时候,赶紧从远道孤身前往,满心希望能够解救孔悝,不幸遭到围击。混战中,子路冠上的缨被划裂,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从容地系上缨子,端正冠的位置,结果被士兵乘机剁成了肉酱。因为正一正头上的冠而丢了命,这种做法似乎有点儿傻气,但这恰好说明,在当时人眼中,端庄地戴冠是一个人的尊严所在。对帽子的重视,体现了人对自身的重视,从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的内涵所在。

到了汉代,戴冠仍是贵族和官员的特权,但冠帽的样式丰富多了,等级差别也更加分明。如汉高祖刘邦在发迹前发明了孔氏冠,登基后规定贵族的爵位在八级以上的,而且是祭祀时才能戴,其他人不许戴。公卿大夫行射礼的时候,统一戴上像倒扣的杯子一样的委貌冠。百官正月朝贺时,皇帝戴山形的通天冠。文官和儒生戴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的进贤冠,以帽梁的数量来区分等级,公侯三道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道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学弟子一道梁。执法的法官戴的是法冠,又叫做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神羊,这种羊非常聪明,能够辨别曲直,断定官司,所以法冠最鲜明的特点是上面有一个类似羊角的东西。汉代的冠帽还有武冠、鹖冠、樊哙帽、爵弁、皮弁、方山冠、术士冠等种类,什么身份什么场合就戴什么帽子,坚决不许越级。

冠帽制度尽管严格,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以前只有普通的老百姓才戴头巾,到了汉代这一习俗逐渐改变了,贵族也开始戴头巾,而引领这股潮流的重要人物是王莽。据《汉书·王莽传》和蔡邕《独断》记载,王莽篡位时已经五十多岁,头发花白,不好看,也显得精力不旺盛,于是他在头发上花了很多心思。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把头发成功地染成了黑色,但光染发还不行,因为已经秃顶了,只靠帽子遮不住,于是他在头上先戴一个头巾,再戴帽子。贵族大臣对此感到新奇,纷纷效仿,习惯成自然了。

汉代的冠帽制度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直到明清之际,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下面直接来说说清代的冠帽。清代因为是满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官帽从质地、造型上和前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是用貂皮、海獭皮、狐皮等皮革制成的,而形状都一样,像个斗笠,所不同的是上面的顶戴花翎,职位的高低就以此为据。顶戴是指官帽上的珠子,材料主要有红蓝宝石、珊瑚、水晶、青金石、素金等,用料越贵就证明等级越高。花翎是帽子上插的孔雀翎,翎羽上的圈纹被称为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眼越多等级越高,没有眼的称蓝翎,等级最低。因为官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顶戴花翎上,所以官员在被降级或撤职时,更换或摘掉上面的顶子就可以了。清初为了统治需要,实行了剃发令,人们都梳辫子,当然就不能戴头巾了。民间男子盛行戴扣住整个头部的小帽、毡帽、风帽等,孩子则戴狗头帽,帽子两旁装上两只毛皮狗或兔耳朵,以防天冷在外玩耍时耳朵被冻。

聂崇义《新定三礼图》,清刻本

其次,说说衣服。服饰文化中最重要的是衣服。早在一两万年以前,山西朔县峙峪人和山顶洞人就会用骨针缝兽皮衣服。大约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农耕社会,出现了麻布和葛布的衣服。到了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代,服装的基本款式就确定了。《易经·系辞下》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西汉淮南九家易学派解释说,黄帝之前,人们都穿毛羽、兽皮、树叶等来抵御寒暑,黄帝开始制作衣裳,并主动充当模特,穿给天下人看。衣取天覆万物的意思,居上;裳取地承载万物的意思,在下。我们今天所说的衣裳并不分,但在古代,衣指穿着上面的衣服,穿在下面的才叫裳,从《易经》看,上衣下裳的基本款式在黄帝时期就确定了,但这时衣裳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晋代的韩康伯认为黄帝“垂衣裳”的目的是“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即通过衣裳与天地的匹配让人们有尊卑的观念并服从它,从而天下也就不发生动乱了。可见那个时期,衣服就被赋予了政治上的内涵,故后世衣服的形制、款式、面料、颜色、图案等有严格的等级区分,“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后汉书·舆服志》),从中可以看出穿戴者的尊卑、高下。

我们以男性的服装为例。龙袍是天子的特定服装,不得私制,也不许随便穿,否则会被视为谋反。《水浒传》中宋江攻打方腊时,缴获一箱龙袍、皇冠等,阮小七不懂朝廷规矩,穿上逗大家开心,结果归京受赏的时候就因此被免职了。龙袍的颜色为明黄色,所以成语“黄袍加身”就是指做皇帝。《历代笑话集》中有这样一则笑话,说一个乞丐从京城回来,自夸曾经见到过皇帝。有人问他:“皇帝是什么装束呀?”他说:“头上戴着白玉雕成的帽子,身上穿着黄金打成的袍子。”那人听了,又惊讶地问:“金子打成的袍子,穿上了怎么作揖呀?”乞丐呸了他一口,说:“真是个啥都不懂的蠢货,既然做了皇帝,还向谁作揖呀?”其实皇帝哪里是乞丐能见到的,皇帝在祭祀等场合也是要行礼的,这个乞丐显然是在瞎说,但起码龙袍是黄色的他还没弄错。

本来老百姓也可以穿黄色,但从唐高宗开始,黄色就被皇家独占了。唐代的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袍,四品、五品穿绯袍,六品、七品穿绿袍,八品、九品穿青袍。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被贬为江州司马,因为官品低,穿青衣,所以他在《琵琶引》中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除了颜色之外,能反映官员等级差别的还有补服。补服又称补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即补子)的官服。明代的补子是一块大约四五十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表示品级。文官的补子用飞鸟,武官的补子用走兽,各分九等。清代的官服也缀有补子,鸟兽的纹样和等级,与明代大同小异。其中一品是文官鹤、武官麒麟;二品,文官锦鸡、武官狮;三品,文官孔雀、武官豹;四品,文官雁、武官虎;五品,文官白鹇、武官熊;六品,文官鹭鸶、武官彪;七品,文官、武官彪;八品,文官鹌鹑、武官犀牛;九品,文官练雀、武官海马。此外,都御史、按察使等,均绣獬豸(参《大清会典图》)。绣制好的补子华丽耀眼,所以远远地人们就能识别对方的身份。

穿衣服除了不能越级,还要注意场合。孔子曾说:“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荜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礼记·儒行》)一个人太穷了,房子破败不堪,门是用荆条、蓬草编织的,窗户用破瓮来充当,即使是这样,出门也得换衣服。那么皇帝和官员更是讲究,除了日常的便装以外,还有朝服、祭服等,每种场合都不能马虎。如明代焦竑《玉堂丛语》卷三记载,明朝天顺年间,大臣薛瑄有事入朝,英宗本来戴着小帽,穿着短衣,听说薛瑄来奏事,赶紧换了袍服。再如《红楼梦》第十四回写贾蓉的妻子秦可卿病逝,出殡之日,各王侯家在送殡的路上设祭棚路祭,北静王水溶“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第十六回写贾政过生日,正在家里喝酒听戏,忽然夏太监来宣旨让他们进宫,贾政和贾赦等赶紧换上了朝衣出发。

穿衣服虽然有非常多的讲究,但并不意味着单纯追求华美。《荀子·子道篇》记载了子路见孔子的故事。因为对孔子非常崇拜,子路特意穿着华丽的衣服来拜见孔子。哪知道孔子说,你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呀?大江发源于岷山,它的源头水很少,只能浮起酒杯,但是到了下游,人们不乘舟,不避开风,就不能渡江了,难道是到了下游水才变多的吗?今天你穿得这么华丽,颜色这么鲜艳,天下人谁肯给你一些建议呢?子路听了老师的教诲,急忙快步回家换了一套朴素的衣服来。孔子是主张人修饰自己的,他曾说过:“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大戴礼记·劝学》)但从上面这个故事可见孔子并不看好华美奢靡,他提倡的是自然质朴,穿着要得体、不张扬,这也是古代社会的主流风尚。《红楼梦》中的薛家富甲一方,但薛宝钗的穿着就比较保守,第八回写宝玉去梨香院找薛宝钗玩,看见薛宝钗正坐在炕上做针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应该说薛宝钗什么衣服都买得起,但她不铺张浪费,很会过日子,谦逊低调,合乎礼仪规范,所以她能被贾母和王夫人看中,成为贾府儿媳的最终人选。

着装在以上要求之外,还要做到整洁。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写道:“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他认为童稚时期,首要学习的是严肃着装,这比读书写字更重要,因为这涉及做人的问题。他说:“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也就是说穿衣服不讲究会让人不尊重,瞧不起。而且朱熹还说吃饭、走路时要小心,别弄脏衣服,衣服脱下后要叠好放在柜子里,不许乱放,以免沾上灰尘,穿脏了要勤洗,“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用完洁”,破了就补上,补丁多了不要紧,只要整洁就可以。《庄子·山木》中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意思是庄子曾经穿着带补丁的粗布衣服,理正了腰带,系好鞋子去见魏王。庄子的事迹可与朱熹所言相印证,可见如果家境不好,买不起好衣服,穿带补丁的衣服去见王侯贵族也是合乎礼仪的。皮肤尽量少暴露也是衣冠整洁的一个方面。《礼记·曲礼》有“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的规定,即不能袒胸露背,天气再热,也不要撩起衣裳,或者上身不穿衣服。

其三,谈谈配饰和鞋子。配饰一般戴在头上,或挂在腰间。有一些是分等级的,如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的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的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的没有鱼袋。一些则为表现职业特征,如汉代的案牍文吏流行把笔插在耳边,称为簪笔。还有些是为了美观实用的,如《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载,因为贵妃元春要回家省亲,贾府特意建造了大观园,贾政命宝玉和家中的幕僚一同游赏,为各个景点命名并作题咏。因为贾宝玉表现不错,连跟从他的年轻男仆都沾了光,这些仆人来讨赏,不要赏钱,“一个上来解荷包,那一个就解扇囊,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林黛玉误以为她做的荷包也被抢走了,一气之下把为宝玉做的香袋铰碎了。宝玉当时没有爵位,只是个贵公子,这些香囊、荷包、扇袋等都是男子常见的随身配饰。鞋子在古代大多数时候没有特别的品级上的规定,但是由于造价不同,出现差别是自然的。贵族和富人大多穿丝或皮革做成的鞋,穷人就只能穿麻鞋和草鞋了。木屐的底上有齿,因为不易透水,所以下雨天穿最好,又因为轻便,所以通常当休闲鞋穿。南朝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就发明了可以将前后齿自由取掉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游玩时极为省力。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这样写道:“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谢公屐就指谢灵运发明的木屐。明代的时候关于鞋子有些限制,如洪武元年,规定普通百姓的靴子上不许绣花纹,不许用金线装饰,后来干脆不许百姓穿靴,这条禁令一直延续到清代前期,不过即使无禁令,老百姓经常穿的也还是布鞋。相对于衣冠和配饰,鞋子的礼仪规范比较简单。

以上讲的都是服饰的礼仪规范,如果不遵守,会怎么样呢?那就会被视作对社会的叛逆,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如公元前636年,流亡宋国的郑公子子臧因为穿着不得体,“好聚鹬冠。郑伯闻而恶之,使盗诱之。八月,盗杀之于陈、宋之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因为戴帽不得体,招致了杀身之祸。隋朝的孙万寿原来是滕穆王杨瓒的文学侍从,据《隋书》卷七十六《孙万寿传》记载,其“坐衣冠不整,配防江南”,即因为他衣冠不整洁,被发配到江南多灾异的地方,从此闷闷不乐。宋代的著名书画家米芾,也是因为衣服惹了祸。他有洁癖,所以官服洗得太勤,别人的还很新,他的就洗旧了,站在大臣中间反差很明显,因此引起皇帝不满,也被贬了官。这些都是衣冠导致的个人得失,大而言之,衣冠在历史上还有改变国家命运的实例。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刘秀力图兴复汉室,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刘秀集团一度不占优势,更始帝刘玄即位后,刘秀还是司隶校尉,然而这时发生了一件关键的事情,《资治通鉴》卷三十九记载,刘玄将要移都洛阳,让刘秀先去整修宫殿,刘秀训诫他的属下办事一如汉代的旧制度。当时三辅吏士来迎接刘玄,见刘玄下属“冠帻而服妇人衣”,不免觉得好笑,而刘秀属下衣冠整齐,吏士们非常欢迎。有些年纪大的甚至热泪盈眶地说:没想到今天又见到了汉代的衣冠风俗。一次普通的行军,使刘秀赢得了人心,为建立东汉奠定了基础。可见穿衣戴帽,的确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