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元宵节据说起源于道教,汉代的时候,正月十五要祭祀道教的太一神,仪式从黄昏开始,直到第二天早上才结束,所以这天晚上允许老百姓出行游玩。按照汉代法律的规定,平时二更天以后人们不许上街,有卫士来回巡逻,抓到了要受罚,所以晚上能聚众玩耍的日子唯有元宵节了,当然要尽情狂欢。但东汉以前,人们只是晚上到街上去玩,还没有特意点灯。东汉明帝时,因为有西域的僧人前来传法,受佛教的影响,宫廷和寺院到处都张灯结彩,气象非凡,这种风气迅速扩展,老百姓的庭院里也高高地挂上了大大小小的灯笼,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景观。到了后来,制作灯笼的技艺越来越先进,出现了绢制、纸质的各式各样的花灯,如绣球灯、走马灯、莲花灯、玉皇灯、五谷灯等。灯的摆设更加讲究,有把竹竿放在楼阁上,插上松柏枝挂灯的,叫做天灯。有的横着竹竿,逐层放灯像塔形一样,称为塔灯。或者架上木头,用绳子来控制灯的高低,形成桥状,叫做桥灯。乡村则扎上棚,四周都挂上杂七杂八的灯,在棚里面左转右转,像是走迷宫,经常人进去就眼花缭乱,左绕右绕出不来了,叫做黄河九曲灯。还有些小灯随便放在角落井旁的,叫做散灯。如此等等,花样繁多。
人们的兴致越来越高,统治者也越来越重视。唐代的时候元宵节张灯三天,宋代扩充到五天,明代最盛。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凡事都非常节俭,可是元宵节却破例允许张灯十天,从初八开始,到十七日才结束。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官员的元宵节假期竟长达十天。宫中的彩灯十分奢华,乾清宫的台阶上有七层牌坊灯,而寿皇殿的鳌山灯最高的竟然达十三层,宫中的太监和嫔妃们都可以来看灯,但要穿绣着灯景的补服。放一些特别奢侈的烟花,在明代的中后期不是稀罕事,成化年间,大臣马士英献上烟火一架,总价值五百两银子,点燃后像飞龙盘绕着殿柱。明末镇守边关的大臣点一架烟火有值千两银子的,可见享乐太甚,终至亡国。清代的元宵节,乾清宫的万寿灯和天灯从正月十四点燃,一直持续到十八日才出灯。皇帝有时会在乾清宫招众位大臣来宴饮,晚上宫里面放烟火,皇帝率领妃嫔们一起看。那时的烟花爆竹更先进了,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放烟火》记载清代放烟火用一丈高的架子,架子上多的时候放五层盒子。这些架子有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名字,炮仗有声的叫响炮,带炮连声的叫三级浪,高高窜起的叫流星,在地上旋转的叫地老鼠。用纸包的叫花筒,用筐包的叫花盆,用泥包的叫砂锅儿等,总名烟火。但烟火虽然好看,如果皇帝训子颇严,小皇子就没有眼福了。《国朝宫史》卷四载乾隆四年正月十六日,皇帝下旨说,我昨天看见果亲王大阿哥在“山高水长”看烟火,看见我竟然藏起来了,这是什么道理?大阿哥现在年纪太小,正是读书的时候,如果应该看戏、入宴、放烟花的时候我自然会叫他,怎么随便就来看了?你们这些总管不阻止他,纯属不负责任。他下令把王自立、张承恩革职,每人打六十板。还命人把大阿哥叫来,问他知不知羞,如果长大了还这样,就要处置他。看了这个例子,一般的家长肯定会觉得一年也就这么一回,这样来管束孩子未免有些过头,清代皇家训子实在是严格呀。
相比之下,民间的小孩子可就快乐多了,他们可以随着大人满街跑。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闹元宵》记载,元宵节的街上,或从早到晚,或通宵达旦,全民出动,笛箫琴板一起鸣奏,一大群的小孩子相互追逐,手里都拿着一个器具,满街边走边击,叫做走马锣鼓。大人们的游戏有闹花灯、舞狮子、踩高跷、跳火、猜灯谜等。谜面都贴在路旁的墙壁挂的灯上,为了吸引人,有些人先敲一阵鼓,游人们听到就聚集过来了。谜面有些很雅致,取自经典诗文曲词,有些很幽默,令人禁不住发笑,总之都增加了节日的快乐气氛。如果有人猜对了,设谜语的人就会赠纸笔、香扇这类小礼物给他,猜不上的人也会冥思苦想坚持到最后才散去。
元宵节的晚上,长年藏在深闺中的妇女们也解放了,她们都穿着白绫衫,细心打扮之后,三五成群来观灯。她们当中会有一个人手里拿着香走在最前面,提醒别人让路,大家跟着走过三道桥,据说这样可以免百病,叫做走三桥或走百病。元宵节妇女还有迎紫姑神的习俗。紫姑姓何,名媚,字丽娘,是富贵人家的小妾,因为被正妻所妒,经常被迫干些脏活,最后在某个正月十五的夜晚凄凉地死去了。所以元宵节的时候妇女就会扎草人,用纸糊成脸,头上戴着巾帕,穿着衣衫和裙子,称它为姑娘,把她放在厕所或猪圈栅栏边,让两个小女孩架着它,上香、敲鼓、祷告之后,如果觉得草人有些沉重了,那就是神来了,可以设酒果祭奠,能占卜很多事,包括一年蚕桑的收成。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代元宵节的时候,京城的人们用面做成蚕茧的样子,把官位帖子放在面茧中,然后像抓阄一样抓一个茧子,借以占卜自己的官运。吃饭的时候人们也经常玩这种游戏来取乐。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载苏州上元日用粉米做成蚕茧,预祝蚕茧获得大丰收,或者在蚕茧中夹上写着吉利话的帖子,也是随手抓,占卜一年的福气,称为茧卜。这天还用米粉做丸子,叫上灯圆子。洛阳这天吃玉梁糕,金门吃粉荔枝,临安吃乳糖丸子、澄沙团子。据说元宵节吃团子和后羿与嫦娥的故事有关。嫦娥奔月后,后羿非常想念她,有一天,有个小孩来告诉他说:“正月十五月圆的时候,你用米粉做成像月亮一样圆圆的丸子,放到屋子的西北角,喊三声嫦娥的名字,三个晚上她就会从天上下来。”后羿照着做了,果然嫦娥来和他相会,于是人间就流行元宵节做团子了。其实这团子就是元宵,吃元宵的习俗在宋代就形成了。
元宵节过后,就意味着年已经结束了,这时供奉祖宗的陈设就该撤掉了。如《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记载贾府正月十七日“一早,又过宁府行礼,伺候掩了宗祠,收过影像”。大概也因为元宵节是最后一次放松的机会,所以才有全民性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