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器用
我国在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型制不同的器皿,那时主要是为了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制度逐渐成熟,古人在举行祭祀、宴饮、征伐、婚丧等活动时,都要按礼制大量陈设和使用器物。器物在质地上,有陶制、石制、玉制、木制、竹制、青铜等,还有比较奢侈的金银、珊瑚、玛瑙器等。按用途划分,有祭器、酒器、食器等。这些器物各有不同的名称,如鼎、鬲、甑、俎、登、柶、豆、笾、匕、簋、瓒、瑚琏、敦、簠、爵、罍、盏、杯、缶、卣、盉、尊、壶等,在礼制上也颇多讲究。
伯公父簠(西周中期),河南省博物院藏
器物中最重要的是鼎,因为它是权力的象征。鼎由鼎耳、鼎身、鼎足三部分组成,大多是方形或者圆形的,三只脚或者四只脚。在秦代以前,鼎最为盛行,拥有鼎数的多少代表了统治阶层身份的高低,因为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个州,所以九鼎象征着最高的统治权力。《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规定,天子列九鼎,诸侯列七鼎,卿上大夫列五鼎,元士列三鼎。这个规定本来是要严格遵守的,但是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弱,势力强大的诸侯逐渐便有了越礼的念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如此。
《左传》记载,鲁宣公三年,楚庄王率领大军征伐西部的一个民族,在途经周天子辖区的边境时却按兵不动。周定王害怕他有什么不利的举动,急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斡旋,希望楚军能够尽快离去。谁知楚庄王见到了王孙满,竟然傲慢地问起天子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源。楚庄王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是想代替周王,称雄天下。对于这种无礼行为,王孙满严厉地斥责,他还说鼎不是能够用武力取得的,而是要用德行来争取。谁失德就会失天下,所谓“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即夏的最后一任君主桀政治不清明,鼎被商汤迁走,商纣王暴虐,鼎又被周武王迁走,王孙满通过这番言论打击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而从他的话中可见,鼎就是权力的象征,所以一个新的王朝取代旧的王朝,就要把旧王朝的鼎迁到自己的国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有迁鼎的想法,据说周灭亡后,天子的九鼎沉在泗水里,所以秦始皇东巡路过彭城时,亲自斋戒祷告,还派了千余名勇士到泗水中去捞取,可惜没有找到。鼎是立国的重要标志,故“定鼎”就意味着新政权的建立。三国时,曹操、刘备、孙权分别建立了魏、蜀、吴政权,这样的局面就被历史学家称为“三足鼎立”。
鼎在祭祀时是常备的礼器,功能是用来盛肉和煮肉。因为鼎的容积比较大,所以日常生活和军旅中也经常用到它,诸侯招臣僚来宴饮也常用一个大鼎来盛肉和煮肉,然后分食。《左传》宣公四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国人献鼋给郑灵公,宋子公与子家恰好看见了。宋子公用食指暗示着和子家说,以后要是做了侯,一定要尝尝这类的珍羞美味。等他们进了殿堂,厨师正要分解这只鼋,于是两个人相互看了一眼,默契地笑了。郑灵公觉得蹊跷,就问为什么笑,子家把宋子公的话告诉了灵公。等到郑灵公把鼋分给众位大夫的时候,叫了宋子公,但没给他肉。宋子公大怒,自己在鼎中拿了一块尝尝,接着就走了。郑灵公也非常生气,要把宋子公杀掉。在这个故事中,郑灵公就是用鼎来煮鼋然后分给大臣的。
这种煮肉的鼎一般没有足,又称为镬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有很多奇异故事,其中也有一则涉及到这种“镬”,那就是著名的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眉间尺的父亲造了一雄一雌两把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他把雄剑留下埋了起来,并且告诉他怀孕的妻子说,我只把雌剑献给大王,他一定会杀掉我。等我们的儿子长大了,你把埋藏雄剑的地方告诉他,让他替我报仇。后来果如其言,王杀死了眉间尺的父亲。眉间尺长大了,挖出干将宝剑想为父报仇,但是王身边的侍卫太多,他没办法,就在山里大声嚎哭,引来了一位侠客。侠客说,把你的头和剑给我,我替你报仇,于是眉间尺就自杀了。这个侠客把眉间尺的头献给了王,王非常高兴,“以镬煮其头,七日七夜不烂”,就是用镬鼎煮眉间尺的头,七天七夜也没煮烂,而且眼睛圆睁,显出非常愤怒的样子。侠客说:“这个头煮不烂,您亲自看一下就好了。”王果然中计,亲自到镬鼎边来看,侠客趁机砍了王的头,随后自刎,三个头在鼎镬中争相咬了一阵,就都煮烂了。王用镬来煮眉间尺的头,可见宫中的镬鼎平时就是用来煮肉的。
周代非贵族不能列鼎,所以普通百姓家举行各类活动时就没有鼎,自然也就吃不到用鼎煮的肉了,可想而知,成语“钟鸣鼎食”之家指的都是富贵人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等级被打破了,只要是富人家,不见得做很大官,家中就可以有鼎,而且这时的鼎已不用来煮肉,而是厅堂内招待客人时的摆设,器形也有所改造。《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四回写宋御史到西门庆家,见“堂庑宽广,院中幽深,书画文物,极一时之盛。又见挂着一幅三阳捧日横批古画,正面螺钿屏风,屏风前安着一座八仙捧寿的流金鼎,约数尺高,甚是做得奇巧。见炉内焚着沉檀香,烟从龟鹤鹿口中吐出,只顾近前观看,夸奖不已。向西门庆:‘这付炉鼎造得好。’”西门庆当时只是阳谷县的提刑官,但因为他是个暴发户,所以家中就可以设鼎,而且这鼎和香炉铸造在了一起,既厚重又精巧。
豆闭簋(西周中期),故宫博物院藏
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下祭祀时常用的其他器物。清代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的《国朝宫史》卷六载季春皇后祭祀蚕神时,“太常寺官具牲俎,辨簠簋、笾豆、登、铏之实,以次展于神厨”。这些祭器中,俎是放肉的几案,有四条腿。簠圈足,敞口方角方腹,用来盛粮食。簋是一种圆形或长方形的有两耳的器皿,周朝规定簋必须与鼎配套陈设和使用,天子九鼎配八簋,诸侯七鼎配六簋,卿上大夫五鼎配四簋,元士三鼎配二簋。到了清代,显然是变化了,在这里皇后祭祀的是蚕神,祭祀的级别比较小,所以并没有用鼎。笾和豆形状相同,又能配合使用,豆装潮湿有油的肉酱和咸菜,笾装没有油的干燥的果脯等,所以经常连在一起为一个词。豆的数量在周代也有规定,《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不同身份的人用的豆的数量不一样,也就是说餐饮品的多寡不同,依次递减。《礼记·乡饮·酒义》又规定:“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在专门款待老人,表示敬老的乡饮酒宴上,不同年龄的人也用不同数量的豆。登和铏都是盛羹用的,铏有两个耳,三只足,有盖。这些都是盛物的器皿,而古代用来舀东西的器物有匕,即大勺子;柶,类似于匕,是小勺子。
祭祀时常用的玉器有瓒,瓒是玉杓,就是以圭为柄的灌酒器。还有瑚琏。《论语·公冶长》记载了一则有趣的对话:“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贡问孔子他的才能怎么样,孔子说你配得上一种器物。子贡问什么器物呀?孔子说瑚琏。瑚琏是盛粮食的器皿,祭祀时经常陈列,孔子做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子贡有立朝执政的才能。瓒和琏都是玉雕成的,而且都陈列在庙堂之上,纯洁而尊贵,所以古人常用这二字来起名。如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瓒,为人就和名字非常匹配,他有洁癖,个性孤洁,不肯轻易给俗人和权贵作画。元末枭雄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花重金请他作画,他不肯。有一次在湖上两船相遇,张士信看到倪瓒,就命人把他痛打一顿,但倪瓒仍然不肯屈服,绝不下笔,被人誉为高士。但《红楼梦》中的贾琏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这个纨绔子弟过于俗气,只知道吃喝玩乐,对国事家事都不在意。一次王熙凤和他商量事,他说管他呢,我只管喝酒,而他的小妾平儿曾说他油锅里的钱也会弄出来花花,一点儿都不知道节俭,真是徒有虚“名”。
古代的盛酒器有爵、卮、尊、角、觯、觚、斝、觥等。爵,腹部又长又圆,前面有倒酒用的“流”,口扁长,后面有尾,右边有把手,底下有三个足,能温酒,也便于拿着饮酒,献酒和倒酒。《诗经·行苇》中说:“或献或酢,洗爵奠斝。”卮也是酒器,圆形,比较大。爵和卮是宫廷贵族各类宴饮仪式上最常用的酒器。《国朝宫史》卷七载皇太后生日和元旦等节日庆典在慈宁宫举行,“司爵女官自黄幕内奉壶、爵、金卮,以次进至殿中门阈外之左,西面立”。可见宫中典礼准备的酒器有壶、爵和金卮,而敬酒时“女官举壶实酒于爵,由中门入,西面跪,授进爵命妇,兴,退。进爵命妇奉爵兴,自中陛升,当右北面跪,恭进皇太后酒。兴,由右陛降复原处,跪,行一拜礼。皇太后进酒,皇后以下咸行一拜礼。进爵命妇兴,由右陛升,跪受虚爵,仍由中陛降复原处,跪。女官入,跪,接受虚爵,退。皇后以下先兴,女官乃以金卮酌酒,承懿旨赐进爵命妇,立授卮。进爵命妇恭受,行一拜礼。饮毕,女官立受卮,退”。从以上记载可知,在清代慈宁宫宴饮仪式上,朝廷命妇给皇太后敬酒时用爵,先有女官把壶里的酒倒入爵中,命妇跪着敬酒,然后退下,等太后喝完了,命妇再上来一次,跪着把爵拿走,再退下来交给女官。而女官奉皇太后的命令,赐酒给刚刚敬酒的命妇时,用的是金卮,而且是站着递给命妇,站着把空的金卮收回来,因为她代表的是太后的威仪。《国朝宫史》同卷载乾隆十四年清兵平定了金川,二十五年又平定了回部,凯旋礼举行完毕后,皇帝在丰泽园给功臣赐宴,用的也是壶、爵、金卮,同样,大臣用爵敬皇帝,而皇帝则用金卮敬大臣。
其他常用的酒器还有尊,敞口窄颈,腹部大底小,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周礼》中记载有“六尊”:牲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唐宋以后最常用的是盏、杯、钟。如李白《月下独酌》中有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清照《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中的饮酒场面多用钟和杯,而且称呼上相混。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回写宴饮,西门庆家仆人玳安按吩咐“取了两个大银钟放在应二面前”。行酒时,“伯爵道:‘太平钟也该他吃一杯儿。’于是亲下席来,斟了一杯与傅自新吃”。西门庆掷骰子,恰好中四,“应伯爵看见,说道:‘哥今年上冬,管情高转加官,主有庆事。’于是斟了一大杯酒与西门庆”。《红楼梦》第八回写宝玉在梨香院吃鹅掌,薛姨妈命人取酒,受到宝玉奶妈李嬷嬷的阻拦,宝玉央求说:“妈妈,我只喝一钟。”第三十八回螃蟹宴,“凤姐笑道:‘鸳鸯小蹄子越发坏了,我替你当差,倒不领情,还抱怨我。还不快斟一钟酒来我喝呢。’鸳鸯笑着忙斟了一杯酒,送至凤姐唇边,凤姐一扬脖子吃了”。以上事例证明明清时富贵之家日常宴饮最常用杯和钟,而主人和高级仆人可以用同样的酒器。
缶即瓯、盆和盎,可以盛酒也可以盛水,在宴席上又可作乐器,击打助兴。《汉书·杨恽传》记载杨恽“酒后耳热,仰天击缶,而呼乌乌”。《史记》卷八十一载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酒酣,请赵王鼓瑟,秦国史官当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蔺相如不甘受辱,对秦王说:赵王听说您擅长演奏秦地的音乐,“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不肯,蔺相如便以死相逼,并吓退了卫士,最终秦王不得已击缶演奏,赵国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了下来。古人在举行仪式和宴饮、待客时,必须先盥洗,除了缶即盆可用外,匜是专供洗手用的一种器皿,而盘最初是放在匜下接水的,以避免洗手的水溅起来弄脏衣服,不过逐渐地,盘变成了盛食物的器皿,在今天的各种礼仪场合,应用得最广泛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