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拜贺

二 拜贺

古代人生活中的应酬特别多,特别是遇到升官、生子、发财、结婚、节日这样的喜事,或者与达官贵人、风流名士等结交,都要相互拜见,相互庆祝。那么在这类拜贺的活动中,相关礼仪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实例来详细解说。

《三封书拜谒扬州牧》,臧懋循《元曲选》插图,清刻本

首先来说名帖和名帖的使用。名帖,又称帖子,相当于名片,在古代的应用十分广泛。秦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用这种方式来通报姓名,不过那时的名帖是削平的竹木片,也叫谒或刺,汉以后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才开始用纸制名帖,所以名帖还有名纸、名刺、门刺、门状等名称。名帖上一般都写乡里、姓名,如果还写官爵,就称为爵里刺。凡是做官或有地位的人都备有名帖,这样非常方便。在和人交往过程中,如果不能亲自去见,就让仆人拿着名帖代表自己去,表示尊重,也让对方清楚送礼的人究竟是谁。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六回载,蔡状元和同榜进士安忱一起乘船来到新河口,西门庆的仆人“来保拿着西门庆拜帖来到船上见,就送了一份嘎程,酒面、鸡鹅、嘎饭、盐酱之类”。这里的“拜帖”就是名帖。接受别人东西后,回复或回赠时仍要拿帖子,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西门庆即将上任提刑所理刑,“忽有提刑所夏提刑,拿帖儿差了一名写字的,拿手本三班送了十二名排军来答应,就问讨上任日期,讨问字号,衙门同僚具公礼来贺。西门庆教阴阳徐先生,择定七月初二日,青龙金匮黄道,宜辰时到任,拿拜帖儿回夏提刑,赏了写字的五钱银子”。

以上引文除了拜帖,还提到“手本”,手本也是名帖的一种,一般是六页棉纸折成,有底壳,分为两种:红禀是初次谒见和庆贺的时候用的,白禀是为报告时用的。因为除了姓名外,所附的东西多,页数也多,所以称为手本。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说刘太监就座,“教坊司俳官跪呈上大红纸手本,下边簇拥一段笑乐的院本”,可见手本上有戏子的姓名,还有他们的说唱词。明清时下属见上级或者门生见老师等场合要用手本,仍以《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为例,西门庆即将上任提刑所理刑,裁缝匠人做衣帽,“西门庆带着小帽锦衣,和陈经济在穿廊下,看着写见官手本揭帖。”“伯爵问:‘哥的手本、札付下了不曾?’西门庆道:‘今早使小价往提刑府下札付去了。今有手本还未往东平府并本县下去。’”札付是上级任命西门庆为提刑所理刑的公文,揭帖是向上级申报的文书。从这段话可见西门庆即将上任时就开始准备手本,先让仆人把任职公文送到任所,再送手本到府县的官衙,便于官员之间了解。手本的页数比较多,而一般的名帖只有一张,在颜色使用原则上和手本差不多。如《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九回,宋御史与西门庆本来不认识,在蔡御史的劝说下到了西门庆家,就“投了个宛红单拜帖,上书:‘侍生宋乔年拜’”。不管认不认识,登门时首先投名帖也是常规的礼仪,再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二回,“西门庆慌忙整衣冠出二门迎接,因是知县李达天,并县丞钱成,主簿任廷贵,典史夏恭基。各先投拜帖,然后厅上叙礼”。

在庆贺节日时,名帖还发挥特殊作用,如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载:“元旦,男女以次拜家长毕,出谒邻族亲友,互相往来拜贺,曰拜年。其不求见面,而但通谒者,则遣童仆分投名纸,曰飞帖。或于门间设簿籍,令来客书姓名,曰门簿。或黏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这里的元旦指大年初一,可知很多人不亲自来拜年,而是让仆人到各家去发名帖,有些人家在门口特意放了红纸袋来接收,所以每到节日大家都会发出和接收很多名帖,感觉像现在发贺卡。不过这种形式虽然简便,但会让人觉得人情味越来越薄,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曾作拜年诗:“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所以对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辈,还是要亲自登门拜贺,以示尊重。

其次,到别人家拜访或庆贺时穿戴要整齐华丽,或穿公服、吉服。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西门庆升官,“周守备、荆都监、夏提刑等众武官,都是锦绣服”。第三十五回:“吴月娘与众房,共五顶轿子,头带珠翠冠,身穿锦绣袍,来兴媳妇一顶小轿跟随,往吴大妗子家做三日去了。”第四十九回宋御史和蔡御史来到西门庆家,“都穿着大红獬豸绣服,乌纱皂履,鹤顶红带”。《国朝宫史》卷七载清代皇后过生日,皇贵妃、贵妃、妃、嫔等都要在庆宴前换上吉服。

其三,礼物要讲究。在拜贺过程中,多多少少都要带些礼物,而拿什么礼物要按习俗来。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西门庆家做了提刑官,又赶上官哥儿满月,所以“薛太监差了家人,送了一缸内酒,一牵羊、两匹金段、一盘寿桃、一盘寿面、四样嘉肴,一者祝寿,二者来贺”。寿桃和寿面都是祝寿常备的礼物。此回又载“本县正堂李知县,会了四衙同僚,差人送羊酒贺礼来。又拿帖儿送了一名小郎来答应,年方一十八岁。本贯苏州府常熟县人,唤名小张松,原是县中门子出身……西门庆一见小郎伶俐,满心欢喜,就那拜帖回覆李知县,留下他在家答应……专管书房收礼帖,拿花园门钥匙”。羊和酒是庆贺喜事时一般不可少的,薛太监和李知县的礼物中都有,但有意思的是,知县和衙门的同僚所送的礼物还包括仆人。不过这个仆人可不是普通人,而是在衙门混迹多年的机灵鬼,可见知县等人想让这个仆人帮助西门庆熟悉官场事宜,为他提供个帮手。如果是特殊节令,拜贺的时候要送有节令意味的礼物,如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载岁朝即新年,人们要相互送百果,说吉利话,叫作开口果子。如果礼物太多,要开列清单。《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五回西门庆到东京给蔡京送寿礼,因为礼物太多,就列了一个礼单:“翟管家慌跑出门来,叫抬礼物的都进来。二十来扛礼物,揭开了凉箱盖,呈上一个礼目……”

送礼物的轻重和方式要根据受礼人和送礼人的身份。如《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送蔡京的生日礼总计金银珠宝二十扛,送给普通官员就不这样了,如第十七回周守备过生日时,西门庆就只是“封五星分资、两方手帕”。明清时期文官因为俸禄比较低,又追求清雅,所以在一般性的拜访时常送人绢帕、书扇、茶砚等清雅之物,作为见面礼。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六回,蔡状元同安进士来拜西门庆,“蔡状元那日封了一端绢帕、一部书、一双云履;安进士亦是书帕二事,四袋芽茶、四柄杭扇。各具宫袍乌纱,先投拜帖进去。西门庆冠冕迎接至厅上,叙礼交拜”。第四十九回蔡状元升任御史,又来西门庆家,贽见礼是:“两端湖绸,一部文集,四袋芽茶,一面端溪砚。”还有很多时候,文人都用诗词画来表达祝贺,如苏轼曾为他的朋友和弟弟喜添子孙作《贺陈述古弟章生子》、《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等。

其四,一般性的客套话。客人来登门拜访或前来庆贺,主客之间要有一些常规的客套话。初次见面主客之间都要表达相见的荣幸感,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六回:“家童献毕贽礼,然后分宾主而坐。先是蔡状元举手欠身说道:‘京师翟云峰甚是称道贤公,阀阅名家,清河巨族。久仰德望,未能识荆。今得晋拜堂下,为幸多矣。’西门庆答道:‘不敢。昨日云峰书来,具道二位老先生华辀下临,理当迎接,奈公事所羁,幸为宽恕。’”然后要互相问家乡,还有号,以便称呼。说完这些客套话,主人要请客人脱去外衣,意思是在这里用餐,这时客人要假装推辞,表示不愿打扰又不忍离去之意,主人不可以当真,要极力挽留,而且说话要尽量用谦辞,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就顺势留下了。如蔡状元当时就说:“学生归心匆匆。行舟在岸,就要回去。既见尊颜,又不遽舍,奈何奈何?”西门庆道:“蒙二公不弃蜗居,伏乞暂驻文旆,少留一饭,以尽献芹之情。”蔡状元道:“既是雅情,学生领命。”然后就脱衣服坐下了。因为客人是文人,所以西门庆主要以饮茶、下棋、看戏的形式来招待他们。

送礼物时双方也要说一番客套话。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六回,西门庆因为翟谦事先和他打了招呼,蔡状元、安进士都是贫苦出身,暂时还没什么钱,所以准备了礼物,第二天送行宴上,“教两个小厮,方盒捧出礼物。蔡状元是金段一匹,领绢二端,合香五百,白金一百两。安进士是色段一端,领绢一端,合香三百,白金三十两”。尽管蔡状元在逗留期间已经和西门庆说了缺少旅费,但作为受礼方,见了礼物还要客气客气,一要推辞不受,二要说礼物太多,“蔡状元固辞再三,说道:‘但假十数金足矣,何劳如此太多,又蒙厚腆!’安进士说:‘蔡年兄领受,学生不当。’”这时主人仍要谦虚对答,笑容可掬,让受礼者感到很体面,“西门庆笑道:‘些须微赆,表情而已。老先生荣归续亲,在下此意,少助一茶之需。’”这时客人就顺理成章,很有面子地收下了,但要再次表示谢意,“二人俱席上出来谢道:‘此情此德,何日忘之!’”给别人礼物要谦称自己准备得太微薄,这从上文西门庆的话语中已可见一斑,再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二回,薛太监给西门庆的儿子官哥儿送满月礼,“说道:‘穷内相没什么,这些微礼儿,与哥儿耍子。’西门庆作揖谢道:‘多蒙老公公费心’”。

在访客离去的时候,也有一些客套语,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二回,薛太监等来西门庆家祝贺得官得子,“当夜前歌后舞,锦簇花攒,直饮至更余时分,方才薛内相起身,说道:‘生等一者过蒙盛情,二者又值喜庆,不觉留连畅饮,十分扰极,学生告辞。’西门庆道:‘杯茗相邀,得蒙光降,顿使蓬荜增辉。幸再宽坐片时,以毕余兴。’众人俱出位说道:‘生等深扰,酒力不胜。’各躬身施礼相谢。西门庆再三款留不住,只得同吴大舅、吴二舅等,一齐送至大门。”这里有这样一道程序,客人要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同时表示打扰的歉意。而主人表达客人到来给自己带来的荣幸,然后挽留,客人再告辞并施礼,主人再多次挽留,最后客人离去,要同家人送到大门口。如果是远客,客人在临行前一般表达不忍分别和来日相会之意,主人要谦称自己有所怠慢,敬请谅解,因故不能远送之语,之后送到大门口,看着上马或上轿再回去,西门庆送蔡状元和安进士时就是这类客套语。当然,他们之间都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所以这些客套语给人感觉很虚伪,但表面上很文雅,也可以起到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