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吉礼
吉礼是祭祀的礼仪,是五礼之首。祭祀图的是吉利,所以称为吉礼。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有限,过分相信神鬼的力量,对之心怀敬畏。为了保佑国家繁荣昌盛,皇帝的宝座不被夺走,传上子孙千万代,历代的皇帝都敬事神鬼,因此祭祀被列为可以和军事活动并列的头等大事,也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民间的百姓为了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子孙又富贵又吉祥,也对神鬼十分虔诚。
古人祭祀的对象是自然界的神和人死以后变成的鬼,这两者是不存在的,可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的想象中,这些神鬼都非同一般,一定要好好祭祀,不然惹怒了他们,他们就会施展法力,把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自然界的神主要指天地、日月星辰、风神雨神、土神谷神等。还有五祀,就是祭祀春神句芒、夏神祝融、中央后土、秋神蓐收、冬神玄冥。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渎即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四镇即扬州的会稽山、青州的沂山、幽州的医无闾、冀州的霍山。此外还有掌管四方百物的小神,如花神、蚕神、灶神、马神等,还有关系命运福禄的寿星、城隍等。总之,神无所不在,因此一年当中各种祭祀活动不断。礼仪制度中规定的祭祀活动虽然很多,但不是每一项都要求帝王亲自参加或前去,像五岳、四渎、四镇这类需要远行的,而且比天地日月低一级的祭祀活动,都是派大臣去,皇帝在京城设台,朝着相应的方位拜祭就可以了。帝王亲自拜祭并举行隆重大典的主要是天地、社稷和宗庙。
历史上,天和地一般是分开来祭祀的。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在京城南郊建造一个圆形的坛,称为天坛。在北郊建一个方形的坛,称为地坛。冬至的时候皇帝就在天坛祭天,夏至的时候在地坛祭地。按照常规,皇帝在祭祀前几天就在斋宫中独居养心,不进荤食,唯恐嘴里有秽气,冒犯了神灵。而官员只能上奏日常的事情,涉及诛罚的暂时不上奏。祭祀那天,太常礼仪院的官员事先安排好了牌位和祭品。皇帝在凌晨沐浴完毕,穿着吉服,乘辇舆从宫里出来,到郊外行礼上香,周围有盛大的歌舞乐队,花团锦簇,声乐震天。祭天地仪式不同的是,祭天时皇帝行礼后,礼仪官收拾好祭品,放在柴草上,由皇帝点燃;祭地时,不是焚烧祭品,而是把它们埋起来。
天坛
天和地合起来祭祀的重大典礼莫过于封禅。封和禅是两个仪式,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封在泰山举行,禅则在泰山旁边的梁父山等稍低的山举行。封禅地点为什么要选择泰山呢?因为五岳之中,泰山在最东面,象征着万物之始,而人们又认为泰山最高,离天最近,在那里祭祀最能和天帝感应,所以自然成了帝王们的首选。在古代,交通不便,皇帝和众多的随从人员要耗费很多天才能到泰山,一路上的花费不是个小数目,所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都是盛世时期的帝王。前后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等。祭祀的程序大致是:先在梁父山等地祭地,然后在泰山脚下祭天,再登上泰山山顶祭一次天,次日从泰山北侧下来,到肃然山再次祭地。在祭祀的过程中,曾有这样的趣闻:秦始皇在下山途中遇到大雨,君臣躲在一棵叶茂根深的大树底下,才免受淋雨之苦。因为大树有功,所以秦始皇封它为五大夫。“泰山”用来代指岳父也和封禅有关。唐玄宗封禅回来,有一次在宴会上忽然发现宰相张说的女婿郑鉴穿着五品服,不禁惊讶地问:“你都升到五品官了?”郑鉴被他问得非常不好意思。这时,擅长滑稽的黄幡绰灵机一动,从旁插嘴道:“此泰山之力也。”原来跟从皇帝封禅回来的大臣,因功犒赏,官位都擢升一级,但宰相张说掌握着大权,趁机把自己的女婿连升三级。提拔得太快,连皇帝都感到意外了。从这以后,人们就沿用了这个典故,把岳父风趣地称为“泰山”。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合称,因为与地有关,所以它们的祭坛也是方形的。按照东、南、西、北、中的方位,使用青、赤、白、黑、黄五种不同颜色的土筑成。“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到百姓生存和国家兴亡的关键问题,所以人们经常以社稷代指国家,由此可知祭祀社稷的重要性了。在周代的时候,祭祀社稷是仅次于祭天的大典。先秦时期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祭祀社稷。诸侯建社稷坛的时候,皇帝会按照封地的方位在京城的社稷坛上取一撮土赐给他们,诸侯领受,回到封地后封在自己的坛中。周代时天子一年两次祭祀社稷,春天祭祀祈求丰年,秋天祭祀感谢神祇保佑。汉高祖刘邦时一年也祭祀两次,光武帝刘秀则祭三次,就是在春秋之外,腊月又增加了一次,表示对社稷神的礼敬,希望粮食丰收,天下太平。祭祀社稷时皇帝也要斋戒,供品也用牛羊猪三牲。最初皇帝祭祀社稷的时候没有伴奏和舞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李延年以擅长音乐得宠,他向汉武帝提了建议,汉武帝和大臣商量,说民间祭祀都有鼓乐,朝廷祭祀没有伴奏,不太合适吧,大臣们同意了,于是祭祀社稷开始有乐舞。古代民间的老百姓靠天吃饭,没有粮食就活不下去,所以他们对社稷神也非常敬畏,也建土坛祭祀,称为社。南宋大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农家举行春社那天箫鼓齐鸣的场景。
古代实行“父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皇帝不是选举产生的,是由上一代或兄长传下来的,加上古人非常讲究孝道,所以皇帝要恭敬地侍奉死去的祖先。帝王的宗庙建在宫殿的左前方,叫作太庙。今天所见的太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其中享殿是皇帝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东面的配殿供奉有功皇族的神位,西面的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的神位,如清代的张廷玉,做了康、雍、乾三朝的重臣,长期担任着领侍卫内大臣、太子太保、军机处大臣等重任,深受康熙和雍正皇帝的信任,是配享太庙的唯一汉族功臣,后世传为佳话。享殿后面还有中殿和后殿,即寝殿和祧庙,寝殿供奉帝后的神位,祧庙供奉帝王远祖的神位。此外太庙里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皇帝在登基的时候,必须到太庙前来接受玉玺。每逢重大的节日,死去的帝王和王后的生日、忌日,给死去的祖上上尊号,或有要事时,都要到宗庙来祭祀。清代乾隆皇帝因为在位时间长,一生到太庙祭祀的次数达130多次。太庙的祭祀还分为月祭、四时祭等,就是每月初一、十五,春、夏、秋、冬四季,要以酒脯和新鲜的时令果蔬为供品。清代每逢四月八日释迦牟尼生日和七月十五鬼节,只供果蔬,不设酒脯。因为要祭祀的祖上太多,所以一般春季每庙单独祭祀,而夏秋冬三季则合起来祭祀。另外,每隔三五年再举行一次隆重的大祭。洪武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在太庙祭祀还不足以表达孝心,命在宫里建立奉先殿,供奉祖先牌位和衣冠,每天清早率领皇子们来拜祭,皇后则率领妃子们向先祖进膳。清代延续了这一传统,在寿皇殿中供奉历代皇帝的画像。一般贵族或民间大家族有祠堂,祭祖就在祠堂里进行。
聂崇义《新定三礼图》祭祀先王着装,清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