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婚姻
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前,我国的婚姻形式有原始群婚、血族群婚、亚血族婚、对偶婚等多种形式,当时的婚姻状态并不稳定,结合的对象也过于自由。婚姻受到血缘和伦理的限制是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的事,这无疑意味着社会的进步。结婚是人生大事,因此随着礼仪制度的健全,婚礼也有了很强的规范性。
在周代的时候,与婚姻有关的六礼就定型了,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仪礼·士婚礼》规定,周代实行的婚仪六礼如下:一是纳采,指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家长应允后,再派使者送上象征爱情忠贞的雁作为礼物,正式提亲。二是问名,是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问女子的生母和女子的名字、排行和生辰八字,回来占卜吉凶。女家要设宴款待来人。三是纳吉,带着女子的生辰八字去占卜,得了吉兆以后,派人到女方家去报喜,正式定婚约。四是纳征,就是送聘礼,订婚。五是请期,是选择结婚的吉日,还派人带雁去女方家告知。六是亲迎,也是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到了约定婚期,新郎要亲自率领亲属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到了新娘家,岳父要来迎接,而在接走新娘之前,新郎要向岳父行拜礼,然后岳母赠新娘日常所用衣物并嘱托一番,新娘就随新郎下堂了。那时新娘是乘车而不是坐轿,先由新郎亲自赶车,车轮转了三圈后,请人代驾。男方家在新房中设了席,新郎新娘到家后,要一同吃黍饭和祭祀时用的牲肉,叫做共牢。吃完了行合卺礼,就是把一个葫芦剖成两半,两人各拿一半来饮酒。新郎新娘席上共饮三次,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卺。他们吃剩的饮食送到另外一屋,由双方的亲属吃掉。新郎和新娘订婚时,要赠一条丝带作为信物,自订婚之日起新娘就用它束发,结婚当日宴席之后,新郎要把它摘下来,接下来撤掉屋里的红烛休息,婚礼就结束了。新娘第二天早上要早起沐浴打扮,拜见公婆,把盛枣、栗的竹篮献给公公,盛肉的竹篮献给婆婆,赞礼者代表公婆向新娘敬酒,从此新娘就正式融入了男方的家庭。以上仪式过程主要流行于周代贵族士大夫阶层,后代有所损益,但主要是婚礼当天的仪式细节有所不同,而重要步骤还是差不多。
到了汉代的时候,开始流行用红盖头把新娘的脸蒙起来,进洞房后由新郎掀开。那时的婚姻是由父母、长辈包办,没有相亲的仪式,所以新婚夫妇大多结婚时才相互相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亲的婚俗,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里相亲,或者家长带着子女名义上是到湖船等场所游玩,实际是相互看一看。如果中意就在女子头上插一根金钗,叫做插钗,若不中意,则送给女家一匹彩色缎子,叫做压惊。迎亲前男方要送冠帔、花粉等给女方化妆用,称为催妆,还盛行请人写催妆诗,增加浪漫的气氛,女方则在新婚的前夜派人带着被褥等物,到男方家装饰新房,谓之铺房。宋代的新娘开始坐花轿,男子在前面骑马。花轿抬到男家的门口,有人拦着要钱讨酒,称为“拦门”。男家在新娘进门的时候用布袋或席子铺在地上,称为传席,有时将走过的布袋和席子不断传到前面,取传宗接代之意。新娘下轿,有人拿花斗撒谷豆。新郎新娘入堂,祭拜祖宗父母。拜堂时男女两家各拿出一条彩缎,打成同心结,表示夫妇永结同心,最后两人一同牵着入洞房行交拜礼,进入洞房后还各剪下一绺头发,挽成同心结作为信物,称为“合髻”,意味着从此就是结发夫妻了。到了明清时期,婚礼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仪式,如洞房前面的地上放一火盆,喜轿要从火盆上经过,新郎手里拿着弓箭向轿底连射三箭,据说这样可以辟邪。新郎和新娘还吃交杯酒和半生不熟的饺子,有人问新娘生不生,新娘就说生,有祈子的意味。
《嫁娶图》,莫高窟196窟,《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宋元明清时期的婚礼不完全遵循六礼,重点在提亲、送聘礼和娶亲即纳采、纳征、亲迎这三个环节。如《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娶孟玉楼,先由媒人薛嫂介绍,到孟玉楼家相亲,当场送了“锦帕二方,宝钗一对,金戒指六个”,已经没有雁了。然后就直接对孟玉楼说了送聘礼和娶亲的日期,而当日西门庆并未亲自迎娶,是派仆人去的。清代小说《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写周庸祐娶妻,从这一过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婚姻礼仪状况。周庸祐因为在衙门作库书,托族兄弟周有成办理,刘婆来做媒,夸赞邓家女儿,周有成说:“这姓邓的,我也认得他,他的女儿,也听说很好。就烦妈妈寻一纸年庚过来,待到庙堂里上一炷香,祈一道灵签,凭神作主。至于门户,自然登对,倒不消说了。”周庸祐听说已看妥女子,“立即令人回乡,先建一所大宅子,然后迎亲。先择日定了年庚,跟手又行过文定。不两月间,那所宅子又早已落成,登即回乡行进伙礼”。“统计所办女子头面,如金镯子、钗环、簪珥、珍珠、钢石、玉器等等,不下三四千两银子。那日行大聘礼,扛抬礼物的,何止二三百人”。“周家到了是日,分头打点起轿。第一度是金锣十三响,震动远近,堂倌骑马,拿着拜帖,拥着执事牌伞先行。跟手一匹飞报马,一副大乐,随后就是仪仗。每两座彩亭子,隔两座飘色,硬彩软彩各两度,每隔两匹文马。第二度安排倒是一样,中间迎亲器局,如龙香三星钱狮子,都不消说。其余马务鼓乐,排匀队伍,都有十数名堂倌随着。最后八名人夫,扛着一顶彩红大轿,炮响喧天,锣鸣震地。做媒的乘了轿子,宅子里人声喧作一团,无非是说奉承吉祥的话。起程后,在村边四面行了一个圆场,浩浩荡荡,直望邓家出发。”“那夜邓家打发女儿上了轿子,送到周家那里,自然交拜天地,然后送入洞房。”
从以上截取的这段小说情节可知晚清时期纳采、问名这个环节已经省略了,直接就是纳吉,接着送聘礼,办婚事,因为周庸祐当时已经发家,所以很铺张。新娘轿子用八个人抬,旁有鼓乐,带着仪仗队,绕着村子转了一圈才去新娘家,而新娘是在夜里入轿,拜堂成亲的。为何要在夜里?其实自周代以来一直是这样的。“婚”与“昏”通,氏族社会的时候流行抢婚,为了顺利,经常在夜间进行,所以后来尽管是正大光明的结婚,也选择在“昏”即太阳落山后来迎娶新娘。而时至今日,不但没有人在晚上迎亲了,而且一定要选择在上午。
不过相对来讲,一般初婚和娶正妻的仪式比较隆重,而续弦、纳妾或在服丧期间娶亲,仪式都要从简。如《廿载繁华梦》第四回邓氏死,周庸祐续弦,因为丧期未过,所以没有大办,“密地令人打点亲事,娶时致贺的,都是二三知己,并没有张扬”。《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娶孟玉楼时,仅是“一顶大轿,四对红纱灯笼”。西门庆给送亲的一匹锦缎,一柄玉绦儿。第九回娶潘金莲,连灯笼都少了一半,“一顶轿子,四个灯笼,王婆送亲,玳安跟轿,把妇人抬到家中来”。第十九回娶李瓶儿,“一顶大轿,一匹段子红,四对灯笼,派定玳安、平安、画童、来兴四个跟轿,约后晌十分,方娶妇人过门”。这三个女子都是作为妾室娶过来的,而且三人中只有娶李瓶儿时摆了三日酒,其余没有设宴的叙述。从《金瓶梅词话》中娶李瓶儿的时间来看,当时花轿到男方家是在下午,不是天黑的时候,这也说明在明代,作为核心的迎娶环节也不完全遵从周礼了。
宋代以后的历代婚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皇帝的大婚都遵循六礼的程序,清代虽然是满族建立的王朝,仍然遵循不变,只是极为奢华。清代前期的几位皇帝比较节俭,但《国朝宫史》卷十九载大婚时册封皇后的金册就达十页,每页用三等赤金十八两,而当日再补充的大征礼有黄金二百两,白银万两,金茶器一套,银茶器两套,银盆两个,马六十匹等。当日还赐给皇后父母的黄金百两,白银五千两,布帛一千五百匹等。比较特殊的是清代皇后在娘家被册封后,凤舆是从宫城的正门抬进去的,其他妃子一生都没有机会从这里通过,极为荣耀。慈禧太后的儿子同治帝载淳的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但婆媳关系并不好,有一次吵架,皇后说自己是从大清国的正门进来的,这正触到了慈禧太后的痛处,因为慈禧进宫时是从侧门进来的,她认为这是讽刺了自己,由此婆媳关系更加恶劣。
徐扬《姑苏繁华图》藩台、役所、婚礼片段,辽宁博物馆藏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是不提倡自由恋爱的,《诗经·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说的就是娶妻就得通过媒人来介绍,要经过父母的同意,自己不能随便就和哪个女子定情,如果私定终身,会被所有人瞧不起。尽管唐宋时期有相亲之礼,但并不普遍。因为父母对婚姻的干涉过重,而媒人经常妄图取利,新人之间相互不了解,所以经常给缔结婚姻带来很多风波,甚至酿成悲剧。如《西厢记》的故事,因为张生只是一介书生,没有社会地位,尽管与相府小姐崔莺莺彼此倾心,而且对崔家有救命之恩,仍遭到老夫人的坚决反对,最后中了状元才被允许完婚。再如前引《廿载繁华梦》,周庸祐虽然迎娶邓氏的礼仪很隆重,但两人事先不认识,个性也不合,婚后没多久邓氏就抑郁离世了。《新镌笑林广记》卷六《藏年》就记载了因媒人谎报新娘年龄引起的笑话。说一个人娶了一个老妻,婚礼后坐床时,看年她脸上有很多皱纹,说:“你多大岁数了?”新娘说:“四十五六岁。”新郎说:“婚书上写三十八岁,依我看来还不止四十五六,对我实话实说吧。”新娘没办法,只好说:“实际上五十四岁了。”新郎又问了她好几遍,她就咬定五十四岁。上床后,新郎还是觉得不放心,于是灵机一动,说:“我要起来把盐坛子盖上,不然老鼠就来吃了。”新娘笑着说:“我活了六十八岁,还没听说过老鼠偷盐吃。”明明六十八岁,被媒婆谎报成三十八,反差如此之大,可以想见新郎心头的失落,他和新娘还何谈幸福呢?总而言之,还是今天自由时代的婚姻礼仪制度更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