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礼节

七 礼节

古人见面的时候一般要施礼、还礼,按照礼节的姿势,可分为跪拜礼和站立礼两类。

跪拜是传统礼仪中礼数最高、最隆重、最严肃的礼节。它产生于先秦时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跪拜的出现与先民们的生活状态关系密切。顾炎武说:“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渐也;必以稽首终,此礼之成也。”(《日知录·杂事·拜·稽首》)先秦时期,凳子之类的坐具还没有出现,人们在地上铺上席子,席地而坐。当时人们上身穿“衣”,下身穿“裳”,裤子还没有出现。在形制上裳与后世的裙子有些类似,只不过裳由前后两片组成,裙子则是前后缝合为一体的。通常是前片用帛三幅、后片用帛四幅缝合。上端有折裥,穿上系上腰带防止脱落。裳很宽大,忙乱之中人们常错当上衣来穿。《诗经·东方未明》有诗句“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写的就是齐国朝臣在仓皇之中,上下衣服穿颠倒的情形。裳的这种形制决定了规范的坐姿是双膝着地,臀放在后脚跟上。跪坐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身体暴露,同时最大可能地减少了人体和地面的接触面积,既体现了文雅的风度,又降低了地面潮湿对身体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境中向对方表示敬意,当然不能像西方人那样握手、拥抱。有时人们的脚部在原地不动,引身而起,看上去身子似乎加长了,这种姿势称为长跪。长跪又叫跽,动作简单易行,是先秦的习见礼仪。在此基础上,随着礼数的加重,“因跪而益致其恭也,以头着地为拜”(朱熹《跪坐拜说》),人们又配上其他动作,比如低头行礼,双手随之有所表示,这就是跪拜礼。

《衣锦还乡》,臧懋循《元曲选》插图,清刻本

长跪和跪拜虽然是席地而坐的产物,但是作为礼仪动作定型之后,也就不再局限于席地而坐的场景。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获得兵书的情形:“有一老父,衣褐,至(张)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黄石公和张良并不相识,二人不是席地而坐,老人对张良使用的是命令式语气。张良到桥下捡起鞋子,然后行长跪礼。这显示出张良的良好教养和对陌生长者的尊重,黄石公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传授给张良盖世奇书,使张良具备了运筹帷幄的本领,辅佐刘邦建立伟业。汉魏乐府诗歌中有一首诗,写一名离异的女子在山下遇到了她的前夫:“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这位器量不凡的女子很挂念前夫再婚后的生活,问他的新娘怎么样,问话的时候对他行的就是长跪礼。

据《周礼·春官·大祝》记载,先秦时期的跪拜,按照头和手的位置、行礼次数分为九种,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俗称“九拜”,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稽首是九拜之中礼数最重的礼节。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放在右手上,头部慢慢地接触到手前面的地上。额部着地之后,停留一段时间。臣子拜见君王要行稽首礼。春秋时期,晋文公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史记·晋世家第九》记载,公元前632年,城濮大会上,周天子封他为伯,“赐大辂,彤弓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珪瓒,虎贲三百人。晋侯三辞,然后稽首受之”。重耳对天子行的礼便是稽首。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文中说鲁、齐会盟,齐侯行的是稽首礼,鲁哀公回礼却不是稽首,齐人大怒。但是稽首是臣子见天子的礼节,所以齐侯稽首虽然庄重却违背了礼制,而哀公的回礼才是符合规范的,齐人发怒是自讨没趣。不过,据顾炎武《日知录》考证,上古时期也有君王向臣下稽首的情况,如商王太甲向大臣伊尹稽首,成王向周公稽首。伊尹、周公匡佐王室,功高盖世,君王稽首表达了无上的敬意。作为传统社会里礼数最高的礼节,稽首后来也用于子女拜父母、祭拜天地神仙、宗庙的隆重场合。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重耳逃亡中经过卫国,遭到卫文公冷遇。在五鹿向人乞食,那人却捧一捧土给他。“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怒气冲天的重耳听说是上天要赐给他土地的意思后,立刻稽首表示答谢。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宝山1号辽墓壁画

顿首在动作要领上和稽首相当,只不过是头接触地面的时间比较短,俯下身子,额头接触到地面就起来,俗称“叩头”或“叩首”。顿首是身份、地位相当的人之间的礼节,不过,也有地位高的人行这样的礼表示尊敬的。《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晋襄公死的时候,晋灵公姬夷皋还是个婴儿,晋襄公的夫人穆赢为了把他立为嗣君,就向赵盾顿首哭诉,赵盾却不过情面,只好辅佐灵公即位。

空首是身份尊贵的人对待卑微的人的答拜。行礼时,先屈膝跪在地上,拱手于胸前,与心持平,然后两手至地,最后是头挨着手。因头不接触地,所以称“空首”,俗称“拜”、“拜手”。空首和顿首的区别是顿首的时候头要接触到地面,而空首是头部只接触了手而已。君王向臣下回礼时用空首礼。

肃拜。妇人在正式场合行肃拜礼。古代女子的头饰较多,头部的动作若太大,头饰会掉下来,所以行礼的时候就只是跪下而微微低头,拱手至地,这是礼数最轻的跪拜礼节。军队中因为军士身穿甲胄,不方便,所以也流行肃拜。妇人行肃拜礼也被称作“端肃”,后来书信中“肃启”、“谨肃”的套语,都和这个礼节有关。

九拜之中,稽首、顿首、空首、肃拜是四种基本礼仪,是正拜,它们代表的礼数由重到轻,其余五种是它们的“合成”动作。振动、凶拜、褒拜附稽首,吉拜附顿首,奇拜附空首。

振动是丧礼祭祀中对君王的拜礼。行礼时屈膝在地上,两只手相互叩击,然后叩拜。因“两手相击”为振动,所以拜礼俗称“振动”,又叫振董。

凶拜是三年丧服期间所行的拜礼,又叫丧拜。行礼时,先行顿首礼,再行空首礼。

吉拜是遭丧之际的拜礼,行礼时先行空首礼,缓行顿首礼,顺其极度悲哀的感情进行。比凶拜礼轻。

跪拜按照次数,又有奇拜、褒拜之分。奇拜是一拜的俗称;褒拜,是再拜、三拜的拜礼。《战国策·魏策》记载魏惠王赏公叔痤田百万禄元,公叔痤“再拜辞”。《战国策·秦策》记载秦昭王向范雎请教,“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伍子胥帅吴兵攻陷楚都,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伴随跪拜的手部动作叫做拱手,又叫捧手,也是一种礼仪动作。行礼时两手在胸前合抱,以示恭敬。《论语·微子》记载,子路和孔子走散了,向荷丈人打听孔子下落,老人家不客气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完后继续锄地,子路依然很礼貌地“拱而立”。老人后来邀请子路到他家里去,做好饭菜款待了子路。拱手时哪只手在上面也有一套规矩。传统的阴阳理论认为,左为阳,阳主生;右为阴,阴主杀,所以男女有别。男子跪拜尚左手,左手放右手上;女子跪拜尚右手,将右手放在左手上。九拜之中,稽首、顿首、空首、肃拜、振动、吉拜礼是左手放在右手上,凶拜礼是右手放在左手上,居丧期间右手放在左手上。《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与门人立,矩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孔子因姐姐去世了,所以拜时右手在左手上,门人弟子不了解情况,依葫芦画瓢地模仿,孔子立即予以纠正。

到了汉代以后,凳椅先后问世,渐渐有高座,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而且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跪拜礼仍世代相传。一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几千年君主制度的覆灭,才大体上结束了广泛的跪拜礼,但今天在拜神、拜祖时这种礼仪还很常见。

站立礼和跪拜礼的历史一样久远,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起先是拱手、作揖、鞠躬,后来出现了新形式,男子站立礼增加了唱喏等,女子用万福礼,男女老幼又都可以行叉手礼。

拱手礼。拱手有时候和跪拜结合,是很重的礼节,如果单纯站立拱手,一般只表示尊敬,礼节上比较轻。弟子对老师,子女对父母,下级对上级都适用这样的礼。如《礼记·曲礼上》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意思是说在路上遇见老师,要小步快走到老师面前,拱手站立。老师有话说,则回答老师的话,没话就小步快走退下。拱手是弟子对老师的尊敬,从这一记载又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常用拱手礼。拱手礼在后世一直流行,如宋代人程公许为他去世的哥哥作《春秋分记序》,回忆了哥哥与父母的一段对话。序中说他的哥哥研习《春秋》,十分刻苦,有一天,父亲和母亲看见他读书时坐的蒲团都坏了,非常欣慰,但也很担心,让他珍惜身体。哥哥拱手回答说:“学不可已,而修短不可期,苟得就此书,庶无负大人及吾母教诲。”哥哥的话是在勉励自己,但父母觉得很不吉祥,果然第二年他的哥哥就死了。从这个小故事可见拱手礼也适用于家庭生活。《西湖游览志余》卷五记载了宋代皇族和大臣之间交往时也用拱手礼。说宋宁宗病重,掌控了朝廷大权的史弥远假传圣旨,立宁宗的侄子赵贵诚即后来的宋理宗为太子,更名昀。他派亲信郑清之去告诉赵贵诚。赵贵诚听了,没有表态。郑清之说:“您一言不发,我怎么复命呢?”赵贵诚“始拱手”,慢慢地说道:“我的老母亲还在。”就这样委婉地表达了拒绝之意。拱手礼还适用于贵客到来前等待的场合,《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黄太尉到江南迎取卿云万态奇峰,恰好这时候过生日,东平府和清河县的官员觉得西门庆家气派,就在西门庆家设下酒宴。当天,一切布置好了,黄太尉也快到了,西门庆“青衣冠冕,望尘拱伺”,“拱伺”,就是拱手等候,说明来者不是一般人。

费丹旭《姚燮忏绮图》,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拱手同时连续几次,就叫做打恭,或打躬。打恭在明清时期是宫廷内外都采用的礼节。朱彝尊《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四说皇帝听大臣讲习的时候,每天太阳刚出来就到文华殿东房,房中供着羲、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九小龛,左面是周公,右面是孔子,皇帝对着神像行完礼就去后殿,在殿后的川堂坐好,司礼监就打躬,承旨说:“先生们来吧。”负责讲习的官员才鱼贯而入。《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六之二十四载,山东布政司印务按察使唐绥祖向雍正皇帝所上的一道奏折中说,赈灾官员王某刚愎自用,俨然以钦差自命,出示晓谕,“知府打恭,竟不下轿”。可见清代地方官也向上级行打恭之礼。打恭也可用于同辈之间,《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讲薛蟠要庆祝生日,请宝玉来行乐,就让下人撒谎说贾政叫他,好让宝玉快点儿出来。宝玉吓了一跳,匆忙跑出来,薛蟠大笑,“连忙打恭作揖赔不是”。

作揖和打恭非常相似,两者都是要拱手,但作揖的种类更多,包括时揖、天揖、土揖、特揖、旅揖、三揖、还揖、长揖等。前三个都是君王祭祀时所行的礼节,《周礼注疏》卷三十八载:“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说明土揖是君王向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所行的拱手礼,时揖是君王向不同姓的姻亲所行的拱手礼,天揖是君王对同姓的亲族所行拱手礼。土揖行礼时要俯身,手微微地向下推。时揖行礼时先俯身,手从胸前平推并致前。天揖也是俯身,但手在胸前微微地上举。它们三者的区别就在手的推向上。

特揖、旅揖、三揖、还揖是君王临朝时的礼节。《周礼注疏》卷三十一:“王出,揖公卿大夫以下朝者,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可知古代帝王临朝时也向臣子施礼。特揖是对每个人单独行一次揖礼。旅揖是对爵位相同的众位士大夫共同作一揖。古时士分为上、中、下三等,各一揖,所以是三揖。最后是还揖,“还”是回转的意思,回身微向后,一左一右揖之,行礼的对象是卫士,因为他们站在左右两旁。

揖在《周礼》中有这么多记述,可见作揖的起源也很早。作揖是当时与跪拜同样普遍的礼节。如《论语》卷四说,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仪吗?孔子说懂。孔子走了,陈司败对孔子的弟子巫马期作了个揖,向前进了几步,问他鲁昭公娶同姓女子,是知礼的人吗?“司败”是官名,可见春秋时期如有问题请教,不论上对下,还是下对上都要先作揖。《庄子·田子方》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元君要画图,那些画史都来了,接受宋元君的揖拜后,都站在那里,舔舐笔,研墨准备画画,排在门外的人有一半。最后来了一位,不往前挤,接受了宋元君的揖礼却不站在这,回到自己住所去了。宋元君很奇怪,命人去探视,看见那人正脱了衣服躺着。宋元君醒悟了,说:“那才是真画画的人。”《战国策》卷五记载蔡泽被赵国驱逐出境,这时候应侯在秦国为相,蔡泽要见秦昭王,就放出大话说:“燕人蔡泽是天下的雄辩之士,秦王一见到他,就会任命他为相而取代应侯的位置。”应侯听说了这件事,就命人叫蔡泽来,尽管事先说了大话,应侯很不高兴,蔡泽见面时还是按照礼节,“入,则揖应侯”。明清时期,除非地位差别太大,或特殊情境,一般人见面,作揖比较多,而跪拜少用。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西门庆生子,办满月酒,“适有吴大舅、二舅到,作了揖,同坐下”。第三十四回西门庆在自家书房内“见伯爵二人,作揖坐下”。帅府周老爷家仆人来送帖,“骑了一匹马,走到大门首,跳下马来,向守门的平安作揖问道:‘这里是问刑的西门老爹家?’”

长揖是作揖的一种,相对比较庄重。行礼时要站立俯身,两手在胸前合抱,从上面移到最下面,比一般的揖礼动作要大,时间要长。《晋书》卷三十三载晋武帝司马懿为晋王,王祥和荀去拜见他。荀对王祥说:“晋王这么尊贵,今天当行拜礼。”王祥不同意,说:“晋王是尊贵,但我们是魏国的三公,官阶上相差一等,在班例上则差不多,哪有天子的三司给他行礼的说法呢?这样做有损魏国的威望,也使晋王的德行受到损害。我不这样做。”于是,到了晋王府,荀行拜礼,而“祥独长揖”,因此得到了司马懿的敬重。由此可见长揖是要分级别和事务轻重的,《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所载也可证明这一点,黄太尉过生日,有很多官员来拜贺,黄太尉依次还礼,到知府一级的时候,太尉就是“答以长揖”,而知府以下级别的官员来施礼,太尉仅“端坐”,不还礼了。

一般作揖时是不作声的,如果作揖时口中发出“喏”的声音,这种礼节就被称为唱喏。唱喏最初可能是从宋朝开始的。《五礼通考》卷二百二十六载契丹国使入聘见辞仪,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九月有司制定的。其中使臣拜见皇帝过程中,“分物,应喏,跪授,起。喝两拜,随拜万岁。喝各祗候唱喏,分班引出,次行门殿,直入起居,讫殿上,侍立。文明殿枢密直学士,三司使,内客省使下殿,舍人合班奏报:合门无事。唱喏讫,卷班西出”。从中可见唱喏已列入朝廷礼仪。《五礼通考》卷二百四十还记载乾道、咸淳年间皇帝临幸教场的场景,其中也涉及唱喏礼仪:“上自祥曦殿戎服乘马,太子、亲王、宰执、近臣并戎服乘马以从……入教场,升幄殿,殿帅执挝躬身奏。诸司人马排立,齐举黄旗,招诸军向御殿。梆子一鼓唱喏,一鼓呼万岁,再一鼓又呼万岁,迭鼓呼万万岁。又一鼓唱喏,殿帅奏取圣旨。”

北宋司马光《书仪》卷四说:“凡子始生,若为之求乳母,必择良家妇人稍温谨者。子能食,饲之教以右手。子能言,教之自名及唱喏、万福。”意思是生了孩子请乳母的时候,要挑选温厚懂礼仪的妇女,当孩子能吃饭的时候,教他用右手拿餐具。孩子会说话了,教他自己的名字和唱喏、万福这样的礼节。可知北宋时唱喏和万福已经列入幼儿教育范围了,而唱喏是男子所行之礼,万福是女子所行礼。如《金瓶梅词话》第九回,武松见了王婆,“唱了个喏,问道:‘我哥哥往那里去了?’”第三十三回应伯爵“见银子出来,心中欢喜,与西门庆唱了喏,说道:‘昨日打搅哥,到家晚了,今日再爬不起来。’”又如第二回潘金莲拿叉竿子放帘子,一阵风来将叉竿吹倒,打在西门庆头上。潘金莲急忙道歉,“叉手望他深深拜了一拜”,西门庆“把腰曲着还喏”,这时王婆又出来搭话,潘金莲再次道歉,西门庆又“大大的唱个喏”。潘金莲所行叉手礼,是两手交叉在胸部,然后下移。叉手也比普通的作揖要严肃,因为是向西门庆道歉,所以不是简单地行礼。实际宋元明清时期的妇女常行礼为万福礼,上身微倾,双腿微曲,两手合拢在右侧的腰部按下,口中常说“万福”,所以通常称拜万福、万福拜或福拜,拜几次就说几福。女子口称“万福”当也是从朝廷礼仪上来,《宋史》卷一百十二载在圣节、视学等仪式上,百官要口称“圣躬万福”,然后对皇帝行拜礼。《明史》卷五十三载洪武三年定制,每逢初一、十五,皇帝就戴着皮弁到奉天殿,百官也是鞠躬,称“圣躬万福”,归位后再拜,然后分班对立。《金瓶梅词话》中有很多妇女行万福礼的描述,如第一回武松给潘金莲买了一匹彩色缎子,潘金莲满脸堆笑接了,“道个万福”。第三回西门庆在王婆家见到潘金莲,“连忙向前屈身道唱喏。那妇人随即放下生活,还了万福”。第七回媒婆薛嫂找西门庆。“两人走在僻静处说话。薛嫂道了万福,西门庆问他有甚说话。”同一回西门庆和孟玉楼相亲,孟玉楼出来,“望上不端不正道了个万福,就在对面椅上坐下”。孟玉楼前夫家的姑母出来,众人“都齐声唱喏。姑娘(即姑母)还了万福,陪众人坐下”。可见万福礼对任何年龄的女子都适用。

古代男子的站立礼还有鞠躬,《周礼述注》卷十五又说,“肃拜但屈膝鞠躬以为礼”。可知鞠躬和肃拜类似,只是肃拜要下跪,而鞠躬是属于上半身的动作。现代的鞠躬就是弯身行礼,两手贴在腿部的两侧,而鞠躬礼最初不是这样的。《周礼订义》卷三十载:“臣之见君,鞠躬屏气,而乃手执羔雁为礼,容乎至尊之前。”因为拜见君王时手里拿着东西,所以手部无法有动作,只能腰部前倾,这就是最开始的鞠躬样式。如果手里没有拿东西,应该跪拜或作揖。但到了后来,出现了手里不拿东西,仅腰部前倾的鞠躬礼。如《宋史》卷一百十七载入仪,“文武班就位揖讫,鞠躬”。《宋史》卷一百十九载:“传国主问圣体,通事传译舍人当御前鞠躬,传奏讫,揖起。”不过宋代的鞠躬更像一种站立方式,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与现代相同的鞠躬礼。清人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七载明太祖洪武间制定的礼仪中有“赞搢笏,鞠躬三,舞蹈”,可见当时的鞠躬不是恭敬地弯腰站立,因为已经有了行礼次数。但明清时文学作品中的鞠躬礼不多见,鞠躬礼应是晚清和民国,人们反对跪拜礼的呼声越来越高时流行开来的,到今天成了各种仪式上最常见的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