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军礼

三 军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把军礼分为五种:大师之礼,天子亲自率领军队出征的礼仪;大均之礼,军队建制管理方面的礼仪;大田之礼,天子检阅军队时的礼仪;大役之礼,发动重大工程,让百姓服劳役的礼仪;大封之礼,是确认疆土,封土植树的礼仪。这五种礼仪可以说是军礼的基本类型。后世史书记载中的军礼类型大致如此,但越往后内容和形式更为详细丰富。我们以《明史》为例来了解一下。

《明史》卷五十七所载军礼包括亲征、遣将、祃祭、受降、奏凯献俘、论功行赏、大阅、大射、救日伐鼓这些条目。

亲征因为是皇帝亲自率领军队去作战,所以亲征礼是军礼之首。相对于其他朝代,明代皇帝亲征次数比较多,明成祖朱棣因为前方战事屡屡失利,在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曾经五次亲征蒙古,终于使边境地区得以平静。明英宗朱祁镇也曾效仿曾祖朱棣,亲征蒙古,可惜他没有军事谋略,在土木堡被俘虏了。明武宗好大喜功,正德十二年蒙古鞑靼小王子率领五万骑兵来侵犯。武宗年轻气盛,又好武斗,不顾群臣阻拦,亲自率兵应战。他还亲自加入战斗,并杀死了一名蒙古士兵,令蒙古人大为震撼。亲征事大,所以礼仪程序很繁琐。在出征前,要选择吉日祭告天地和祖宗。届时皇帝戴上武冠,乘坐革辂,准备好牲肉等供品,行三献礼,仪式过程和一年当中最隆重的祭祀是一样的。然后要到京城南面的土地神祠行祃祭礼。祃祭就是向神灵祷告,请神保佑战争的胜利。祭祀的前一天,皇帝要戴好通天冠,穿着绛纱袍,到神厨检查上供用的牲肉,看着人洗鼎、镬等炊具。到了祭祀那天,先在神位的后面插上六把军旗,皇帝戴着武冠从左南门进来,到庙廷的南面正中,向北站立,大将和陪祭官分成文武两排站在后面,跟着皇帝对着神位拜两次。三献完毕,太常奏请皇帝亲眼来看焚烧祭品,称为“望燎”。这时管事的要杀鸡刺血在酒碗里,据说这样神就能闻到腥味,享受祭品。祭品烧一半的时候,礼仪就算结束了,皇帝返驾回宫。之后就是择日率军出发了,但祭祀的活动不是就此结束了,在行军过程中,只要路过山川、岳镇、海渎,都要祭祀。如果行程匆忙,没太多的时间,就只用酒脯来祭祀,祭器用笾和豆各一个。路上每次祭祀前,皇帝都要斋戒一天,戴通天冠,穿绛纱袍,亲自洗净祭祀用的肉,再戴上武冠,进献供品,行一次礼。皇帝凯旋归来,仍要祭祀宗庙,把俘虏陈列在宗庙的南门、土地神祠的北门外,三献礼。祭祀完了,把俘虏交付给刑部的官员,然后皇帝再戴上通天冠,穿上绛纱袍,到午门的楼上颁布告捷的文书即露布。百官都要穿着朝服,洗耳恭听。

遣将礼就是派遣将领出征的礼仪。仪式进行前,皇帝先戴着武冠到奉天殿就座,大将军进来,在台阶上先拜四拜,然后从西面上殿,跪下,皇帝命人把象征着武力的节钺给他,他递给左右的人,行礼后下殿,再拜四拜。皇帝回宫,大将军到午门外,命令所部将士高举旗帜,鸣金敲鼓,列队高举节钺前进,前面有乐队作导引,朝中百官按照次序送将士出门。之后大将军要行造庙宜社之礼,即告武成王庙仪和祭祀土地神的仪式。武成王庙供奉的是西周时期的姜子牙,即太公望,姜子牙受命于周文王,辅佐武王讨伐商纣,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后世奉之为军事上的神灵。从唐肃宗时期开始,姜子牙被追封为武成王,每次出兵前将帅都要到庙前祭奠。出兵前祭祀土地神是因为万物都生长在大地上,土神掌握着万物的生命权,所以出兵前应告知土神,保佑将士们平安地回来。

明代受降礼遵循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接受后蜀孟昶投降的旧例。如明洪武四年七月,占据蜀地的夏明升投降,亲自来朝见。朱元璋在奉天门处理这件事,夏明升等君臣则在午门外跪进献待罪表,侍仪使捧着表文到奉天门,宣读完毕,又拿着圣旨到午门。夏明升等见圣旨来了,急忙匍匐跪在地上,侍仪舍人把夏明升扶了起来,其余属官也都跟着起来,接着又跪下听旨。听到免去他们的罪行的时候,他们急忙拜了五拜,并三呼万岁。等承制官宣读完他们的新官位后,侍仪舍人把他们领到殿前的台阶上,朝上拜四拜再上殿,跪听宣谕,拜四拜,三呼万岁,又拜四拜退出,百官行贺礼。

皇帝没有亲征的大将奏凯献俘仪如下:事先大都督呈上露布,内使监在午门楼上设皇帝御座和乐队等。到了举行仪式的清晨,先让乐队和俘虏在庙社的门外,不奏乐,等到告祭礼完了,再让乐队到午门楼前。将校押着俘虏站在卫兵的仗队之外,百官列队进来站好。皇帝穿着平常的衣服登楼,侍卫和平常站立的位置一样。大将在楼前就位,拜四拜,其他的将领随着拜四拜,退下去站好。这时乐队就开始奏凯乐,奏完读露布,读完交给中书省的官员,命他们把功绩颁示给天下。之后就是处理俘虏了。将校官押着俘虏到指定位置,刑部尚书跪下上奏完,要被砍头的人就在西厢交给施刑官。被宽恕的人,等楼上宣布释放的圣旨读完,就被松绑了。俘虏这时要谢恩,拜四拜,三呼万岁,就又被带下去了。一般的献俘仪是这样的,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洪武三年六月,左副将军李文忠北征,大获全胜,俘虏了元宗室子孙买的里八刺。京师百官上书请行献俘礼,朱元璋因为所俘虏的人是前朝皇室,没有批准。只是让他穿着本族的衣服来朝见,之后赐给他明代的衣冠。朱元璋还对大臣说:“前朝妃子也有朝见皇帝的,原来有这样的礼仪,但现在不必效仿了。”于是,被俘虏的元朝妃子没有见朱元璋,而是也穿着本族服装去见了马皇后,马皇后赐给她们明代女子的平常穿的衣服,就完事了。朱元璋人性化地对待元宗室俘虏,体现了一代君王的宽容气度。献俘仪后,论功行赏仪在奉天殿举行,皇太子和诸王也到场庆贺。仪式结束,将帅们走出午门,把诰命和礼物放在龙亭里,有仪仗鼓乐送还他们的府邸。第二天,受赏的将帅要进表称谢。

阅兵礼。阅兵是大事,所以阅兵前一天皇帝要到内殿告祭祖宗,禀告阅兵的事情。礼仪官在校场的将台上设了帐子,有大臣巡视教场。阅兵那天早上,皇帝要先派官员去教场祭旗纛之神,皇帝到了阅武门外,将官们穿着戎服跪着迎进来,皇帝下辇,入行宫,赐酒饭。接下来兵部官奏请大阅,皇帝登台看官军演习阵法,而公卿、驸马、伯、锦衣卫等官都在将台下比试骑马射箭,有兵部的官员监视记录。皇帝阅兵完毕,还到内殿告祭祖先。次日,皇帝听兵部官员对将士优劣和中箭多寡、教练等第的报告,三天后在皇极门行赏罚。

大射之礼是射箭的礼仪,先秦的时候比较流行,到了明代废弛已久。洪武三年明太祖,为了鼓励习武健身,加强军事力量,召命在郊庙祭祀之前先举行大射礼,规定的射鹄即箭靶有七种:用五种颜色画的虎鹄是皇帝用的;五色的熊鹄是皇太子用的;五色的豹鹄是亲王用的;文武一品、二品官用四色的豹鹄;三品至五品官用三色的糁鹄;六品至九品官用两种颜色的狐鹄;布鹄不涂颜色的,供文武官的子弟和普通士民用。永乐年间有击球射柳的制度,皇帝亲临现场,射中的人有赏。永乐十一年的端午节,天气非常好,一点儿风丝都没有,明成祖朱棣驾幸东苑,即今故宫东华门外皇史宬一带,主持和观看比赛,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和在京耆老也都在场。朱棣让参加比赛的人分成两队,皇太孙和诸王大臣也都依次击射。当时作为皇太孙的明宣宗朱瞻基击射连发皆中,朱棣非常高兴。所以后来宣宗颇受祖父朱棣的赏识和信赖,几次随朱棣亲征蒙古,立下了很多功劳,树立了威望。射柳比赛结束后,朱棣大大嘉奖了年方十五岁的爱孙,因为有威望的大臣和外来使臣都在场,朱棣还借机考考和显示孙儿的才学,说出一句:“万方玉帛风云会。”皇太孙朱瞻基马上磕了个头,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朱棣大喜过望,立即赐给爱孙宝马、锦缎。其他射中的人有赏赐给了彩币、夏布,还让文臣来赋诗,君臣欢宴了一场。

救日伐鼓是救日食礼,当然这种仪式对自然现象不起任何作用,但古人却看做要事。古人认为日食是天狗把太阳吃了,是皇帝的地位受到威胁的不祥之兆,所以要举行仪式,使劲敲鼓镇住天狗,让它把太阳吐出来。所以发生日食那天,皇帝只穿常服,不到正殿,不理政事。如永乐十一年和二十年的正月,都发生了日食,明成祖朱棣就下诏那天不接受百官的朝贺礼,不设宴会。日食这天中书省设香案,百官要穿着朝服来案前行礼,鼓人在一旁不停地敲鼓,直到太阳恢复圆形。今天看来有些滑稽有趣,但古人行礼时非常严肃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