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中秋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因为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又叫仲秋节。中秋节主要举行祭月、赏月等与月有关的活动,因此又称为月节、月夕。此外还有端正月、八月半、团圆节之称。
相对于其他节日,中秋节形成的时间稍晚,是在隋唐时期,但从隋代以前的拜月、赏月活动中,我们可以找到中秋节的根源。在古代社会,对月神的顶礼膜拜是天子的一项重大礼仪活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以夕”就是秋分晚上祭月,而秋分是在农历八月,有时就恰在八月十五。到了汉魏时期,不但祭月,赏月活动也非常兴盛,翻开那个时代的诗文集,与月有关的诗赋比比皆是,但那时赏月的日子并没有专门确定在八月十五,只要风清月白,哪天都可以。不过人们逐渐意识到,一月之中月圆的日子不过三两天,而四季当中春天太忙,很少闲暇,难得大家聚到一起。夏天酷热,阴雨多,天气反复无常,往往天公不作美。冬天虽然时间宽裕,可惜气候不佳,冻手冻脚,怎么能写出好诗词?算起来就只有秋天最合适了,不冷不热,天高云淡,极少下连绵雨,而且八月中旬庄稼还没收割,人们有足够的时间痛痛快快玩一次,蓄精养锐,然后全力投入到农忙中。何况在古人心目中,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当中最圆的,有宋代诗人孙复诗句“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为证,这样看来在八月十五举行祭月、赏月等活动就再合适不过了,于是随着习俗的发展,到了唐代,中秋节就正式形成了。
唐代,中秋赏月首先在上层贵族中很流行。以风流多才的天子唐玄宗为例,《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为了满足赏月的雅兴,命人在太液池的西面建了一座百尺高的看台,起名叫赏月台。在中秋节那天,和杨贵妃一起登台赏月。《龙城录》和《漱石闲谈》中都有唐玄宗在中秋节和道士游月宫的神话。说唐玄宗在那里不但看到了琼楼玉宇,还有群仙在大桂树下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然而就在他如痴如醉的时候,忽然又回到了人间,于是唐玄宗根据自己的记忆,再适度地发挥,最终成就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中秋节也是老百姓的乐事。在民间,文人们有的登山,有的乘舟,有的聚在园林中赏月、饮酒、赋诗。一般的百姓就全家聚在庭院里,摆上供桌和果品,拜完了月,家人一起分享果品。吃月饼的习俗据说始于唐僖宗时期,《洛中见闻》记载有一次中秋节,正赶上新科进士在曲江举行盛宴庆贺,唐僖宗觉得御膳房的月饼很好吃,就下令多做一些,用红绸缎包上,赐给那些金榜题名的幸运者,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从此就诞生了。
宋元时期的习俗和唐代差不多。到了明代和清代,不但吃月饼是中秋的重要内容,人们还互赠月饼和瓜果,这时的月饼馅发展到了几十种,而瓜果中的西瓜一般是不可少的。如《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贾府庆祝中秋节,作为晚辈的贾珍进献给贾母的礼物就是月饼和西瓜,小说这样写道:
贾母又道:“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好,打开却也罢了。”贾珍笑道:“月饼是新来的一个专做点心的厨子,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西瓜往年都还可以,不知今年怎么就不好了。”贾政道:“大约今年雨水太勤之故。”
清代人仍然祭月,时间是在月亮升起的时候,形式比较简单,即在摆着供品的供桌前上香行礼,仪式完了,就是赏月吃饼果了,仍以《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为例:
贾母笑道:“此时月已上了,咱们且去上香。”说着,便起身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脊上的大厅上去。
有些地方的供桌上除了月饼瓜果外,还悬挂或张贴纸画的月宫图。如《吴郡岁华纪丽》卷八载苏州的中秋供月神,市场上卖的月光纸金碧璀璨,上面画着月亮和桂树、宫殿,有拿着药杵的兔子像人一样站着捣药。还有用纸和绢做成的嫦娥放在月饼上。祭拜完毕,月光纸就烧掉了。对于那些富贵人家,赏月宴饮时用的器物和座椅的摆放也非常讲究,都带有团圆的喻意。《红楼梦》这里就描写说贾家这天所用,“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垂首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首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可见中秋礼仪的细致所在。
中秋除了祭月、赏月外,还有许多有趣的礼俗。如:清代有“摸秋”,就是尚未怀孕的少妇晚上到田间去偷瓜果,如果偷到了南瓜,就预示她要生男孩,如果偷到了豆角,就预示着生女孩。在杭州,人们过中秋节时还会倾城出动,去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阔豪迈。届时仕女云集,观者正可乘机大饱眼福。在苏州,中秋时,人们纷纷到虎丘千人石前赛歌听歌,开始时唱歌的人在丝竹等乐器的伴奏下欢唱,到了夜深的时候就清唱,万籁俱寂,听众都静静地不出声,歌声给人的感觉像细发钻天,响彻云际,妙不可言。有些贵族子弟还特意带来色艺俱佳的歌女和乐队来炫耀,那些新奇的曲子就此传播开来。清代诗人袁景澜《虎丘玩月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士女倾城出夜游,千人石畔赌清讴。杯盘席地鱼鳞次,合沓清歌竟唱酬。分曹互奏争新艳,雅调高扬俗音敛。十番笙管杂筝琶,胜会名山夸独占。”中秋节成了别样的音乐交流会,也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