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吊唁

三 吊唁

《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九记载了这样一则与吊丧有关的笑话:一群粗俗的人去吊丧,但是不懂礼仪,好在其中一个人稍微知道一点儿,就对大家说:“你们随着我就行了。”到了死者灵前,那个领头的跪伏在了席子上,其他人一看没有其他席子,于是一个挨一个伏在前人的背上,领头的生气了,用脚踩了一下后面的人,骂道:“蠢货!”这些人以为这也是应该做的,于是都用脚踩了身后的人,说:“蠢货!”而最后面的人因为临近守灵的孝子,也踩了孝子一脚,说:“蠢货!”这个笑话是由于不知吊唁礼仪引起的,令人忍俊不禁。仔细想想,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发生,但它却给人这样一种提示:古人事死如事生,遇有丧事,亲朋邻里前来吊唁是理所当然的,但吊唁者不应言行举止不当,引起不快,或者闹出笑话,因此熟悉相关礼仪是必要的。在古代,与吊唁有关的礼仪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吊丧的日期。古代称吊祭死者为吊,劝慰死者的家属为唁。人死以后,家属派人四处告知死讯,叫报丧。如果是关系特别近的亲属,可以不用等到别人来报丧,而一般人要等到讣音传来再去。吊丧的日期,可以按就近的原则,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李瓶儿死,第二日清晨,“夏提刑就来探丧。吊问,慰其节哀。西门庆还礼毕,温秀才相陪,待茶而去”。死者家属一般是在第三天特意招待吊丧的人,所以这一天吊丧的最多。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说“西门庆令温秀才发帖儿,差人请各亲眷,三日做斋诵经,早来赴会”。到了第三天,“街坊邻居,亲朋官长,来吊问上纸祭奠者,不计其数”。如果得知讣音较晚,死者还没有出殡,可以在头七、二七、三七等日子来吊唁。《金瓶梅词话》中胡府尹率官僚前来吊祭就是在李瓶儿头七,并道歉说迟来吊唁是因为得信太晚了。管砖厂工部的黄主事也是得信太晚,在李瓶儿二七的时候才来吊唁。

其二,吊丧的形式。吊丧一般要亲自去,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可以不去,但至少要寄信表达哀情和慰问。《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写李瓶儿二七,“早修之时,有官安郎中来下书,西门庆管待来人去了”。“下书”就是派人送来吊慰的书信。第六十六回写蔡京的管家翟谦听说西门庆丧妾,因为路远,又太忙脱不开身,所以也写了一封信来告慰。如果身份不对等,也不需要去,可派相应级别的人带着物品去祭吊。如先秦时大臣去世,君王经常去吊唁,但后来大臣去世,皇帝一般是不去的,功勋卓著的大臣,除了厚赐外,可以派皇子去。如《山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二载清康熙年间,大臣陈廷敬去世,“赐紫杉器一具,赙银千两,特遣皇子临奠,满汉九卿胥集,又赐御制挽诗”。这里康熙帝就赐给陈廷敬上等棺木,丧葬费白银一千两,又派了皇子去祭奠,还亲自作了挽诗。挽诗也是古代祭奠死者,寄托哀思的一种常用方式,翻开古人诗文集,往往就会看到集中有挽诗数十首,单列一类。朝廷的重臣去世,皇帝为其作挽诗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明人刘定之的《思贤阡碑》中说北宋大臣刘沆死后,宋仁宗也曾经作挽诗,其中有“此日悲遗直”的句子,这对他的亲属和故里来说是莫大的荣耀,由此刘沆生前居住的地方改名为“遗直里”。《西湖游览志余》卷二记载,南宋灭亡后,度宗的全皇后跟从少帝到了燕京,在正智寺削发为尼。虽然宋元是对头,但她圆寂后,元世祖忽必烈仍然命令朝中文臣作挽诗来祭奠她。可见宋元明清时期,作挽诗已成风气。

其三,吊丧时的冠服。在周代,吊丧时穿戴的冠服是有严格规定的。《仪礼注疏》卷十一载:

《周礼》曰:凡吊,当事则弁绖服,弁绖者,如爵弁而素,加环绖也。其服有三:锡衰也,缌衰也,疑衰也。王为三公六卿锡衰,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诸侯及卿大夫亦以锡衰为吊服。当事则弁绖,否则皮弁,辟天子也。士以缌衰为丧服,其吊服则疑衰也。

上文提到的“弁绖”,是吊丧时戴的丧冠,用白色布作成爵弁的形状,加上环形的绖而成。绖就是麻绳。参加吊唁的衣服有三种:锡衰、缌衰和疑衰。锡衰是用十五升麻,取其中的一半细缕做成布,再用灰漂白,让布变得滑顺了,再做成衣服,是吊服中最重的一种。缌衰也是在十五升麻中选取一半的细缕,但先加灰漂白,然后织成布做衣服。疑衰,用十四升麻,取一半细缕,不加灰漂白就直接成衣,是吊服中最轻的一种。君王吊唁臣子时都戴弁绖,但按照级别的不同穿不同的丧服,吊唁三公六卿的时候穿锡衰,吊唁诸侯的时候穿缌衰,吊唁大夫士的时候穿疑衰。这三种吊服臣子也都可以穿,如《仪礼注疏》卷十一载命妇死,大夫去吊唁,和大夫死,命妇去吊唁,都穿锡衰。

但是后来就没有这么严格了,吊唁者只要穿素服去,妇女不戴贵重艳丽的首饰就可以。比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李瓶儿死,郑爱月“穿着白云绢对衿袄儿,蓝罗裙子,头上勒着珠子箍儿,白挑线汗巾子,进至灵前烧了纸”。《红楼梦》第十五回来送殡的北静王“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宝玉是“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

其四,吊丧时的祭礼。祭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银钱布帛,供丧葬花费,叫赙,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六回翟谦给西门庆写信告慰,“书内折封赙银仪十两”。另一种是祭奠死者的供品及香、纸等。祭礼的多少按照亲疏远近和丧葬日期的不同而不同,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李瓶儿死后第三天,“乔大户、吴大舅、花大舅,门外韩姨夫、沈姨夫,各家都是三牲祭桌来烧纸。”乔大户的女儿和李瓶儿的儿子官哥儿定了娃娃亲,尽管官哥儿死了,两家仍然称亲家,所以乔大户在李瓶儿死三天时和其他外家亲属送了一样的祭礼,都是三牲祭桌,这是人死三天时的常规祭礼。到了头七,乔大户送的祭礼多了很多,“午间,乔大户那边来上祭:猪羊祭品,吃看桌面,高顶簇盘,五老锭胜,方糖树果,金碟汤饭,五牲看碗,金银山,段帛彩缯,冥纸炷香,共约五十余抬。地吊高跷,锣鼓细乐吹打,缨络打挑,喧阗而至”。可见作为亲家,头七送祭礼要比三日隆重。从上文叙述中可以看出,送祭礼要在中午的时候送。从《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六回来看,人死五七日所送祭礼和三日头七等各不同,文中说那天吴道官做道场,“各亲友街坊伙计,送茶者络绎不绝”,可见五七日有送茶的礼俗。

以上是亲戚送祭礼,在同僚送祭礼一般都是约定好的,这样比较方便,也不会因为这个人送得多,那个人送少了产生矛盾和不快。因为来自官方,所以常作有祭文。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四回写“周守备、荆都监、张团练、夏提刑,合卫许多官员,都合了分资,办了一副猪羊吃桌祭奠,有礼生读祝”。祝就是祝文,也就是祭文,事先拟好,等到吊唁的时候宣读。方外人士送祭礼的方式和普通人差不多,《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李瓶儿二七,玉皇庙吴道官来做道场,“庙中抬了三牲祭器,汤饭盘、饼馓、素食、金银锭、香纸之类,又是一匹尺头,以为奠仪。道众绕棺传咒,吴道官灵前展拜”。

吊丧者送祭礼,家属要回礼作为感谢。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六回翟谦写信并附上赙银仪十两,西门庆嘱托温秀才:“你照此修一封回书答他,就稍寄十方绉纱汗巾,十方绫汗巾,十副拣金挑牙,十个乌金酒杯,作回奉之礼。”再如第六十三回,郑爱月来吊唁,“月娘见他抬了八盘饼馓、三牲汤饭来祭奠,连忙讨了一匹整绢孝裙与他。吴银儿与李桂姐都是三钱奠仪,告西门庆说。西门庆道:‘值甚么,每人都与他一匹整绢,头须系腰,后边房儿里摆茶管待。过夜。’”从文中可见,对前来吊唁的人的家属要赠给白绢和头须,白绢用来做孝裙,头须就是孝巾,系在腰上。因为送礼的轻重不同,所以送绢的数量也不同,但因为西门庆不在乎钱,所以尽管吴银儿和李桂姐送的祭礼微薄,也赠了一匹绢。

其五,吊丧时的礼节。正式吊丧的时辰一般是在中午,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四回,“到晌午,只听鼓响,祭礼到了……众官员下马,在前厅换衣服。良久,把祭品摆下,众官齐到灵前。”从这段话知官员可以穿常服来,然后在死者家前厅换上素服,祭品摆在祭桌上之后,再到灵前来祭奠。

祭奠的时候,要男客在前,女客在后。亲友临吊要行礼,孝子要回礼,家人要陪哭。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李瓶儿死头七,“官客祭毕。回礼毕,让卷棚内,自有桌席管待,不在话下。然后乔大户娘子、崔亲家母、朱台官娘子、尚举人娘子、段大姐,众堂客女眷祭奠,地吊锣鼓,灵前吊鬼判队舞,戟将响乐。吴月娘陪着哭毕,请去后边待茶设席”。吊唁者行礼的过程是先摆上祭品,然后上香,敬酒,下拜,家属还礼后再去席上饮酒吃东西。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四回:

薛内相、刘内相早辰差了人,抬三牲桌面来,祭奠烧纸,又每人送了一两银子伴宿分资。因问答应的:“祭奠桌面儿都摆上了?”下边人说:“都排停当了。”刘内相道:“咱每去烧了纸罢。”西门庆道:“老公公不消多礼,头里已是见过礼了。”刘内相道:“此来为何?还当亲祭祭。”当下左右接过香来,两个内相上了香,递了三钟酒,拜下去。西门庆道:“老公公请起。”于是拜了两拜起来。西门庆还了礼,复至卷棚内坐下。然后收拾安席,递酒上坐。

如果来吊唁的人是主人的长官,这时亲自点香敬酒就有损尊严,所以届时要有死者家的仆人来代祭,吊唁人只要在旁边站着就行了。如果吊唁人有事或有其他原因不在死者家宴饮,那么也要略坐一坐,饮一杯茶,表示敬重,不是敷衍了事。吊唁者告辞,死者家人要送到大门。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

西门庆正在卷棚内陪人吃酒,忽听前边打的云板响,答应的慌慌张张进来禀报:“本府胡爷上纸来了,在门首下轿子。”慌的西门庆连忙穿孝衣,灵前伺候。即使温秀才衣巾素服出迎,前厅伺候换衣裳。左右先捧进香纸,然后胡府尹素服金带才进来。许多官吏围随……于是灵前春鸿跪着,捧的香高高的。上了香,展拜两礼。西门庆便道:“老先生请起,多有劳动。”连忙下来回了礼。胡府尹道:“吊迟,吊迟。令夫人几时没了,学生昨日才知。”西门庆道:“不想簉室一疾不救,辱承老先生枉吊。”温秀才在傍作揖毕,与西门庆两边列坐。待茶一杯,胡府尹起身,温秀才送出大门,上轿而去。

死者家属晚上陪灵,来吊唁的人陪伴过夜,称为伴宿,明清伴宿时吊唁人还经常出资叫来戏班子。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李瓶儿死头七,“晚夕,亲朋伙计来伴宿,叫了一起海盐子弟搬演戏文”。第六十五回,三七,“晚夕,乔大户娘子与众伙计娘子与月娘等伴宿,在灵前看偶戏”。

到了出殡日,亲友还要来祭奠一次,这时要大哭,以示对死者的留恋,之后跟随送葬,叫送殡。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李瓶儿出殡日,“内眷亲戚都来辞灵烧纸,大哭一场”。送葬的时候,吊唁者要在灵柩和家属队伍的后面,等到停殡或下葬后再离开。如《廿载繁华梦》第四回,邓太太死,“金锣执事仪仗,一概先行。次由周庸祐亲自护灵而出,随后送殡的大小轿子,何止数百顶,都送到庄子上寄顿停妥而散。是晚即准备斋筵,管待送殡的,自不消说了”。如果死者的身份高贵,灵柩经过的途中还有路祭,就是在路上摆设供品,吊祭亡灵。事先在路上搭好祭棚,届时把供桌摆在路边,灵柩过时,便停下,路祭者焚香、祭酒,宣读祭文。如《红楼梦》第十四回就有关于路祭的描写,“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撘,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而在《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的描写中,各家祭棚设在坟地旁边的平地上:

这里鼓乐喧天,哀声动地,殡才起身,迤逦出南门(县城南门)。众亲朋陪西门庆走至门上方乘马。陈经济扶柩到于山头五里原。原来坐营张团练,带领二百名军,同刘、薛二内相,又早在坟前高阜处搭帐房,吹响器,打铜锣铜鼓,迎接殡到。看着装烧冥器纸札,烟焰涨天。坟内有十数家收头祭祀,皆两院妓女摆列。堂客内眷,自有帏幕……才下葬掩土。西门庆易服,备一对尺头礼,请帅府周守备点主。卫中官员至众亲朋伙计,皆争拉西门庆……那日待人斋堂,也有四五处。

下葬后,主人设席招待,吊唁人就可以散了,这时主人要回谢吊唁人,叫道乏。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李瓶儿下葬后,西门庆派人“拿帖儿回谢周守备、张团练、夏提刑”。第六十七回,西门庆道:“丧事费劳了人家,亲朋罢了,士夫官员,你不上门谢谢孝,礼也过不去。”应伯爵:“正是。我愁着哥谢孝这一节,少不的也谢,只摘拨几家要紧的,胡乱也罢了。其余相厚,若会见,告过就是了。谁不知你府上事多,彼此心照罢。”

《心丧墓庐》,张楷修、邵以仁增修《圣迹全图》,清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