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是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就拿华夏民族这个称谓来说吧,“华夏”的命名就和礼仪有关。唐代有位大学问家叫孔颖达,他在《春秋左传注疏》卷五十六中就对“华夏”一词做出过这样的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思是说,中国有形式丰富、无所不包、无时无处无不遵循的礼仪,所以称得上“夏”;中国人崇尚文明,人们穿着的衣冠服饰都非常亮丽,所以称为“华”。“华夏”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汇,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崇尚礼仪的可贵品质。

在古代人眼里,礼仪是人特有的本性。礼仪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只有懂得了礼仪,人类才超越了禽兽。《礼记·曲礼》有这样的记载: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意思是,鹦鹉虽然会说话,可它还是只飞鸟;猩猩即使会说话,仍然脱离不了兽类。当今的人如果不讲究礼仪,即使能说话,不也是禽兽吗?因为这个缘故,圣人才用礼仪来教育人,使人懂得自己和禽兽不一样。与此类似,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篇《相鼠》,诗中写道: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相鼠》共三章,尽管内涵都差不多,但这种重章复沓的节奏感很美,而且层进式地强调了不懂礼仪的严重性。看啊,老鼠还有一张皮呢,有些人却不讲究礼仪。如果做人不讲究礼仪,为什么不死去呢?看啊,那老鼠还有牙齿呢,做人怎么能没节制。要是做人没有节制,不去死还等什么?看啊,那老鼠还有肢体呢,做人怎么能不讲礼,要是做人不讲礼,为什么不快点儿死?《相鼠》在《诗经》中属于《鄘风》,也就是来自鄘地民间,是老百姓们自己编的歌谣,反映了百姓们的普遍心声。诗中的言辞比较激切,直说不讲礼仪的人连老鼠都不如,还不如死了算了!可见古代的百姓把礼仪看得多么重要啊,他们对不遵守礼仪的人特别反感。

《少陈俎豆》,张楷修、邵以仁增修《圣迹全图》,清刊本

古人特别是在读书人这个阶层,普遍把自觉地学习和遵守礼仪看做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论语·泰伯》中记载孔子对学生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季氏》篇也记载孔子对他的儿子鲤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一句和前文的“立于礼”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礼仪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条件。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看上去就很不成熟,和社会环境融合不进去,没有立足的资本,这样就谈不上个人的远大前程,为国效力、建功立业就更别提了。不但是提高个人素养这样的小事,像治国这样的大事更离不了礼仪制度也就是礼法。《礼记·哀公问第二十七》中记载,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怎么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孔子回答说:“为政先礼。礼者,政之本与!”要治理好国家就得先把礼法制度弄清楚,礼法是政治的根本。要是一个国家做什么事情没有礼法可循,那就麻烦了,非乱成一团不可。孔子还对哀公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礼仪这么重要:

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

孔子认为在生活中,礼法太重要了。没有礼法就没法掌握祭祀天地神灵的分寸,皇帝和大臣、上级和下级、长辈和晚辈的秩序也没法维护,男和女、父和子、兄和弟,以及远近亲属们也不能有区别地交往。君子需要通过适当的礼仪表现对别人的尊敬,同时也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礼法清清楚楚了,社会也就秩序井然,不会乱套了。孔子认为礼仪的重要性非同寻常,晏子也这样认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记载了晏子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晏子说:

夫礼,民之纪。纪乱则民失,乱纪失民卮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晏未之闻也。

晏子对齐景公说,礼法是百姓遵循的公共规范,礼法乱套了,不好好实行,老百姓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遵守什么了。礼法是统治天下百姓的工具,就像辔头是用来笼络马的一样。要是不制定礼法就能把国家治理好,那可没听说过。可见,晏子和孔子一样,也把礼法看得非常重要,与治国息息相关。在先秦诸子中,孟子也说过重视礼仪的话,如“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他觉得懂得礼仪的人修养好,自然会尊重别人,整个社会的和谐就顺理成章了。

中国古代的圣贤和普通百姓都推崇礼仪,这一点外国人是看在眼里的。清末到访中国的美国人亚瑟·亨·史密斯著有《中国人的性格》,这是一本在美国少有的持久畅销的著作,书中引用了卡莱尔先生的一段话,概括了他对中华礼仪的看法:

礼是中国人所有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在我看来,中国可以贡献给世界的最合适、最完美的专著就是《礼记》。中国人的感情靠礼来满足;他们的职责靠礼来实现;他们的善恶靠礼来评判;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关系靠礼来维系——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由礼来控制的民族,每个人都作为道德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人而存在,受家庭,社会和宗教等等多重关系的制约。(乐爱国、张华玉译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从这段话来看,国外睿智的思想家对中国的礼仪印象颇为深刻,他的陈述恰如其分地点出了礼仪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枢纽地位——掌控着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由于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普通中国人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让人赞叹不止。狄更生说:

我到过的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普通民众像中国人这样自尊、独立和彬彬有礼。比如说在美国,似乎每个人都认为必须通过粗鲁的行为让你确信他们和你一样优秀。在中国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因为他们决不会有低人一等的念头。他们没有这种自觉的权利主张,更少有像在印度到处遇见的那种拍马奉承。中国人是追求平等的。就他对自己和朋友的态度而言,他已经与西方民主主义者所希望的相差无几了。(狄更生著《中国佬信札:西方文明之东方观》,卢彦明、王玉括译本,南京出版社2008年版)

不过,礼仪文化悠久而备受重视,几千年来形成了系统的规范,却也并不意味着其中的所有东西都是正确的,都是值得今天来继承的。刻板地注重礼仪形式而忽略实质,这一弊端长期积累,逐渐地羁绊了中国文明前进的脚步。特别是到了清代末期,有些人将礼仪外化于音容笑貌、衣食起居等浅在形式方面,空谈礼仪而不面对现实,缺乏骨气和真性情。晚清美国外交官何天爵在《中国人本色》里讲述了他的一些经历和看法:

在中国,礼仪比道德更加重要。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都更加讲求、遵守外在的形式。礼仪对他们来说可以被称为一种艺术。其实大部分礼节已经退化成了矫揉造作。然而这种缺乏灵魂的、细微严格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几乎所有人都遵守这些形式,马车夫,破衣烂衫的乞丐,乡下人,以及城里的花花公子。在许多时候,你可以指责一个中国人是骗子,而他安之若素,因为他们往往会把侮辱性语言当做恭维;但是,如果你指责一个中国人违反了礼节,他可能会反应强烈,会粗声大气地和你理论一番。

在中国,如此古老的一个国家,礼节不仅是完全固定下来的,而且形式上繁冗复杂。它涉及到每一言行。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指定了形式,交谈就失去了新鲜感和新奇感。(张程、唐琳娜译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这本书指出了晚清中国人在礼仪践行方面的一些过失,问题似乎比较严重。的确,在体现厚重源远的精神文明优势的背后,繁文缛节、交流空洞,导致办事效率低下、事倍功半、不务实等弊端,已经对中华民族的形象产生了些许不良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民族前进的脚步,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深刻反思。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一些认识,无论从《诗经》、《礼记》这些经典著作,古代圣贤孔子、孟子和晏子的人生思想和治国方略,还是从目睹晚清社会状况的美国人亚瑟·亨·史密斯和何天爵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礼仪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和非凡意义。因此在今天,要了解古代的人与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吸纳宝贵的精神财富,反思历史,以古鉴今,没有基本的礼仪常识是不行的。何况,中华民族是一个传承性极强的民族。与传统社会相比较,当今时代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华民族重视礼仪的传统却没有改变。当代礼仪有哪些传统的精神基因在,哪些传统因子在现实中不知不觉地流失,需要我们重新拾起,哪些需要创新和改造,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了解传统礼仪的一些重要因素。传统礼仪讲究行为举止得体、合式、应景,在今天乃至将来依旧是人类行为举止与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鉴于以上因素,本书力图从日常起居、家庭关系到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方面,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历史典故,介绍古代礼仪的基本知识,以便读者了解传统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作风,自觉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和行为水平,在传统文化的涵咏中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便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遗产。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服饰、仪容、方位、器物、称谓、举止、礼节等基本礼仪规范,使读者对于古人的言行举止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第二章按照生老病死的时间序列,介绍一个人人生大事涉及的礼仪,如生育、成年、婚姻、寿诞、丧葬。宴饮、拜贺、吊唁、书信等作为社会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将在第三章介绍。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农耕社会,节令文化发达,因此第四章专门叙述传统的除夕、元日、元宵、立春、清明、端午、中秋等节令礼仪。最后一章依次介绍传统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举例叙述每种礼仪类型的内容和制度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