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方位

三 方位

我们今天选择住房方位主要是考虑采光问题。在室内,如果是开会、聚餐或招待客人,坐什么位置也比较简单,突出主次、主客的地位就可以,而朝什么方向坐着却不太需要考虑。但在古代,方位是敏感严肃的话题。

“南面”即脸朝南坐着是最尊贵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南面是阳面,而北面是阴面,从感觉上南向比较好。再从字形角度讲,“南”也比“北”吉利。“北”的象形字是两个人背对着,意思是背对着逃跑,所以战败也称败北。《史记》卷七载项羽兵败,被汉兵追到江边,他的美人虞姬已经自刎,但他坚决不肯渡江,不愿意家乡父老看见自己战败的狼狈相。他死前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既然“北”蕴含有失败的意思,君王图个吉利,当然要面向南方而坐了。

右一甲骨文为“北”,国家图书馆藏

因为面南背北是君王就座时的方位,所以“南面”就成为临朝听政或成为君王的代名词。《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何故也?’”意思是说从前的时候尧问舜:我想讨伐宗、脍和胥敖,可是每当临朝要提这事的时候,心里总是感到不安,这是为什么?除了皇帝,诸侯王也是面南背北而坐。韩信曾被封为汉王,《史记》卷九十三载:“韩王信报曰: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这是对刘邦的感恩之语,说他还是个平民时受到刘邦赏识,被擢用,直到今日封为韩王,南面而坐,以孤自称,他本人深感荣幸。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故宫博物院藏

皇帝或诸王是面南而坐,与之相对,“北面”就成了臣服的代名词。《史记》卷八载项羽把义帝子婴杀掉了,当时刘邦身为汉王,听说了这件事大哭起来,他不但为义帝哀悼三天,还特意派遣使者告诉其他的诸侯说:“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就是说诸侯们商议好共同拥戴义帝,臣服于他,现在项羽放逐义帝,还在江南把义帝杀了,真是大逆不道。刘邦其实也是虚情假意,他只不过想借此挑起义愤,使人心背离项羽,向着自己。其中所说的“北面事之”,就是指臣服义帝子婴。《史记》卷九十四还记载有田横不愿臣服于刘邦的故事,也用了“北面事之”之语。田氏一直盘踞在齐地,后来被韩信灭掉。刘邦建立汉朝后,田横害怕被杀掉,率领了五百名勇士到海岛去避难。刘邦派使者前去招降,田横考虑了一番,决定跟从使者来朝见。但是到了离洛阳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说:“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于是拔剑自刎。可见田横因为也曾经“南面称孤”,与刘邦处在同一地位,现在他面对着“北面事之”即向刘邦屈服的事实,感到非常耻辱,所以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可谓刚烈之士。

因为君王是面南背北而坐,所以侍奉他的人就只能在他的两侧东西向了。《山西通志》卷六十载唐代沙陀国李晋王有画像在柏林寺中,这轴画上一共七个人,晋王穿着红袍子坐在胡床上,手里拿着弓箭在瞄准。其实晋王有一只眼是瞎的,外号独眼龙,画者这样设计巧妙地掩盖了晋王的缺陷,令人叹服。晋王南向坐,所以他身边的仆从站立的方位就是“其二东向侍,其二西向侍”,即两个脸朝东,两个脸朝西。

不谈君王,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南向坐,但有时朝哪个方位坐有其他方面的讲究,比如出于对长者的尊敬。《庄子·庚桑楚》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庚桑楚是老子的得意门生,他离开老子后住在北方的畏垒山上,因为性格清静无为,他和当地的百姓相处融洽,并为他们办了很多好事,还使这个地方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老百姓感激他,也肯定他的能力,在一起商议要拥戴他为国君。庚桑楚对名利不感兴趣,所以听说了这件事,很不高兴,因为老子住在南面,所以庚桑楚当时是面南而坐的。

除了座次,古代的建筑和在建筑内外进行的各种活动也有方位上的讲究。古代人居住的院落整体上是对称的,而位尊者的房屋在院落的中央,其他两侧建厢房,又称偏房,为地位或辈分低的人居住。如古代后宫,皇后的宫室位置居于正中,所以称中宫或正宫,其次是住东宫、西宫的妃子地位较高,其他的则住在侧殿。而在一般家庭中,正妻住的都是正房,妾住在两旁,所以妾又被称作偏房、侧室。古代建筑的主体由堂、室和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堂的位置在室的前面,一般就在这里接待客人。堂的前面有东西两个阶梯,东阶是主人走的,宾客必须走西阶。到了堂内,再上一层阶梯才是室,这就是“登堂入室”这个成语的来源。庭是院子当中的空地,在堂的下面,所以人所处的位置就有了上下的分别。一般来说尊者在堂上,地位低下的人一般不能升堂,只能站在堂下听候吩咐,或者站在堂的台阶上。《红楼梦》第七回就说到王熙凤和宝玉到宁国府闲逛了一天,天黑时起身告辞,“尤氏等送至大厅,只见灯火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丹墀”就是指台阶,因为涂成红色,所以有这样的称呼。“小厮”是年轻的男仆,可见他们等候吩咐的时候是恭敬地站在大厅前的台阶上,而不是在堂上。

堂内再升一段台阶是室,室主要是供居住用的,但也可以有其他活动,比如宴客。室内的座次和帝王上朝时的方位规矩不一样,坐在西边脸朝东的是最尊贵的位置,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东边的位置最卑。《史记》卷七记载的刘邦应项羽之请赴鸿门宴一节,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是主人,而且他本人心高气傲,毫不谦虚,对刘邦又不怀好意,所以自然坐在西面最尊的位置。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所以方位和项羽相同。项羽的谋士范增一直很受项羽尊敬,项羽称他为“亚父”,所以南向坐。而刘邦次于范增,坐南朝北,显然没被项羽看在眼里的,未受到相应的尊重。张良是刘邦的下属,地位更低,所以被安排在东边。

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鸟瞰

除了上下东西南北中,左右位也有讲究。古人有时以左为尊,有时以右为尊,故自己坐在右边或左边,空出左边或右边的座位即“虚左”或“虚右”,都有礼贤下士,表明诚意的意思。《史记》卷七十七载,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是位贤达的贵人,喜欢招纳宾客,为国出力。当时魏国有一位隐士叫侯嬴,有七十岁了,家里很穷,在大梁看门。信陵君听说了,赶忙命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聘请他,侯嬴不肯。于是信陵君预备下酒宴,请了很多客人来,而自己“从车骑虚左”亲自去迎接他,“虚左以待”的成语就源于此。不但如此,信陵君还容忍了侯嬴一些非礼的举动,最终感动了侯嬴。后来侯嬴果然为信陵君出了奇策,帮助魏国的友国赵国摆脱了秦兵的围困,而侯嬴为了使这件事成功和保住信陵君的名誉,断然自杀了。

《晋书》卷九十四也载有一则“虚左以待”的故事,不过主动请贤的人最终没有成功。晋代的郭瑀本是敦煌人,东游张掖,拜郭荷为师,得到了郭荷的真传。郭瑀精通经义,善于辩论,写文章,而且人品高洁,他的老师郭荷死后,他曾经戴重孝,建了一所茅屋守墓三年,就像给亲生父亲服丧一样,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尊敬。郭瑀在当地传授学问,前来学习的弟子超过了千人。当时的凉州刺史叫张天锡,非常跋扈,盘踞一方,正想拉拢一些文人为他出谋划策。听说郭瑀有才华,张天锡就派他的手下孟公明带着礼物去请,而且亲自写了一封信给郭瑀,信中有这样一句“故遣使者,虚左授绥,鹤企先生,乃眷下国”,说他派使者请郭瑀来做官,请郭瑀不要拒绝他的邀请。但孟公明到了郭瑀隐居的地方,郭瑀指着在山间飞翔的鸿雁对他说:“这样的鸟能生活在笼子里吗?”于是就逃走了。孟公明一怒之下囚禁了郭瑀的学生,郭瑀不得已到了张天锡幕下。恰好这时张天锡的母亲死了,郭瑀趁着吊丧的机会又逃回了山里。这件事情说明,礼贤下士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品质和恰如其分的做事方式,不然即便有“虚左”之举,也很难得到贤人的拥护。

关于“虚右”的情况,《唐摭言》卷四有记载,说唐代的文人卢晖从小在外婆家长大,一心考进士却没考中。后来遇到叛乱,逃窜到南方,那时他的表兄郑续镇守在南海,两人十年前是同学,但相遇时身份差别就太大了。卢晖处境非常狼狈,生活上都靠郑续的照顾。当时正赶上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郑续就劝卢晖趁机在他那里做官求富贵,卢晖不答应,于是郑续“请宾佐诱激者数四,复虚右席以待晖”。卢晖回复说,我是读书人,宁可一辈子没做官就死了,也不能看见利益就改变政治立场,还是没答应。郑续听他这样说,并没有生气,反而更尊敬他了。后来卢晖又考了差不多十年,终于中了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