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清明

五 清明

清明节在今天是全民性的节日,以扫墓踏青为主要活动,而追溯清明节礼俗的起源,与寒食和上巳节有很大关系。

清明节原来只是单纯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食节则非常受重视。寒食节的起源之一是奴隶社会的禁火制度,古人认为冬天的火种用到寒食这一天就不能再用了,要由奴隶主重新钻燧取火分给奴隶,因此这天只能吃冷食。其二是介子推和晋文公的故事。因为晋文公在流放过程中非常狼狈,困苦不堪,有一天没有吃的东西,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肉给他割了一块煮汤。但是晋文公即位后,介子推却到山上隐居不肯出来。文公无奈下令放火烧山,以为介子推会逃出山来,但不幸介子推背着母亲烧死在一棵树旁。晋文公非常伤心,所以下令每逢此日禁火一天,称为寒食节。但这些都只是人们的推测,寒食节的真正确立和禁火是在汉代形成的。此后寒食禁火的礼俗在古代流传了好久,到唐代的时候还有皇宫传给大臣火种的习俗,而这时的禁火是三天,具体是冬至后的一百零四、零五和零六天。官府要派人上门查看是否有人违规,所以要事先准备好够吃三天的食物。禁火日期一过就是清明节了,唐代皇帝在这天用榆柳木取火分给大臣,而且唐代流行寒食扫墓,没来得及扫墓的就赶在清明,所以清明节的某些活动本来也是寒食节的延续,这就促使了两个节日的合一。

钱榖《兰亭修禊图卷》,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上巳是指三月初三。上巳在先秦和汉代非常盛行,这一天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到河边去,用浸泡了香草的河水洗澡,叫做袯禊。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除去疾病和种种不祥,还能通过祷告仪式求得子孙和粮食丰收。因为河水一般都在郊外,而此时天气转暖,百花盛开,所以人们就此在郊外畅游。上巳在日期上经常和清明节重合,而清明前,因为过寒食节吃了三天冷食,人们惧怕肠胃受凉,身体不适,所以都纷纷到城外踏青,或玩荡秋千、踢球、拔河等各种游戏。因此,到了唐朝,寒食和上巳节逐渐在人们意识中淡漠,中唐所有的礼俗都归入清明节中,三个节日归为一个,清明节就成为重大节日了。

因为清明节合并了寒食和上巳,所以唐以后清明的主要活动就是扫墓和郊游。宋代的时候,每逢清明节,朝廷会派人到皇陵去祭奠,人们要穿着素服,带着酒食到祖先坟墓前祭拜。到时候要拿着工具,剪除坟上的杂草,往坟上添些土,把纸钱挂在坟前的树上。如果远游在外,就登上高山,朝着自己家乡的方向把布帛撕裂,称为擘钱。祭扫完毕,就在郊外喝酒吃东西,或者随意游玩,江南有些地方的清明节盛行赛龙舟,引得人们竞相观看。从郊外回来,人们就把折回来的柳枝插在自家的门上、屋檐下,称为“明眼”,还有的人戴在头上。柳树在传说中有驱邪的作用,所以插柳代表了人们向往健康幸福的祈愿。

苏轼《寒食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的清明节扫墓要上香,这时的纸钱不但是挂起来,还要焚烧,在坟的四角和顶端也要压上几张,叫做压钱,而纸钱又叫做光明或往生钱。清代的时候,有些地方的清明节有很多特色的礼俗,如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三记载苏州清明节的纸钱是用黄纸切成的,楮锭是用金银箔糊的,这些都要烧掉。挂在树上的是用彩纸剪成的长缕,叫做挂钱。除了在墓前烧纸添土以外,还要祭奠山神和周围的坟,意思是死者在阴间也有邻里往来,借机也祭祀一下先人的邻居,表示敬重。如果新娶了媳妇,要带媳妇一起来上坟,称为上花坟。上完坟就近游玩,买一些枣饼、烧饼、黄胖傀儡、山亭玩具、画着彩的鸡蛋等叫做门外土仪的东西,拿回家给孩子们。因为清明节人们游兴很高,所以一些富贵人家的园丁打起了赚钱的好主意。苏州园林举世闻名,台阁亭榭奇巧无比,珍禽异木种类繁多,人们都想借机去看一看,于是就得付费入园了。清明开园逐渐形成了吴地一带的风俗,开园时间可持续到立夏。

古代清明节不但要给自己的祖先上坟,官方还要祭祀其他游魂,这个礼俗起源于明代。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梦见了城隍神,说请他派人每年三次祭祀孤魂野鬼,以保天下太平。朱元璋醒来,想想梦中的事非常诧异,于是下令清明节、中元节、十月初一,州县的长官要祭祀那些无人祭祀的孤魂。清代苏州的无祀厉坛就是为祭祀孤魂设置的,地点在虎丘山,苏州城附近的三个县城统一在此祭祀,而清明、中元和十月初一这三个日子,清明节最盛。先让道士念祭文,然后吹号子,击打乐器,挨家挨户地清理道路,点上香火,挂钱和金银锞子满街都是。十个乡的土谷神都在早上升堂,都拿着手版,到城隍神那儿行礼。市中的豪侠聚集一伙人办会,有会首经历会务,走会的人戴花枝,捧着香炉,鬓角簪着鹭鸟的羽毛和彩纸剪的花,非常耀眼。有人打着旗,有人擎着盖,牵着画舫在陆地上行走。选一些长相漂亮的小孩子穿戴艳丽站在马背上,叫巡风。队伍行进的一路上都有悠扬的箫鼓伴奏。人们都准备好了香灯和祭祀的笾豆,等着神舆过门的时候拜迎,叫做接会。跟着观看的人挤满了街巷,不可胜数,叫做看会。

有些地方清明的时候还流行放风筝。风筝又叫纸鸢,相传是韩信发明的。萧梁时期,台城被围,羊侃命人放风筝,最终风筝落在援军手里,成功解围。古代的风筝有大有小,大的有一丈见方的,有的尾部可以长出两三丈,有蜈蚣、蝴蝶、蜻蜓、鸟兽等形,还有彩绘的仕女图,放飞到天上,就像仙女要下凡一样。有人晚上放,就在线上系上几盏灯,称为鹞灯。还有的在风筝背上放上簧管,高空中的风吹来,就奏出了悦耳的音乐,称为鹞鞭。因为风向的缘故,清明节以后放风筝,风筝会横在空中不易高飞,所以清明时放风筝要尽兴。最后要把线剪断,让风筝随风而去。据说这样可以剪断病根,对身体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