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端午

六 端午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五、重午、重五、浴兰节、地腊节、天中节,民间又叫做五月节,是一个融合驱邪、纳福、纪念、娱乐多重功能为一体的重要节日,也是夏季最重要的全国性节日。

端午节的历史很悠久,它的起源和汉民族对五月的特殊情感有关。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中原地区就把五月看做“恶月”,五月五日称做“恶日”,百事禁忌。《北齐书》记载:“五月不可入官,犯之,不终其位。”就是五月份的时候不去赴任,如果去赴任了,也干不长。对于人们来说,五月五日生的孩子带来的不是欢庆和喜悦,而是一种不祥之气,习俗认为男孩克父亲,女孩克母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那天出生的,他的父亲打算抛弃他,他的母亲不忍心,偷偷地把他抚养成人。孟尝君第一次拜见父亲的时候,田婴大发雷霆。针对父亲“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即克父母的殷忧,孟尝君说:“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可见端午节的民间禁忌没有多大合理性,经不住推敲。尽管孟尝君巧妙地化解了父亲的忧虑,日后受封于薛地,成为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名留青史,但是并没有改变普通人对端午的看法。人们还是在这个月份里心怀恐惧,战战兢兢,如如履薄冰。《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五月不搬家,不谈婚论嫁。在这种特殊的心理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端午风俗。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门上悬挂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的五色线、桃符、柳符,或者艾草,或者天师符、钟馗像,防止恶气进入家门。《续汉礼仪志》载:“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人们喝雄黄酒来辟邪。小孩的手臂上系五色的绳,男孩系在左臂,女孩系在右臂,俗称长寿线。五月天气变热,为了防止虫子叮咬,小孩的额头、前胸、手心、脚心、耳朵、鼻子上还要点几滴雄黄酒,这样据说也能使人不染瘟疫。端午节人们习惯沐浴斋戒。战国秦汉时期,用兰汤沐浴,兰汤就是浸了兰花的热水。河南南阳一带的旧俗,五月四日的晚上采集枣花,放入水里,盛水的容器一般放在庭院里宽敞的地方。第二天日清晨起来洗漱,一股清香的气息沁人心脾,让人顿时感到身心愉悦。枣花水洗漱尚且如此,兰花水沐浴想来更是清雅舒适。斋戒,简单地说就是吃素静养,根据白居易《仲夏斋戒日》所载:“仲夏斋戒日,三旬断腥膻。”唐代一般是斋戒一个月。

钟馗像,《搜神广记》,元刻本

从饰物上看,据《吴郡岁华纪丽》记载,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喜欢佩戴荷包,款式有很多样。有的荷包里面盛着雄黄,称雄黄荷包;有的用彩绒缠着铜钱,作成五色符,叫做袅绒铜钱;也有将铜钱编成老虎头状的,挂在小孩胸前;还有把一头独蒜用线网住,挂在腰间的。富贵人家则绣翠叶五色葵花、石榴花,钿漆折扇,珍珠百索钗符,牙筒香囊等,互相馈赠佩戴。女子头上戴石榴花、艾叶,家家的花瓶里插上蜀葵、石榴、蒲、蓬等花草,一派艳丽的景象。据沈榜《宛署杂记》载,北方的小姑娘在端午节这天打扮极其华丽,头上戴着石榴花,出嫁的女子在这天回娘家看望父母亲人,所以端午节又叫做女儿节。

端午节的特色食品主要是粽子,一般是用竹叶裹上糯米做成的,因为有折角,又叫角黍。粽子大致有三角、一角两种,三角形的叫作菱角粽,一角的叫作称锥粽,也有用菰叶包裹的叫做茭粽。唐代时,人们把粽子串起来,称作百索粽,宋代称九子粽。据说这种饮食习惯和屈原有关。战国时期,屈原遭到小人诽谤,被楚怀王流放,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在五月五日那天投河而亡。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就用竹筒盛上大米,投到河里,希望鱼虾都来吃米,而不去吃屈原的遗体。人们用这种方式来祭祀屈原,寄托哀思,这就是粽子的起源。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从这个传说可见,投河的竹筒还曾经一度用楝树叶塞上,并用彩丝缠绕着。开元年间,宫中吃粽子的人必须是射箭的高手,否则的话就很难吃到。《坚瓠集》记载:“开元,宫中造粉团及粽,以小角弓射之,中者方食,故曰角黍。”这段话记载了唐玄宗时期宫中吃粽子的情形,不过粽子别名角黍的分析却不正确,因为南朝时期就已经有角黍的叫法,晋代周处在《风土记》中就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大概角黍得名是因为竹叶里面裹了黍米,外形如角。

中原地区端午的清晨煮大蒜、鸡蛋,尤其崇尚独头蒜。吴越一带的人们在端午节还吃鳇鱼,据说这种鱼的脑部有小石头,所以又叫做石首鱼。鳇鱼是务必要吃的,吴中有谚语“楝子花开石首来,箧中絮被拥三台”,意思是说即使是贫苦人家,这天也要典当衣物来买鳇鱼吃。

赛龙舟也是一项重要节令活动。喧天的鼓乐声中,数十艘刻有龙形图案的船只竞相往前,岸上的人助威呐喊,声响震天,热闹非凡。《荆楚岁时记》载荆楚一带人们都去踏青,踩百草,还有斗百草的游戏和玩鸟、训鸲鹆的习俗,五月幼小鸲鹆的毛羽刚刚长成,那些好事的人到鸟窝里把小鸲鹆抓走,先剪去它的舌尖,这样好教说话。明清时期,京师一带还有游天坛、金鱼池的习俗。

端午节纪念的人物除了屈原以外,还有介子推、伍子胥、陈临、曹娥等。在山西一带,曾经端午节禁火。禁火是为了纪念忠贞而淡泊名利的介子推,端午禁火开始只是地方风俗,后来被移作寒食习俗。战国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攻破了楚国,立下汗马功劳。夫差继位后,伍子胥又辅佐他战胜了越国。越王勾践表面臣服于夫差,百依百顺,实则卧薪尝胆,苦练精兵,伍子胥劝夫差乘胜消灭越国,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可惜这个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纳,自己反而遭到吴王夫差的疏远,最后糊涂的夫差竟然赐剑给伍子胥让他自杀。传说伍子胥死后被吴王夫差用皮革包裹着丢进了钱塘江,化为潮神。民间就在五月五日这天,到钱塘江边举行仪式,迎接伍子胥的英魂。《会稽典录》记载,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擅长弹唱,汉安帝二年的五月五日,到江边上迎着浪涛迎接波神,不幸淹死了,尸骸也不见了。十四岁的曹娥沿江一路哭号着寻觅父亲,最后在绝望中投江而死,于是就有了端午节纪念孝女曹娥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