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仪容
说起仪容,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女子的装束打扮。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颦一笑都十分得体,这是古代妇女的基本礼仪要求。《诗经·葛覃》是一首关于女子出嫁的诗,其中有这样一句:“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毛诗注疏》卷一解释说,古代有女师傅教女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中“妇言、妇容”属于仪容的范畴,即说话要温和委婉,不要顶撞。容貌方面要“媚”,即漂亮妩媚,注意修饰自己。此外“妇德”就是要具备温顺的德行,听丈夫和公婆的话,“妇功”指纺线织布,做衣服鞋子这类的针线活。这种教育在女子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了,等到出嫁前的三个月,再重新强化一下,为的是让女子出嫁后做一个贤妻良母,兴家旺夫。因为从小就受这方面的教育,所以每个女子都喜欢装扮自己,并对自己的行为举止都很注意。《诗经·硕人》中所描述的庄姜就是一位标准的美人。庄姜是齐侯的女儿,嫁给卫侯为妻,诗中说这位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无不恰到好处,观者也无不倾倒。
传周昉《簪花仕女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女子注意仪容的目的较为简单,贵族女子有应酬方面的需求,而普通妇女除了满足自己的爱美之心,主要为博得男子的喜爱。《诗经·伯兮》记载了一位女子在丈夫从军出征后的心理和生活,“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自从丈夫走后,这位痴情女子就无心再打扮了,头发乱蓬蓬的,那些用来化妆的东西都放在那里,不是没有,而是没心思用。她想:丈夫不在家,我打扮好了给谁看呢?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这么回事。所以如果丈夫不是不在家,而是不喜欢妻子化妆,那么女子也就没必要打扮了。成语“举案齐眉”比喻夫妻和谐恩爱,原主人公是梁鸿和孟光,但《后汉书》卷一百十三载,孟光嫁给梁鸿后,一连七天梁鸿都不理他。孟光很奇怪,问梁鸿:“我听说你是位高士,很多女子要嫁给你你都不肯,最终选中了我,我也是许多男子都不嫁而看中了你。但是现在已经成婚了,你却不理我,这是为什么呀?难道我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梁鸿说:“我喜欢的是简朴的能吃苦的人,可以和她一起隐居深山。现在你穿着绮丽的衣服,擦着粉,这是我要娶的人吗?”孟光于是更改了自己的发型,穿着粗布衣服干活。梁鸿大喜,说:“你真是我梁鸿的贤妻呀!”
女子在古代社会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她们的仪容如何其实没有太大关系,最多影响了时代的审美潮流,而对处于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仪容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性情志,故仁义存;仁义存,故盛德著。”《管子·形势解》中也说:“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言辞慢,动作亏,衣冠惰,则臣下轻之……故曰: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这些话都是针对男性说的。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或君主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端庄,才能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臣民才不会对自己不尊敬,政令也就容易实施了。因而,古代的一些皇帝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如西汉的两位皇帝汉武帝和汉成帝,《汉书》卷二十载大臣汲黯来奏事,正巧汉武帝没有戴冠,见汲黯进来,急忙躲入帐子里,戴好了才出来。《汉书》卷十记载,汉成帝“善修容仪”,作为君主的形象极佳,上车后就正面站立,不回头看,说话语速适中,也不用手指来指去,“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再如唐代的宣宗,也非常谨重,《唐语林》卷七说他要和大臣谈论政事的时候,“必整容貌,更衣盥手”,然后才从内殿出来。此处所谓“整容貌”的具体内容,除了梳理头发,可能还画一下妆。古代男子在面上傅粉是很正常的现象。如《后汉书补逸》卷十九载顺帝时所任命的官员有很多不称职,大臣李固上奏,前后免除了百余人,引起小人的不满。于是这些小人联合起来,在奏折中诬陷李固说:“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傅粉饰貎,搔头弄姿,盘旋偃仰,曾无惨怛之意。”意思是汉安帝出殡时,在路上送殡的人都掩面哭泣,只有李固脸上擦了粉,在那里摆弄姿态,没有悲伤的样子。可见汉代时男子就盛行化妆,但在丧礼上是不可以的。《三国志补注》卷二中还有这样一件趣事。何晏从小长在宫中,非常聪明,曹操很喜欢他,经常和他讨论兵书中的问题,把他当做儿子一样对待,后来招他为驸马。何晏长得非常白净,曹操经常怀疑他是因为擦了粉才这样,于是在大热天赐给他汤饼。何晏吃得大汗淋漓,不断地用衣服擦脸,可是脸还是那么白,曹操这才相信了何晏的脸白是自然色。这说明三国时男子也经常傅粉。皇帝傅粉画眉的例子如齐文宣帝高洋,《隋书》卷二十二说他“末年衣锦绮,傅粉黛,数为胡服,微行市里”。不但穿着华丽,还擦胭抹粉。不过一般的皇帝虽注重容貌仪表,但不会画得很浓,齐文宣帝是个以荒淫出名的皇帝,所以才会有这么过分的打扮。
除了皇帝,有修养的文人士大夫也都注重仪容。《庄子·田子方》中说孔子去见老子,不巧老子刚洗完头,正披散着头发等着晾干,于是孔子就退出来等他。《恩福堂笔记》卷下记载,清代出身书香世家的大臣英和拜见翰林前辈窦东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从早晨聊到中午,虽然当时正是炎热的三伏天,可是两个人都“正衣冠危坐”,以至于汗如雨下。《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虽然是以骁勇善战著名的武将,却非常懂得礼仪,不戴冠,绝不进哥嫂的屋子。
历史上也有不注意仪容,引起尴尬,甚至遭严重处罚的事情。《晏子春秋》卷五记载,春秋时期齐景公有一次散着头发未戴冠就出宫了,守门人对他说,您就这样出去吗?这哪是国君的样子?齐景公非常惭愧,赶快回去了。《宋稗类抄》卷三载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宣翰林学士陶谷入宫商量事情,天色已晚,陶谷来了,见宋太祖只穿着便服,于是进去几次都退了出来。侍者催了几次,他都不肯再动,这时候,太祖才发现自己没换衣服,急忙命人拿袍子来穿上。皇帝至高无上,一时不注意不要紧,但作为臣民就不一样了,仪容不整会惹祸上身,受到严厉惩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武安侯田蚡有一次不穿朝服而穿着短衣进殿,尽管他是太后的亲弟弟,仍被判以大不敬之罪。
以上所说的仪容主要是指外表,其实,对于男子来说,仪容还有更深的层次,就是指表情。作为表情的仪容在古代的要求主要有严肃、温和、谦虚、临危不惧。
《论语·泰伯》载曾子有疾,孟敬子来探视,曾子告诉他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其一就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就是说保持严肃,这样才能使别人对你不粗暴、不怠慢。朝廷议政时必须如此,《汉书》卷五十一记载大臣贾山曾经上书劝汉文帝说,古代的君王“服法服,端容貌,正颜色”,然后才见大臣,所以大臣没有不尽心竭力地报效君王的,希望文帝通过严肃的仪态塑造一种威严,同时让臣下有被尊重的感觉,让他们更好地服从自己。而治家和治天下是一样的,在《红楼梦》的人物角色中,贾政是贾家的中流砥柱,也是一个标准的古代士大夫。他人品端正,而且总是保持一副很严厉的样子,所以贾府上下没有敢在他跟前放肆的。相反,贾宝玉虽然是贾家未来的顶梁柱,却长了一双似笑非笑含情目,对女孩子更是低声下气,所以连仆人都不怕他。礼仪要求人们平时要严肃,而在举行祭祀等仪式的时候,更要保持庄严肃穆。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国子监任职时,作有一篇《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就是以仪容为标准,建议上司不要用国子监的学生来做负责祭祀的斋郎,说宗庙社稷的事情不可以不恭敬。如果现在让学生来兼任斋郎,逐渐把祭祀的器物也交给他掌管,这样做并不合适。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其思虑必不固,其容貌必不庄”,即他的思想不坚定,表情也不够严肃,所以不能胜任。
容貌固然应该严肃,但同时还要展示温和的一面,这样才能让大家和你亲近,说的话才容易被大家接受。唐代大臣董晋死后,韩愈为他作行状,其中就说:“其容貌温然,故有言于人无不信。”一个人的地位很高,很有才华,那也不能在表情上太张扬。《史记》卷六十三载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说,我听说精明的商人都把他的宝货藏得很深,“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有高尚德行的君子,看上去却很愚钝,去掉你的骄傲和充满欲望的神态,以及好色之类不好的思想吧,那些对你都没有什么好处。孔子听了很受益。所谓“容貌若愚”就是一种谦虚的表情。如此看来,儒家提倡的温良恭俭让中,其中“温”、“恭”与“让”都与仪容有关。
临危不乱,喜怒不形于色,能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但《世说新语·雅量》中就记载有若干这类高人。如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将要被砍头了却神气不变,要了一张琴,悠闲地弹起了《广陵散》,弹完后自负地叹息说:“袁孝尼曾经跟我说要学习这首曲子,我当时固执地拒绝了,从此以后,这支曲子就再也没有人能弹了。”裴叔则在被关进监狱的时候,也是神色不变,举止自若,请求人给他纸笔,在那里练书法。后来因为替他说情的人非常多,所以免罪。出狱后仕途亨通,最终做到了仪同三司这样的高官。庾亮在镇压苏峻的叛乱时不幸战败,带着两个弟弟和手下,总共十几个人乘着小船逃跑,突然有一支箭把掌舵的人射倒了,那些人都大惊失色,只有“亮不动容”。晋简文帝死后,桓温以为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是谢安和王坦之向皇帝建议的结果,于是设了埋伏,请谢安和王坦之赴宴。王坦之很害怕,但“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谢安不但表情更加淡定,还吟诵诗篇。桓温见他这么旷达,于是把兵士悄悄撤掉了。还有一次,谢安正在和人下围棋,仆人呈上了谢玄自淮河寄来的信,谢安看了,没有作声,接着下棋。和他下棋的人问战事怎么样了,他说孩子们打败了敌军,而神色依然那么平静。其实这哪里是什么小的战役,这是名垂青史的淝水之战啊!
了解到以上事迹,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关于仪容有这么多的佳话?有那么多古人的风度让我们倾倒?这要归功于古代的教育。在古代,仪容是童蒙时期的教育课程。《重订训学良规》规定:“危仪为定命之符,衣冠务齐整,坐立务端正,行步务安详,音语务温和。不许举动轻浮,不许亵狎戏谑,不许出言刻薄,不许负气争斗。”宋代朱鉴所著《文公易说》卷十六有这样的话:“前书奉问谢公之说,论下学处,莫不以正衣冠、肃容貌为先,盖必如此,然后心得所存,而不流于邪僻。”是说他曾写信给友人,谈论学生放学的时候,仍然应该整理好衣冠,保持面容严肃,这样才能记住学习心得,而不至于想到歪门邪道上去。从课堂到课下,都有这样严格的教育,古代自然就会出现许多风度翩翩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