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舆论
舆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词语,其不仅是诸多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在西方,学界公认舆论最早是由法国思想家卢梭在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并进行深入阐述的。在我国,据赵锡元(1999)考证,该词最早于三国期间出现。虽然其出现时间早、使用广泛,且不同时期的多位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定义,然而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2)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舆”的释义为“众多,众人的”,对“舆论”的释义为“公众的言论”,该释义包含了其最核心的含义。更为全面的诠释,则需要参阅一些专业性文献。
由甘惜分教授主编并于1993年出版的《新闻学大辞典》,其中对舆论的定义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并提出构成舆论的三个要素是:(1)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有争议的公共问题,这个问题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的相关程度足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2)必须有相当多的个人对这个问题表明态度或发表意见,经过这些众多的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3)这种一致性的意见,对公共问题的存在和变化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产生某种实际效力。20余年后,由甘惜分教授担任顾问,由童兵担任主编的《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仍然维持了舆论的这一定义。
以辞典的权威性地位,该定义却并没有被广泛引用。这充分表明了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词汇,界定其内涵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其他各种定义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
刘毅(2007)广泛总结了当时舆论的各种定义,并总结出舆论的共同点:(1)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2)舆论是共同的、一致的意见;(3)舆论是经过各种形式公开发表的意见。可以说,该总结以及大方向与该总结一致的定义都是值得商榷的,甚至是存在硬伤的。显然,舆论既不一定是一致的意见,也不一定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不然舆论也无须引导,或者去制造新的舆论干扰现有舆论。舆论指向公开意见或者公开言论是较为常见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公开不代表多数人认可。现实中,常有少数人的怪异舆论,经过各种策略手段,将大众带偏,当然也存在引导失败,被网民骂得狗血喷头。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表明上述论断是值得商榷的。
侯东阳(2009)认为舆论是公众对新近大家普遍关心或感兴趣的事件和问题公开发表的意见。刘建明等(2009)将舆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其中狭义概念是指对某种舆论而言,即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广义上的概念是指社会上同时存在的多种意见,各种意见的总和或纷争称作舆论。段然(2019)对该词的历史、与西文“public opinion”语义的接引及其内涵的演进做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同时也重点讨论了不同时期的专家学者对待舆论作用的态度。陈力丹(2012)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谭伟(2003)总结了若干舆论定义的要点并给出了其定义,“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同时总结了舆论的一些特征。李昌祖等(2009)将舆论定义为“社会民众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态度,它必须是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张志安等(2016)则认为“舆论,一般指公众针对公共事务相对一致的看法和观点,与民意有共通之处”。
陈力丹(2012)总结提出了舆论的八要素,即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舆论自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的质量:含有理智与非理智成分。
虽然舆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词汇,但是它单独作为一个学科研究领域,却是从现当代才开始的。舆论研究历史上的奠基作品当数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教授于1922年出版的《Public Opinion》,该书在国内已有多个译本。
国内关于“舆论”的研究,时间早且数量多。按照检索到的数据,最早的论文发表于1920年(罗素、徐甘棠,1920)。近年在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等的资助下,相关研究呈井喷式增长后就一直维持高位。其在中国知网的各类文献量如图 1-1所示,近数十年文献的具体趋势如图 1-2所示。

图1-1 中国知网“舆论”相关文献概况
从图可见,舆论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此后自9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尤其是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呈现井喷式发展,此后除了2016年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值,其他年份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高位状态。因此可以说,舆论研究趋势体现出了一种思想解放的态势。

图1-2 中国知网“舆论”相关文献发表趋势(年)
关于舆论,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舆论引导(邓新民,2003;方雪琴,2004)、舆论监督(郭镇之,2000;陈力丹,2003)等。国内的知名研究团队或代表人物包括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刘保全、郑保卫,复旦大学童兵、张涛甫,中国传媒大学王灿发、赵新利、王永亮,南京大学丁柏铨、双传学,南京师范大学靖鸣、顾理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尹韵公、黄楚新、孟威,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清华大学刘建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