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网络舆情的研究趋势
前文已经讲过,舆论和舆情之间的区别应该说是公认和明确的;因此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之间存在一定差别也是必然的。但是,从国内相关学术文献来看,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之间事实上并没有太本质的差别。在知网以“网络舆情”“网络舆论”为篇名进行关键词搜索,具体搜索结果如图1-10、图1-11所示。可见目前对网络舆情一词使用的更为广泛。

图1-10 知网“网络舆情”相关文献量

图1-11 知网“网络舆论”相关文献量
由于早期舆论的研究者众多,伴随着网络的兴起,提出并进行网络舆论的相关研究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参考知网的检索结果,可见网络舆论早于网络舆情。网络舆论的最早公开发表见于周晓燕(1999)的论文,若限定于标题,则最早的论文由谭伟(2002)发表。而网络舆情最早的论文由熊绍辉等(2000)发表,若限定于标题,则最早的论文是由郭乐天(2005)发表。
当然,限于知网的文献收录范围,如上信息与实际可能是有偏离的。不过对于我们大概了解两者的简况,仍是有参考价值的。
由于知网搜索并不精确,即使限定于标题搜索,仍然会出现并不符合条件的文献被显示在结果列表中。不过相对而言,限定于标题搜索,这个误差值整体将会更小。因此下面仅以标题作为搜索范围,对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研究趋势做简要的说明。
以网络舆情、网络舆论、两者以“OR”关系分别作为标题的关键词,搜索结果如图1-12所示。需要指出,该搜索结果仅针对中文文献。

图1-12 知网篇名包含“网络舆情”的文献发表趋势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1)整体上而言,自2002年左右至今,相关主题的研究热度一直在上升,至2017年前后到达峰值,此后也一直基本维持在高位。从图1-12我们可以看出,在2003年文献数量有了显著的增长,虽然该增长对总量来说微乎其微,不过对于一个刚刚兴起的领域,也是极有意义的。正因为如此,陈明等(2004)将2003年定为“网络舆论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从整体上说,我们也可以将2003年界定为网络舆情研究的元年。
(2)对比上述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的相关研究都是从2008年开始进入爆发期,该暴涨势头一直持续到2017年前后。因此,我们可以将2003—2008年确立为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期,2008—2017年这10年是网络舆情研究的黄金10年。虽然2021年的数据暂不全面,但是根据当前的时间,并且期刊的每月刊文量相对固定,再考虑到部分期刊可能在年底会有增刊等例外情况,综合预测2021年的相关发文量大概率低于上一年度。因此,也许从2017年开始,网络舆情研究进入稳定的衰退期,甚至极有可能从2022年前后进入快速衰退期,并最终近似稳定于某个低位阶段。
(3)对比“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两条曲线,可以看到,从2013年左右开始,网络舆论的相关研究即步入缓慢下滑的阶段,而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却继续上升。也就是说,对该主题仍然是研究热点的时候,网络舆论研究却降温了。事实上,这并不能说明网络舆论的研究在降温,我们可以给出另外一种解读:经过若干年的研究与发展,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研究逐渐同质化,网络舆情这个词逐渐被更广泛的研究者、企业人员、政府部门人员所接受。因此,网络舆情的使用者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而网络舆论的使用者越来越少。但在研究内容本质上,它们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总之,我们可以将网络舆情的研究趋势简单的总结如下:
(1)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是同一个研究领域的两种不同关键词的表达形式,并无本质差别。因此下文如无特别需要,我们不再区分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而统一称之为网络舆情。
(2)网络舆情真正作为一个广受重视和接受的研究领域,始于2003年,因此我们称2003年为网络舆情的研究元年。
(3)2003—2008年为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期。
(4)2008—2017年这10年是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黄金10年。
(5)从2017年开始,网络舆情研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衰退期。
(6)网络舆情研究极有可能从2022年前后开始进入快速衰退期,直至最后近似维持在一个相对的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