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网络舆情
近20年来,网络舆情由于其好坏参半的作用(彭鹏,2005),以及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研究迅猛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刘毅(2007)编写的国内第一部网络舆情专著《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中的定义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同时,他也在论文中概述了网络舆情的特点、表达等(刘毅,2007)。姜胜洪(2008)给出的定义是: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后来他又认为“网络舆情可以认为是公众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热点’和‘焦点’所表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微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姜胜洪,2010)。谢科范(2010)则借鉴王来华(2003)关于“舆情”的定义,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李昌祖等(2010)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夏立新等(2020)认为“网络舆情是公众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围绕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舆情事件发布的意见、观点、情感和态度的信息集合”。来自企业界的彭作文认为: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从上面可见,狭义的网络舆情比较偏向国家和政治层面,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了政治类舆情的占比很高(李振鹏等,2020)。
前文中,我们将舆情定义为民众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并且提出了舆情的七大要素。
相应的,我们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网络用户通过网络载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同理,网络舆情模型同样包含7大要素,它们是:环境、事件、生产者,消费者、舆情信息、载体与媒介。但是,与普通舆情相比,在网络舆情下,生产者、消费者、载体及媒介都有所窄化。简单来讲网络舆情中的“网络”主要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网络属性以及信息的网络属性,在网络舆情下,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时也被我们统称为网络用户或网络实体。不过严格地讲,这些网络用户不一定对应着现实社会中的人,还有可能对应着一些机器人(即一些自动化程序),因此有时为了避免网络用户被误解为与人对应,我们也可称之为网络实体。
为更好地便于理解,针对网络舆情模型的7大要素,我们分别进行说明。
(1)环境。在网络舆情下,这可能是一个极其容易让人误解的要素。也就是说,虽然在“舆情”前面加了“网络”二字进行限定,但该限定并不会影响到前文所讲的环境,即网络舆情的环境并不要求必须是网络环境。很显然,即使是在现实物理环境中的刺激,并不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网络来生产和传播该物理环境中刺激的相关信息。
(2)事件。事件即刺激的一种具体化表示之一。显然,无论是物理环境中的事件还是网络环境中的事件,都可能呈现为网络舆情。因此,网络舆情下的事件与舆情下的事件并没有差异。
(3)生产者。在网络舆情下,生产者被限定为网络用户。虽然,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在网络舆情的研究范畴下,很难追踪线下的生产者,因此在无法继续溯源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将生产者限定为网络用户。
(4)消费者。与生产者一样,在网络舆情的范畴,消费者也被限定为网络用户。
(5)舆情信息。网络舆情除了用户的网络限定,另外一个就是舆情信息的网络限定。因此,舆情信息也就是依托网络媒体所传播的信息。
(6)载体。在网络舆情下,由于舆情信息被限定为网络信息,因此其载体被认为是数字存储。不过,针对网络舆情,我们经常不必过于在意网络舆情信息究竟承载于何处,例如是哪个城市哪个机房的哪台设备上。因此,在谈论网络舆情时,我们经常将载体与下述的媒介统称为载体(或媒介),不再区分两者的功能。即我们可以认为网络舆情信息存储于网络,并通过网络传输;也就是网络同时承担了载体和媒介的任务。不过这并非本书重点,这里不再展开。事实也证明,网络媒介已经是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并列的新型媒介,并成为网络舆情赖以生存和传播的平台。
(7)媒介。由于舆情信息被限定为网络上所传递的信息,因此媒介也被限定为传播网络信息的媒介,例如网线等相关基础网络设备,但这些往往并不是我们的重点研究内容,因此我们将媒介笼统地称为网络(也不区分网络类型,例如是有线或无线,是WiFi或数据网络)。上已述及,网络舆情下,载体与媒介不再做区分,用载体或媒介都可以指代“载体+媒介”组合,只是严格来讲,其实二者是有所区别的。
由于刺激的多源性,它既可以来自实在的物理空间环境,也可以来自网络等虚拟的空间环境,因此,网络舆情也是多源的。网络舆情与物理空间舆情由于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大比例的重叠,因此两类舆情之间其实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同化。物理空间的舆情存在于群体事件、热点事件、公共场所的公开讨论、茶余饭后的闲聊、家庭亲友的密谈之中。这其中,部分会被转移至网络,可能的转移者包括记者、自媒体作者等。没有转移的舆情信息往往难以被自动化获取,只能依赖人工的方式进行调查访谈实现;转移至网络的舆情信息则以电子存储的方式进行,因此往往可以采用自动化采集技术而获取,效率高,实时度好。
网络舆情信息采集的常见源头平台包括新闻门户、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博客、视频网站等,其中尤其以新媒体的微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