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舆情要素
如上舆情定义中,一个关键就是民众的反应。围绕着民众的反应,我们会产生如下几个问题,笔者将对各个问题进行展开与论述。
(1)民众为什么有反应?其直接原因是什么?民众之所以有反应,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们从外界获取了舆情信息,并且该舆情信息在其心理环境中处于一种不均衡的博弈状态。
(2)舆情信息来自哪里?舆情信息不可能凭空产生,它们是由舆情生产者所生产的。
(3)舆情生产者为什么会生产舆情信息?之所以有舆情信息被产生出来,是因为有刺激产生,并且该刺激在生产者的心理环境中,建构了一个非平衡的博弈状态。
(4)仅仅只是刺激足够支撑舆情生产者的生产热情吗?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俗语说“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这其中的“知己”和“会人”正是舆情信息的消费者。正是这些消费者,使得期望通过环境获得认同或者和外界进行交流的舆情生产者有了生产热情。此为原因一。另一方面,经济学上也认为有需求才有供给,从供给一方(生产者)来讲,舆情的生产能为其自身带来利益,这种利益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
(5)舆情信息生产后,如何到达消费者?答案就是中间需要经过载体的封装和媒介的传输。
结合如上问题以及我们对舆情的理解和长期的舆情研究总结,我们提出了舆情的七要素。它们分别是环境、事件、生产者、消费者、舆情信息、载体与媒体。接下来笔者将围绕这7个主要要素展开论述。
(1)环境
环境的确定依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不同。虽然我们也可以设定一个宏观的环境,并在同一个环境中纳入所有要素,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在一个相对中观或微观的层面来研究和考虑会更为合理。在现实环境中,刺激(事件)、生产者、消费者、舆情信息、载体可能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中,也有可能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这其中,对一个特定的舆情来说,刺激、生产者、消费者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单一的环境之中。
相对而言,舆情信息和载体则是跨环境的。舆情信息产生之后,便可以通过各种载体传播至其他的环境之中。不过,环境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一部《红楼梦》,洋洋洒洒70余万字,详尽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创造了若干形象丰满的人物。纵然如此,百余年后,以王国维(2012)、胡适(2015)、俞平伯(2005)、周汝昌(2012)等为代表的多位专家对《红楼梦》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和考证,在不少方面大家并未形成共识。这正是因为信息的失真所造成的。这个例子或许有些宏大,我们再举一个更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舆情信息在传播或者跨环境过程中所造成的失真问题。
示例:舆情信息在传播或跨环境过程中的失真
运动场正在激烈地进行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赛场上,来自计算机专业大一(3)班的潘俊同学一马当先,远远跑在队伍的最前面。
班级同学不停地为其摇旗呐喊,高喊“潘俊加油,潘俊加油”。负责报道班级运动会的信息员张珊一边写稿,一边通过微信向辅导员报喜:“潘俊超厉害,拿第1名了!”辅导员收到信息后,及时将该信息转发到了学院的教工群,向大家报喜。
某教师办公室里,没有参与运动会的教师周华看到了群里辅导员所转发的消息,十分意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没想到这个潘俊超,这么厉害!平时没发现啊!”同一办公室的郑小晓附和着:“的确,我跟潘俊超同事几十年了,而且他还就在我们隔壁办公室,整天一起吃饭,我都从来不知道他这么厉害,隐藏的真深啊!”
从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到,舆情信息在跨环境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失真。在上述例子中,舆情信息是“潘俊超厉害,拿第1名了”,在比赛现场这个环境里,更具体一点说,在比赛现场该班同学这个环境里,该信息是明确的,也不会造成失真。但是当该信息由运动会现场这个环境传播至教师群这个新环境的时候,出现了失真现象,即将舆情事件当事人“潘俊”误解为“潘俊超”。这只是一个极小的信息传播失真的例子,在现实中当舆情信息更为复杂的时候,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其失真现象将更为严重。
(2)刺激
刺激是一个舆情生命周期开始的激励源。没有刺激源就不会有舆情的产生。舆情的刺激可分为两类:真实的刺激和虚拟的刺激。真实的刺激例如真实发生的事件,如“中国好声音”节目;虚拟的刺激则往往是存在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生产者心理环境中等的事件。
从刺激的角度,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虚拟的刺激所导致的舆情可以传播至现实物理空间中,而真实的刺激导致的舆情,也可以传播到虚拟网络空间中。因此现实社会舆情和网络舆情是互为关系的,认为“网络舆情只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徐晓日,2007)是欠妥的。
(3)生产者
生产者是舆情信息的创作者。刺激只是为他们提供了生产信息的素材和灵感。生产者分为两类,分别是原生生产者(一级生产者)和消费型生产者(二级生产者)。原生生产者往往是刺激的亲历者或现场目击者,是刺激的忠实记录者,当然也有可能是虚拟刺激的构造者。
同时,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上述只是强调原生生产者记录的忠实性,即真实记录,并未强调记录的全面性。因此可以简要的将原生生产者的特点概括为“只求真,不求全”。正因为这个特点决定了原生生产者群体经常是当事人或者现场报道的记者。但这并不是说所有记者、当事人都是原生生产者。
此外还有一类生产者,我们称之为消费型生产者。详见下文。
在美国知名传播学学者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又译卢因)的体系中,“把关人”是一个重要概念。生产者正是一类重要的把关人对象。
从功能上讲,所有生产者承担了相同的功能。但是站在信息传播的角度,每个生产者的贡献却又可能极度悬殊。因为在传播网络中,不同的生产者在网络上处于重要性不同的位置,其重要性是通过其多种附加属性来确定的。一般地,我们都称这类用户为意见领袖或Hub用户。不过若将其称为意见领袖、Hub用户(节点)或核心用户(节点),则无法区分其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角色。因此在下文中,若无须区分其生产者或消费者角色,我们将用意见领袖或Hub用户称呼他们,但是若需要区分他们时,则分别采用“大生产者”和“大消费者”来称呼他们。
(4)消费者
消费者即舆情信息的接收者。舆情信息经由生产者生产并发布,当其在网络中传播时,可能经由四类传播节点,其分类和简介如图1-6所示。

图1-6 消费者的分类
因此,消费者所接收的信息,不一定直接来自生产者,而往往是直接来自其他消费者。当然,其信息传播网络的源头只能是生产者。
如果从传播的角度来看,那么当刺激发生后,刺激的直述者即生产者,转述者为消费者。
(5)载体
载体是舆情信息的承载容器,是实现舆情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关键。载体可以是任何能承载舆情信息的容器。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容器不一定非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实体,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容器。例如书籍和报纸等典型的信息承载体,因此我们可以说书籍和报纸是信息的容器,并且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容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打一个嘘声的手势,示意别人安静,此时,我们要传递的信息是通过这个手势动作而承载的,因此此时的容器就是手势,手势并不是手,手是一个物理实体,而手势则是一个概念。当我们在网络发送信息时,其载体容器也是虚拟的,此时我们待发送的信息被封装在HTTP协议包中。
当容器为物理实体时,这些信息承载容器可以由多种材质所制造。例如各种材质(纸质、木质、竹质、布、金属等)的书籍、电子存储、人脑记忆等。其中,我们广泛接触的网络信息的载体都是电子存储方式。
(6)媒介
所谓媒介,就是一切能够使得舆情信息发生位移的物体或方式,即媒介具备位置变化的能力。此处的物体并非物理、化学中严谨的物体概念,而是一种广义概念。例如在物理化学中,我们通常称水为物质,而非物体,但此处我们并不做此区分。我们将所有具备传递信息能力的实体或方式手段统称为媒介。当我们笼统地说人能够传递信息的时候,此时的媒介就是人;当我们驾着马运载书籍的时候,此时的媒介就是马;当用信鸽传递信息的时候,此时的媒介就是信鸽;当用漂流瓶传递信息的时候,媒介就是漂流瓶;当通过网络传递信息时,媒介就是网络(当然,根据网络类型的不同,可以细分媒介,不过一般没有特殊情况,不必做更为精细的划分)。
(7)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经由生产者而依附于刺激,即舆情信息是由生产者根据刺激而生产出来的且和刺激相关的信息。具体而言,它包括符号(文字也可以视为符号的一种)、语音、图像等。从舆情信息产生,其典型的生命周期如图1-7所示。

图1-7 舆情信息生命周期
其产生是由生产者完成的,既包括原生生产者也包括消费型生产者。舆情信息的存储是通过载体来完成的。一般而言,舆情的传播是由载体以及舆情的消费者协同完成。湮灭则是绝大多数舆情信息的最终宿命,我们甚至可以说湮灭是所有舆情信息最终的状态。
舆情的产生和多个因素相关,例如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外部刺激因素很好理解,内部刺激因素主要是指每个个体心理环境中的固有认知与外部信息的博弈,对外部信息的不认可激发了其转化为生产者的潜在可能。其中,心理环境中固有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沃尔特·李普曼(2018)的刻板印象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首因效应。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列举一个例子对舆情的几个要素进行说明。
示例:舆情要素举例
知名明星张逸风(虚拟人物)来到甲市演出,刚出机场,就被其粉丝李惴兴(虚拟人物)发现。于是李惴兴赶紧发消息到社交平台:张逸风来啦。
关注了李惴兴的平台用户叶艾瑞(虚拟人物)打开浏览器浏览该平台时,看到了上述信息。
在上述描述中,舆情要素分别如下(注意,由于没有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和场景,因此部分要素的表述其实不是唯一的,因此下面只是一种可供参考的要素表达):
事件:张逸风到甲市机场
生产者:李惴兴
信息:张逸风来啦
载体:HTTP协议包
媒介:网络
消费者:叶艾瑞
环境:本例暂不涉及研究目标和内容,因此简单地理解为“机场的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