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操作收益
与上节“操作代价”对应,本节提出“操作收益”的概念。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希望有收益,收益可能是精神层面的,也有可能是物质层面的。
“收益”就是期望通过社交网络获取精神或物质层面的收益。在社交网络(如微博)中,物质收益一般是营利性用户(如各类商家、网红、流量变利用户等)所追求的,而精神收益则一般是非营利性用户所追求的,如与人交流、被人传播、认可或关注等。“操作收益”就是通过支付“操作代价”换取到的收益。如通过精心的脑力活动(脑力操作代价),组织起“骗人于无形的广告”,并付诸文字(体力操作代价),从而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并为自己带来物质利益。
一般而言,能导致传播更广、更容易被接受认可、更能引起关注、更能带来物质利益的操作,都是具有高操作收益的操作。
与Web2.0相比,微博等新兴社交平台的优势在于快捷高效的互动(由于有了明确持久的链接关系,从而有利于信息流的传播)。而作为社会中的实体——人,正是渴望着交流、认可或关注。自娱自乐的毕竟是少数,希望被人认可的则是绝大多数。
基于上述原因,就不难理解国内社交媒体上为什么更多的是新闻时事、笑话娱乐、商业广告、生活琐碎等类型。这些更容易吸引大众眼球,获取关注(即收益),同时也不会触碰政策红线。
从指标的角度来看,各指标相关操作的收益大概排序如下:
![]()
对如上排序,对转发和原创着重解释如下:
转发与原创之间,之所以一般转发的操作收益更大,主要基于如下几个原因:首先转发的操作代价更小。在操作收益近似的情况下,网民当然更愿意采取更小的操作代价;其次一个被转发的信息(尤其是多人转发的信息)本身往往代表着是一个当前的热点,显然热点更容易受到关注。对于具有记忆效应的账号而言,原创的收益与转发的收益可以认为基本持平。除此之外,原创的收益均小于转发。
对热门舆情信息的转发和评论的收益更高。从新浪微博相关技术角度也可以印证这一结论。
举例解释如下。
(1)对于某不具有记忆效应的微博
假如某用户发布一篇原创文章,虽经精心编排,但是由于自身“默默无闻”,被人发现的概率很小,更难入“大号”“权威号”(具有记忆效应)用户的法眼。由于没有进入传播网络,无法经由核心节点的“中转”,因此该帖子虽然操作代价很大(精心组织编排,逐字键入),但却基本无收益(除自己看,几乎不会被发现,埋没于茫茫“信息之海”之中)。该帖子被发现最大的可能性是通过微博平台提供的搜索功能,不过在很多社交平台的排序算法之下,该默默无闻用户的文章估计排在数十数百页之后,被发现的可能性几乎为0,亦即无收益。
现在假设某用户转发一篇热门帖子(往往产生于影响力大的用户或者经由大影响力用户的中转转发),虽然该用户本身并无影响力,但是由于转发动作的发生,该用户已在“大号”那里留下了蛛丝马迹(相当于在公共广场给自己留了个位子),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微博相关技术角度来看,由于转发关系的存在,该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相关API被发现,而不再是一个孤岛,而是与外界联系了起来。
(2)对于具有记忆效应的微博
无论是转发还是原创,只要是其被认可的领域,其收益都是一样的,而转发的操作代价则小得多。
有了操作代价和操作收益的概念,就不难理解微博的一些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