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涨落与刺激

6.1.1 涨落与刺激

刺激是舆情之源,自然也是舆情涨落之源。其中,外部刺激是其涨落的基本原因,内部刺激是其关键。当外部刺激足够大时,它将突破绝大多数特定环境下成长用户所构筑的认知阈值,化为强烈的内部刺激,此时外部刺激将成为主因,直接导致相关舆情信息的疯涨。舆情的跌落同样依赖于内部刺激或外部刺激,只是在不同的场合或案例中,主因可能会有所不同。

而且,除了舆情最初的原始刺激,在舆情演化过程中,每一条信息都有可能对其他用户形成新的刺激。这种持续性的刺激和涨落之间,在宏观上形成了互动。

在现实中,由于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和网络传播格局的变化,网络用户之间交流互动的积极性很高。互动包含多种形态:一般互动、互扬互动、互抑互动。其中互抑互动又可分为良性互抑互动和恶性互抑互动两种类型。

互扬互动:互扬互动指互动的各方是互相认可的探讨式互动,这主要体现在有着共同观点的现实或虚拟群体空间成员之间,或者有着共同利益的离散个体。

互抑互动:互抑互动指互动的各方是互不买账的争辩式互动,主要体现在观点不一致的现实或虚拟群体空间、成员,或者利益冲突的离散个体之间。其中良性互抑互动指的是互动各方虽然观点意见不一致,但却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例如希望弄清事实本身),随着互动的深入(所谓事情越辩越明),各方有可能实现观点一致,即发展为互扬互动。而互抑互动则常常是互动各方恶意对垒,水火不容。

一般互动:除了上述两种之外的互动方式统称一般互动。

相关案例多不胜举,下面仅举一例。

案例:刺激与舆情的涨落

2011年3月14日前后,受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影响,网传吃盐可以防辐射,且核辐射污染了海盐,由此导致国内多地爆发抢盐事件。大量超市的食盐被抢购一空,食盐价格暴涨数十倍,更有人因买下上万斤的食盐而被称为“抢盐帝”。当时关于抢盐盛况的图文消息,至今还大量留存。

参与抢盐的城市首先发生在东南沿海城市,继而席卷全国。这其中既有不知名的小城市,也有国际级别的大都市。仅仅20多个小时,微博上就有了数万条抢盐消息。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的蔡奇和浙江省副省长的郑继伟在微博上的互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发布紧急通知。短短5天,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波告一段落。

详情可以参阅《日本核辐射引发我国抢盐始末:风传5日谣言破灭》(法制晚报,2011),该文聚合了10篇相关主题的新闻报道,详细介绍了整个网络舆情的始末。

在上述案例中,一个小小的刺激(关于核泄漏危机与食盐的关系),瞬间成为热点网络舆情。5日后,该舆情也在强力的外部刺激下(浙江省领导、国家发改委等权威部门的介入和相关消息的发布)回落。在该过程中,网友和浙江省委领导的互动是该舆情能够回落的关键要素。

其实,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例如2003年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2020年新冠肺炎时期抢购双黄连和再次抢购板蓝根、2021年11月抢购大米等一连串的类似事件,此处列举的几个事件,时间跨度就差不多有20年,然而相似的事件还在反复上演。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且每次抢购的背后原因也不尽相同,此处不再一一展开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