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舆论与舆情的关系

1.3 舆论与舆情的关系

舆论与舆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不尽相同,这一点是公认的。不过在具体方面,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却千差万别。

王来华等(2004)认为舆情包括公开和不公开的部分,而舆论则是公开的;舆情有自身的社会心理构造,而舆论则不强调这一方面;舆情侧重于民众对社会各具体事务的情绪意见等,而舆论则有国家和公众之别。4年后,作者继续强调了两者的如上不同,并更进一步指出了网络舆情和舆论之间的相互转换问题(王来华,2008)。

刘毅(2007)总结对比了大量舆论和舆情的定义,给出了舆论和舆情的区别。其核心要旨包括:(1)舆情的范围广于舆论,因为舆情是包含多种情绪意见等的总和,舆论只是一类意见而已;(2)舆论需要经过表达,而舆情则可以内隐;(3)舆情内隐,其通过调查而外显,舆论就包含于外显之中;(4)舆论强调共同意见,而舆情强调不同意见的集合。不过,笔者前面已经论及该文中对舆论界定存在瑕疵,因此这种对比也仅作一家之言。

张元龙(2009)认为,舆情发展到高级阶段就会变成舆论,也就是舆论是舆情的高级形态。该论点在逻辑上是没问题的,不过所谓的高级形态说却并不具有说服力。

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丁柏铨教授(2007)认为:舆情即民意情况。舆论与舆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舆情常常借助于热门话题而形成或体现,但它并不是热门话题本身。并将舆情和舆论的相同之处总结为4个方面:(1)它们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都具有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内涵;(2)它们涉及的客体都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且以热点问题和人们切身利益问题为主;(3)它们都与人们的群体性心声和意愿密切相关;(4)舆论基本都基于相应的舆情。将不同之处总结为3个方面:①主体差异,舆论主体可以是官方,也可以是民众,而舆情的主体是民众;②内涵差异,舆情重“情”,即重在客观形态的状况。而舆论重“论”,即议论活动;③存在形态差异,舆论形态为公开表达的意见,而舆情不一定是。应该说此处的总结总体上还是到位的。

李昌祖等(2009)则提出了舆情和舆论的4个相同点和4个不同点。4个共同点是:(1)两者本质一致,它们都是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态度,是民众对某一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的集合体。(2)两者都是一种公开的言论形态。(3)两者的运行状态是一致的,其运行都是封闭的循环系统,也是一个信息运行的过程。两者的运行过程都可以分为起始、扩散和整合三个阶段,且在这三个不同阶段中,信息的流转是按照不同的要求在传递。(4)两者的运行都需要依托载体,现代舆论已经脱离口口相传的模式,步入互联网时代,因此网络成为两者共同的载体。4个不同点是:(1)两者的客体不同,并将舆情的客体限定为治国理政的国家管理者,而舆论的客体还包括非公权力的运行主体,如企业等。(2)两者产生的内容不同,李昌祖等提出刺激舆情产生的内容就是将合法公权力非法行使的行为;而刺激舆论产生的内容还应该包括社会公共领域中的社会管理行为和公众关注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甚至观点所引发的言论内容。(3)两者产生的机制不同,李昌祖等提出舆情的产生机制是一种特定的具体事件的刺激反应,具有即时发生、反应针对性强和反应强度大的特点。同时他们提出舆论产生除了上述特点外,并没有具体特定事件的刺激,是民众纯粹出于自我参与社会意见的需求反应。(4)应对要求及其强度不同,李昌祖等提出了舆情应对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应对必须专业化并具有即时性,具有较高的强度。而舆论则要求的程度较低。

上文所总结的共同点,整体上还是合理的。其不同点的总结主要是基于狭义的舆情定义,有很大的值得商榷的空间,也与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舆情外延不同。

如前文所述,虽然舆情和舆论内涵外延都不尽相同,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也同样如此。不过,抛开对基础概念的论述,在具体的研究方面,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研究其实基本是同质化的。因此在下文论述中,若不是很有必要,则不再做过多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