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 刺激与环境差异

6.1.5 刺激与环境差异

上一节我们讲到当舆情信息统一一致时,从失真角度来讲,此时舆情信息不会导致涨落。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反例的存在。这意味着肯定还存在其他的涨落要素。那么此时的涨落是由什么形成的呢?导致涨落形成的博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结果就在于环境的差异。

虽然统一一致的信息不存在信息失真问题,不过它仍可能由于舆情信息与网络用户的微观心理环境的冲击而引发涨落。

从现实生活来讲,同样一个事情,每个人的观点都会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讲它造成的冲击力很大;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讲,他们可能觉得这件事稀松平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如上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由于个体或者群体的环境差异而造成的认知差异,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这个道理。这种差异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群体差异,第二个层面是个体差异。

首先说第一个层面:群体差异。群体差异往往是由宏观环境方面的要素所造成的,例如一个环境中的政治、文化等。正因为如此,对于相同的刺激,不同环境中的用户可能反差很大。比如在国家层面,或者同一个国家的省级层面。以我国来讲,有的省普遍喜欢麻,有的省则多数爱辣,有的则喜欢清淡的口味。在具体的舆情方面,该情况同样存在。

其次说第二个层面:个体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宏观环境下,也会存在个体差异。虽然具体的因素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微观环境的影响。微观环境也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个体出发,其家庭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经历的事都不同,锻造了个体不同的品格和认知框架。此外,正如前文所述,虚拟环境同样塑造认知。人在阅读的时候,正是在和书籍生产者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交流,当处于一种深度阅读状态时,个体早已嵌入到这种虚拟环境中,他可能会和书中的某些人物同欢乐共悲伤,接受虚拟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并利用它们来构筑自己的认知。因此,这也不难解释即使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双胞胎也会形成不同的人格和认知。因此对于更广范围内的个体而言,其内在认知的巨大差异导致外在观点意见的不一,并不奇怪。

相关的舆情及案例有很多,例如古代就有“何不食肉糜”的故事。下面笔者将摘取网络上一个小案例进行呈现。

案例:相同刺激下的认知差异

今年年初,网络上曾经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如图6-1所示(取自https://wenda.so.com/q/1634868607218971)。

该问题后来在网络上有了更多的回答,摘录几条如下(更多的参见https://www.shangremen.cn/ask/2021051053473.html)。

回答2:有一句话叫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用在这里是一样的。有夜里跑滴滴的,也有夜里跑代驾的,还有夜里送外卖的。每个人有每个人必须要做的原因,也有他必须要做的事。

回答3:那是生活没把人逼到那份上,我去年就跑了几个月滴滴,白天跑4公里5块1,晚上11点到早晨6点4公里9元,白天滴滴车多单少,晚上基本都是远程单,同样里程价格要好很多,白天路上车多行人多,注意力要非常集中,很累,晚上就好很多。没跑滴滴前花十元钱看都不看,跑滴滴以后,多花一元钱就觉得是罪过。跑滴滴真得太憋屈。

图6-1 相同刺激下的认知差异

上述回答2中,“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中的“他人苦”表达的就是一种被评论方环境,而“他人善”中的“善”表达的就是一种评论方的认知观点。成长环境与应用环境的错配就会产生冲突。

另外我们观察多个回答,可以看到不同的回答者会基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也就是不同的环境而致),给出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从宏观上讲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更深入一些,其微观的支撑未必一致。

通过如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环境的差异导致个体(或群体)的认知差异,进而呈现出对宏观事务的意见观点分歧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同一事情、同一个宏观物理环境、同一时间,观点差别可以很大,不仅宏观环境造人,微观环境也造人。因此环境差异也是舆情涨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