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环境

1.4.3 环境

舆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存在和传播也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下文有时也会称为环境空间或空间)。所谓环境,就是由一定的时间、空间、心理要素及周边或当时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要素所确定的。因此环境是一个含义覆盖范围很广的概念。根据研究目的和场景的不同,我们往往仅仅只是关注环境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而非全部。下文在没有特别分析目标而举例时,往往会把环境限定在某个空间和某个时间,“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就是对环境最简单的诠释。环境是舆情赖以生存和传播的基础性条件。舆情研究中的环境,可以从多个视角或层次来认知。视角和层次不同,环境也将不同。其分类也将不同,常规的分类如下。

从虚实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其中沃尔特·李普曼(2018)所提出的“拟态环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虚拟环境。

从规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从共享性来看,可以分为共享环境和私密环境。共享环境为多个个体或者群体所共享的环境,而私密环境则是为个体所独有的环境,因此对每个个体而言,环境必然是不同的。

从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的叠合性来看,可以分为部分叠合环境、包含叠合环境、完全叠合环境和全空叠合环境。其中,部分叠合、包含叠合、完全叠合都是存在叠合的情况,即叠合非空;全空叠合则是不存在叠合的情况。实际中以部分叠合最为常见,即研究对象所处环境存在一定的重叠但又不完全相同。完全叠合只是一种理想状况。如图 1-5所示。

图1-5 叠合环境的种类

以常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例。“同一个世界”是一种共享环境、宏观环境、物理空间环境。“同一个梦想”则是一种虚拟空间环境。出自宋代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的“同床异梦”,“同”字表达的是一种完全叠合的环境,而“异”字传递的是一种全空叠合环境的意思;若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床”表达的是一种真实的物理环境,而“梦”表达的是一种虚拟环境。

作家杨绛曾写过一句话:“当你身居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时,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这表达的就是即使身处同一个宏观的物理空间环境,但只要个体局部环境不同,就可能呈现不同的认知框架。环境的改变,某些社科领域的知名理论也会失效,如“沉默的螺旋”(郭小安,2015)。

环境往往也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方向主要是宏观环境影响微观环境、真实环境影响虚拟环境、共享环境影响私密环境。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反过来也是成立的。例如人们对外部世界地改造,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反向作用或反向影响。

环境是可以跨越物理时空的。即,即使时空发生了变化,舆情的反应也可以通过持久性存储和传播的舆情信息而得以延续并跨越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