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
1980年我七十二岁。夏天,我和燕因以及刘旦宅夫妇去庐山,会学生万青男自北京来,遂亦同行。乘长江轮循江西上,中经南京、安庆,以达九江。我在南昌的学生傅周海夫妇来轮埠迎接,住南湖饭店。翌晨循庐山山麓行,至海会,仰眺五老峰,巍然高峙,上及云际。继至秀峰,看香炉峰瀑布,自高崖直下数百尺,李白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者,依稀见之。瀑水下汇于潭,清澈见底,余波沦涟,于石罅中溢出。游人甚众,或浴于潭,或赤足嬉水,少年人兴趣不浅。旋至白鹿洞书院,堂宇宽敞,犹可想见当年士子四方来集,讲学之盛。大门前一涧围抱,上多古木,凉荫满地,遂忘炎暑。最后至东林寺,少时读虎溪三笑故事,今至其处,缅想晋贤高风。徘徊久之。寺几经兴废,规模不大,已非旧制。闻经十年浩劫,佛像破坏无遗,于今重塑,寒伧可怜,和尚数辈,在卖香烛茶水。一塔尚存,犹见古制。翌日至湖口,登石钟山,亭榭新修,丹碧烂然,遥望江流,与鄱阳湖水汇流处,清浊判然。少读苏东坡《石钟山记》,扁舟夜泊其下,鞺之声,犹似乐作,而知石钟之名所从来,一扫愚妄猜测,亦知事必躬亲而后可知其究竟。继驱车前行,至柴桑,游龙宫洞,洞极深广,首尾十余里,而中间为堂者三,皆可容千人。导者言此洞之大,为海内第一,惜少钟乳,不若桂林芦笛岩之富丽堂皇,琳琅满目,令人有身入仙境之感。
休息一天,继续出游,登山公路屈曲盘旋,不劳跬步,而至其巅。当年公路未通,游人自好汉坡上,洵非好汉,不能登山。傅周海任职南昌工艺美术研究所,先来安排宿舍,否则在今旺季,游人麇集,一榻为难。我和旦宅两家,合住一幢小院,绿树四周,繁荫蒙密,仰不见天日。本拟来庐山避暑,过一夏天,安心作画,可少干扰,而今室内光线殊暗,又伙食不惯,似难久住。出游含鄱口、植物园、龙首岩、三宝树、仙人洞、人工湖、花径、绵绣谷等处。庐山开发时早,名震宇内,骚人墨客,诗篇游记,在人耳目间,尤以交通方便,舟车易至,其得盛誉,固非偶然。实则云山奇丽、风景之佳,逊黄山、雁荡远矣。畅游归来,中途经小孤山,陡峭奇秀、特立江中,惜不能一登临之,陆放翁《老学庵笔记》记其地甚详。
回到上海,万青男住我家凡一阅月,每与闲谈,因得知我的身世,以及学画本末。青男好学,学间不辍,撰文作画,每至夜分。彼欲为我作传记,谓近尚有不相知闻者,用以告之。他后于1980年冬中央美术学院校刊《美术研究》上撰登《陆俨少的艺术》一文,详记我的经历,以及艺术观点、创新面目等等,述及面颇广,称道亦至,我既心感其意,然亦自惭,盛誉之下,倘不能至,乃是一种鞭策,当勉力以求。他后又撰文于香港出版的《美术家》杂志,虽内容相近,然从另一角度论述我的绘画艺术。他说以俟他年,积聚资料,当成一本专论我的著作,俾后世有所考览。正因他人的揄扬,妄窃时誉,我应有自知之明,努力学问,庶不为识者所齿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