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师法大自然
从前人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这样看上去好像师古人和师造化是互相矛盾的,实则两者相辅相成,一点也不矛盾。因为古人一切技法,不是关了门凭空想出,也都是从造化中不断实践提炼而来。师古人可以省去很多气力,这个借鉴的有无,差异极大。但是停留在古人的技法上,也不对,必须有所发展创新,这就需要师造化,因为我们毕竟要描绘今天祖国的大好河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人们的审美要求在发展,而且自然界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画山水,必须到名山大川中,看到新建设以及山川变异,随着这个发展,来创作我们的画幅。一般到大自然中去,都要做些记录,就是勾些稿子,把山川大势勾下来,或者更仔细一点,带了笔砚,坐下来对景写生。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但我觉得两者的要求不一,必须分别对待。如果只记录山川的起伏曲折,轮廓位置,以及它的来龙去脉,用铅笔或钢笔勾出,也就可以了。但必须把对象结构细细勾出,交代清楚,假如草草勾记,日子久了,记忆淡薄,这种勾稿,就没有用处。如果山川结构清楚,交代分明,勾稿精细,习之既久,在创作时,就可运用,有所依赖,就是自己创稿,也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致勾搭不起来。所以出去勾稿,是有好处的,有必要的。对景写生,要求不同,不必记录整个景物的位置结构,其着眼点在探索反映对象的技法。即看到一丛树,甚至一棵树的节疤,一个山的面,土山或是石山,怎样去表现,才能得到它的质感、空间感以及它的精神,怎样用有限的笔墨,去抓住无穷的形象,在实践中如果得到一些收获,也就是在技法上的创新。所以对景写生,不必选择很好的景,只要在局部或细部的某一个方面有所可取之处,这个对象古人很少反映,或者不易反映,事过境迁,要想第二回碰到,极不容易,后来记忆也一定不全,所以必须借重于对景写生。以前没有人画过的,就要依靠后来一辈人把空白补上。自己不熟悉的也依靠对景写生来锻炼、提高、创新。但是对景写生费时多,钢笔勾稿费时少,出外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所以二者必须有的放矢,相辅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