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传统和创新
有些人的想法,认为有了传统就是老,就要妨碍创新。把学习传统和创新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如果学习传统而墨守成规,丝毫不化,不加发展,这样诚然有碍于创新。但如果不在传统的基础上扎下结实的功夫,来谈创新,这个创新,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站不住脚的。文化是积累而成,不能中间割断,好比科学技术,一定要在前人的创造发明、对大自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层,得到新的发明创造,决不能只凭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在蒙昧的基础上,好像石器时代,就一步跨进原子时代,是决不可能的。所以学习传统,就是为了创新,两者是统一的。不过在实际情况下,是有些人学了传统,而不再创新,其原因有二:一是他只能模仿,自己无所作为;一是钻进故纸堆中,觉得满好,不再想到创新。这后一种人归根到底是世界观的问题。如果他热爱新的事物,向往于新的时代,热烈地要求去表现它,就一定不甘心于被古人所牢笼而不再想跨出一步,他就要在他所学到的前人传统基础上不断改进,热情地记下新时代的风貌。绘画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要靠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观改造过来了,和时代的脉搏相谐和了,就自然而然地主观地要求创造新的形式来适应新的内容。到这时,扎实的传统功夫,会帮助他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画要新,这个口号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自古大家,无有不创新者。创新愈多,后人对他的评价愈高。有了创新的主观愿望,那么学了传统,从传统中可以得到许多借鉴的东西。山水画法在唐以前,山石是没有皴的,所谓“空勾无皴”。到后来慢慢用上皴法,是在山水画上前进了一大步,再加上后人无数次修改补充,形成画山石的丰富传统技法。但是祖国河山,在广大的幅员上各具特点,不相雷同。尤其当今交通便利,画家走的路多了,看的山和水也多了,所要表现的也多了,因此老方法决不能满足需要。以前一个画家不可能到青藏高原上去,对亘古不化的雪山,不可能留下表现的方法,就需要现代人去创造。再如五代以前的画家,大都生长在北方,很少是南方人,所以画的都是北方的山水。直到董源生长南方,创造出一套表现南方山水的技法,米芾给他“唐无此品,格高无与比”的极高评价。但我总觉得他画的江南山,用的小点子,是表现山上长的成片树林,他这种创新精神是可贵的,不过还在草创阶段,技法上还未成熟,留待后人去发展完善它,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古人,以为十全十美,不可逾越。如今我国各地都在封山育林,山上一片青葱,层层林木,把山头都覆盖住了,不见一点土石,这样的山随处都有。记得十余年前我到新安江水库上,山上还是一些稀疏的松树,十余年后我再去,都长满了树木,葱茏郁茂一片林海。井冈山也是这样满山是树,我相信不要很久时间,全国各地也会如此。这种满山是树,不见土石的山峦,但因树海的高下蔽亏,还是可以看出高低起伏的崇岩深谷、冈岭崖嶂的。要描绘它,单凭前人遗留下来的方法很不够,还须留待我们去创造。看到新中国的大好山河,谁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呢?这是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