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彻】
《开元占经》引《尚书说》记载:“黄帝将亡则地裂。”
传说一阵地动山摇之后,黄帝的那匹白马突然生出翅膀,名曰乘黄。黄帝跨着乘黄,飞往仙界,成而登天。
黄帝仙去之后,左彻刻黄帝像,恭敬地放于明堂。
左彻每天率群臣到明堂参拜黄帝,跟黄帝在世的时候一样。《古本竹树纪年》记载:“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率诸侯朝奉之。”[136]
左彻从来不敢忘记黄帝跟嫘祖与昌意的一次对话——
那天,黄帝与嫘祖议论膝下这群孩子谁能把黄帝这一摊子撑起来。
嫘祖说:“把众臣都叫来,把孩子们也叫来,听听大家的。”
黄帝把各位大臣叫来,把一群孩子叫来。黄帝之子二十五人,除了身在远方赶不回来的,除了战死的,病死的,活着的在家的还有一十八人。
黄帝说:“人都会老,我老之后,谁能接我的班?你们都说说。”
大家不说话,所有的眼睛都看着年龄最大的昌意。
昌意对黄帝说:“俺儿子比您儿子强。”
昌意又转脸对颛顼说:“恁爹没有俺爹强。”
黄帝哈哈大笑起来。
嫘祖想了一会儿,也大笑起来。
众臣说:“颛顼中,颛顼中。”
“大家说我中,我就中。”颛顼大声说,“我中。”
黄帝说:“左彻呀,都说颛顼年十五而佐黄帝,他也就是跟在我屁股后跑来跑去跑跑腿,没有学到什么,今后呀交给恁了,恁多带带他。”
黄帝走后,左彻一边带着颛顼处理诸侯之事,一边考察着颛顼。
一岁一枯荣,转眼就是七年。经过七年观察,左彻放心了,将天下交给了颛顼。《路史·后记》说:“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博物志·史补》记载:“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象黄帝,率诸侯以朝之。”《山海经》吴任臣注:“颛顼之妻娽,生伯偁、卷掌、季禺。”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颛顼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注释】
[1]《淮南子》:“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2]一黑:一夜,一晚上,中原古语。
[3]咛:蜇,中土古语。刚死的蜜蜂会蜇人。
[4]阵,中原方言,这么,表示程度深、高。
[5]一暮愣子,中土古语,意思是睡一觉。
[6]跍堆:蹲坐,中原古语。
[7]《诗经》:“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意思是说,东面的彩虹,谁也不敢指着它。在先民那里,彩虹是令人敬畏的神物。
[8]《山海经·海外东经》:“虹虹……各有两首。”
[9]这个声音一直在桑林里流传,一代又一代人唱着,多年后被孔子收集在《诗经》中。《诗经》之《国风·卫风·氓》是这样唱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0]北斗七星,构成一把勺子的模样。中土民间把北斗星叫“勺子星”。
[11]代指夜游神发出的声音。
[12]《新语》:“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13]《风俗通义》:“黄帝始制冠冕,垂衣裳……”
[14]《古史考》:“黄帝作车,引重致远。”《轩辕黄帝传》:“帝见浮叶,方为舟。即有共鼓化狄三臣,助作舟楫。”
[15]《古史考》:“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作瓦甑。”《世本》:“黄帝造火食。”
[16]《逸周书·佚文》:“黄帝作井。”
[17]《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有禽鸟)“名曰,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
[18]《山海经·南山经》:(杻阳之山有个怪兽)“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19]《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有树)“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
[20]《史记》说嫘祖生二子。《路史》说嫘祖生三子。历史久远,记载有歧。
[21]榖憷:皱纹,中原古语。
[22]《淮南子》:“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23]《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陯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古今事物考》:“黄帝命伶伦考八音,调和八风,为《云门》,则其事于是乎备。”
[24]呼歇塌儿:囱门,中土古语。
[25]许多年之后,孩子夜哭的秘密被庄子发现,《庄子》曰:“有弟而兄啼。”《氏族源流》:“黄帝元妃西陵氏,谓之嫘祖,生子三人,曰昌意、玄嚣、龙苗。”
[26]“天皇皇……”一直在民间流传,后来被记录在清人范寅编写的《越谚》中。
[27]尾,中州古语,指人坐着移动的动作。
[28]《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河图稽命徵》:“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青邱。”一般认为,黄帝生于公元前2717年,具体出生日期有不同说法,一说三月三日,一说四月二十四日。
[29]这是民间对几种动物交配的称谓。
[30]《帝王世纪》:“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黄帝因著《占梦经》十一卷。”
[31]《世本·作篇》:“共鼓、货狄作舟。”宋衷注:“二人并黄帝臣。”
[32]同是《山海经》,《大荒东经》说“黄帝生禺虢”,《海内经》说“帝俊生禺虢”。上古久远,传说缤纷,多有分歧,读者明察。
[33]这是歌谣谜,每句打一动物或虫子,《嫘祖》一书中有这些动物的描述。
[34]中原民间至今还有“小时候捉麻雀,老了手麻手抖”的说法,其中或许藏有天机。
[35]《洞冥记》:“有明茎草,夜如金灯,折枝为炬,照见鬼物之形。仙人宁封常服此草,于夜暝时,转见腹光通外,亦名洞冥草。”
[36]《世本·作篇》:“胡曹作冕。”“胡曹作衣。”宋衷注:“胡曹,黄帝臣。”
[37]《吴越春秋》曰:“黄帝作弓”,其实是黄帝带领他的臣子夷牟作弓。《说文》云:“古者夷牟初作矢”,《世本》云:“夷牟作矢,挥作弓矢”。
[38]《吕氏春秋·古乐》:“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
[39]《世本·作篇》:“沮涌、仓颉作书。”宋衷注:“沮涌、仓颉,黄帝之史官。”
[40]《山海经·西次二经》:“小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为兵。”
[41]黄帝、炎帝乃同父母,是一种说法。有的史书上认为两人不是同父母兄弟。读者明察。
[42]《山海经·西山经》: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43]《山海经·中山经》:鲜山“有兽焉,其状如膜犬,赤喙,赤目,白尾,见则其邑有火,名曰即。”
[44]《山海经·西山经》:“符禺之山……其鸟多,有乌焉,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山海经·西山经》:“翠山……其鸟多
,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45]《山海经·北山经》:“涿光之山,嚣水出焉……其中多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
[46]拧筋头,认死理之意。中土古语。
[47]瑶姬,炎帝女。《文选·高唐赋》注引《襄阳耆旧传》:“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
[48]女娃,炎帝女。《山海经·北次三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述异记》:“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
[49]《史记补》:“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为妃,生哀帝。”
[50]摆治,治病之意,中土古语。
[51]《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52]《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开明东有……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淮南子·原道训》:“离朱之明,察针末于百步之外。”高诱注:“离朱者,黄帝臣,明目人也。”
[53]《山海经·西次三经》:“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
[54]《山海经·西次三经》:“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鹀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
[55]《山海经·海外西经》:“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汉书·礼乐志》应劭注云:“訾黄一名乘黄,龙翼而马身,黄帝乘之而仙。”
[56]《光蚕桑说辑补》(沈公练著,仲昂庭辑补):“十二月十二日为蚕生日。”
[57]《山海经·南山经》:“……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58]《山海经·北山经》:“轩辕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名自,食之不妒。”
[59]《山海经·中山经》:(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木,服者不妒。”
[60]《黄帝经》:“太岁所在之辰,必不可犯。”
[61]《汉唐地理书钞》辑《遁甲开山图》:“绛北有阳石山,中有神龙池。黄帝时,遣云阳先生养龙于此……”
[62]《山海经·中次三经》:“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神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有草焉,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63]《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离)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惜。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64]都广之野:古地名,出自《山海经》。
[65]嫘祖不知,冬月十五晚上十二点前后,人站在月下,影子缩于脚下,看不见脑袋。不信,诸君试试。
[66]使哩慌:累、疲劳之意;淌浆,累垮之意。都是中土古语。
[67]挖软泥儿,欺负弱者之意,中土古语。
[68]翻瞎话,说假话之意。歪排,背后说人坏话之意。中原土语。
[69]这几句歌谣后来收入《诗经》中,名《击鼓》。大意是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找到我的马?到那林泉之地。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与你立下誓言。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70]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二引《中兴天文志》:“孛,本黄帝时一女子,修行不得,其死(为孛)。”《公羊传·昭公十七年》:“孛者何?彗星也。”
[71]《山海经·西次四经》:“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72]疵毛,指人的行为不端,中土古语。
[73]《世本·作篇》:“宿沙,作煮盐。”《淮南子·道应训》:“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74]宋黄休复《茆亭客话》:“乖龙者,苦于行雨,而多方逃匿,藏人身中,或在古木楹柱之内,及楼阁鸱甍中,须为雷神捕之。若在旷野,无处逃避,即入牛角,或牧童之身,往往为此物所累,遭雷震死。”
[75]《山海经·西次三经》:“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鹀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钦鹀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
[76]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康老子》:“康老子者,本长安富家子,酷好声乐,落魄不事生计,常与国乐游处。一旦家产荡尽,因诣西廊,遇一老妪,持旧锦褥货鬻,乃以半千获之。寻有波斯见,大惊,谓康曰:‘何处得此至宝?此是冰蚕丝所织,若暑月陈于座,可致一室清凉。’即酬价千万,康得之。还与国乐追欢,不经年复尽,寻卒。后乐人嗟惜之,遂制此曲。亦名《得至宝》。”此后,再也没有冰蚕褥子的踪影。
[77]汉王充《论衡·订鬼》:“《山海经》又曰:……害恶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今《山海经》无这段文字。《类说》卷六引《荆楚岁时记》:“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78]《山海经·西次三经》:“鹿台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79]《博物志》卷五记载着黄帝的这段话。
[80]《列仙传》卷上《赤将子舆》:“赤将子舆者,黄帝时人,不食五谷,而啖百草花。”
[81]《神异记·南荒经》中记载有无损兽。
[82]《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记载有视肉。
[83]《凉州异物志》:“胝国有羊,尾重十斤,割之供食、寻生如故。”
[84]《山海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85]《黄帝出军诀》曰:“攻伐作五彩牙旗,青指东、赤南、白西、黑北、中黄是也。”
[86]《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
[87]清马骕《绎史》卷五引《帝王世纪》:“黄帝……得风后于海隅。”《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风后……做指南车……”
[88]吴任臣注《山海经·大荒北经》引《广成子传》:“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以馗牛皮为鼓,九击而止之,尤不能飞,遂杀之。”
[89]《黄帝内传》曰:“黄帝斩蚩尤,悬首军门,此枭首之起也。”
[90]马王堆出土的战国佚书《十六经·立命》曰:“昔者黄帝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立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
[91]《说文》:“黛,画眉石。”
[92]《旧唐书》卷二十八《志第八》:“鼓吹之作,本为军容,昔黄帝涿鹿有功,以为警卫。故鼓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
[93]《山海经·西山经》:“羭次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94]《山海经·中山经》:“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霆。”
[95]《吕氏春秋·去私》:“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96]这件事后来记录在晋王嘉《拾遗记》中:“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黄帝内传》曰:“帝斩蚩尤,……其众流于八荒之外,即流刑之始也。”
[97]《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
[98]《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长股之国”,郭璞注曰:“国在赤水东也。长臂人身如中人而臂长二丈……”
[99]《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踢。”
[100]《山海经·海内西经》:“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101]《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
[102]《庄子·天地》:“黄帝……遗其玄珠……使离朱索之而不得……”
[103]《庄子·天地》:“黄帝……遗其玄珠……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
[104]唐人佚名《雕玉集》卷一二《感应篇》:“欧默,黄帝时人,家有五曜神珠。欧无子,唯有三女,各嫁诸侯为妻。欧临终语左右曰:‘可投五曜珠于海,吾女若来,可告之。’及欧死,三女奔丧,因问神珠。告之,三女俱往海边号泣,神珠为之浮出。”
[105]这件事后来有记载。《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淮南子》云:“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攫剟索之,而弗能得之也,于是使忽恍而后能得之。”
[106]上述神、兽,在《山海经》之《东山经》《中山经》中有记载。
[107]《路史·后纪三》:“(神农)命刑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
[108]据了解,在中国之南的一块地方上,猫取代兔子进入了十二生肖。
[109]临潼骊山人祖庙,有“十二像石”,上面刻有12种动物形象,传说为黄帝命仓颉刻勒。
[110]《独异志》载:“宣帝时,有人于疏属山石盖下得二人,俱被桎梏,将至长安,乃变为石。宣帝集群臣问之,无一知者。刘向对曰:‘此是黄帝时窫窳国负贰之臣,犯罪大逆,黄帝不忍诛,流之疏属之山,若有明君,当得出外。’帝不信,谓其妖言,收向系狱。其子歆自应出募,以救其父,曰:‘须七岁女子以乳之,即复变。’帝使女子乳,于是复为人,便能言语应答,如刘向之言。帝大悦,拜向大中大夫,歆为宗正卿,诏问何以知之,歆曰:‘出《山海经》。’”
[111]《山海经·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112]《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113]《白虎通义》:“《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咸蒙德施也。”《古今事物考》:“黄帝命伶伦考八音,调和八风,为《云门》,则其事于是乎备。”
[114]《山海经·海外南经》注引《尸子》曰:“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常致之。”
[115]《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116]坑,中原古语,水塘的意思。
[117]《禽经》记载:“仰鸣则晴,俯鸣则阴。”
[118]《通典》:“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苍龙而辨东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风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
[119]《皇王大纪》:(黄帝)“有风后,天老,五圣,知命,规纪,地典,力牧七圣为之辅。”
[120]《韩诗外传》:“黄帝……未见凤凰,惟思其象,夙寐晨兴。乃对天老而问之……”
[121]《皇王大纪》:(黄帝)“有常先,大鸿,荣光三臣为之佐。”
[122]《世本·作篇》曰:“黄帝之世,始立史官,仓颉、沮诵居其职矣。”《四体书势》(西晋·卫桓):“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仓颉、沮诵,始作书契,盖睹鸟迹以兴思夜因而遂滋,则谓之字。”
[123]《世本·作篇》:“大挠作甲子。”宋注:“大挠,黄帝史官。”《吕氏春秋·尊师》:“黄帝师大挠。”
[124]《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抱朴子·极言》:“黄帝……著体诊则受雷、岐。”《古小说钩沈》辑《古异传》:“斫木(啄木),本是雷公采药使,化为鸟。”
[125]《列仙传》:“马师皇者,黄帝时马医也。知马形生死之诊,治之辄愈。”
[126]或作俞附。《史记·扁鹊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馋石、挢引、按扤、毒熨,一拨见病之气。”《敦煌变文集》卷八引句道兴《搜神记》云:“昔皇帝时有俞跗者,善好良医,能回丧车,起死人。”
[127]《管子·五行》:“黄帝……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奢龙辩于东方,故使为土师。”
[128]《汉唐地理书钞》辑《九州要记》:“广成子为黄帝师。”
[129]《山海经》中有“十巫”之说,六巫或十巫,皆黄帝臣子。《归藏》云:“昔黄帝将战,筮于巫咸。”《路史》云:“黄帝命巫咸主筮。”
[130]《世本·作篇》(清张澍稡集补注本):“容成作调历。”宋衷注:“容成,黄帝之臣。”《列仙传》卷上:“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
[131]炎帝之子。《路史》:“炎帝器生钜及伯陵。伯陵为黄帝臣,封于逢。”
[132]《说文解字》:“伯益初作井。”
[133]铜镜发明者。
[134]《纬书集成·春秋编》:“黄帝游玄扈阁洛水上,与大司马荣光,左右辅将周昌等百二十人临观,有凤衔图,以置帝前。”
[135]《说文解字》:“古者,乌胄作簙。”
[136]《仙传拾遗》曰:“黄帝臣左彻,因帝升天,乃刻木为帝状,率诸侯而朝之,此刻木像之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