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封信:大城市作为知识中心的优势

12.第十二封信:大城市作为知识中心的优势

结论:大城市作为知识中心具有优势

我已经表明了我的看法,让我们众多的学院校址远离大城市的决定,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基础,几乎完全忽视了这些城市作为知识传播中心具有的那些优势。如果不指出这些优势,对这个主题的讨论就是不完整的。刚才提到的一个小的好处是,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的食宿,尽管我在论证中第一个谈的就是食宿问题,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些问题是明显不容忽视的,但事实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很有可能被人们所忽视。其中有些问题,会影响到教育年轻人的机构自身的繁荣和作用,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相信,学院的创建者们从一开始要考虑的,就是“退回乡村”所带来的道德上的安全,但这种安全是想象出来的,而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健康问题。为一所大学选择校址,首要条件之一就是,避免那些经常暴发传染病或流行性疾病的地方。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该大学旨在带给其好处的那些人(即学生)的便利,考虑当地的环境究竟会促进还是妨碍该大学自身的运行。

对于那些住在学院周边的家长来说,他们所能享受的好处,远远大于那些被迫把孩子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的家长,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同时,并不会摆脱家庭关系的影响,这一点是没有人会否认的。特别是如果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他们就只能把他们的孩子局限在一个人为打造的社会中而别无选择。在谈论学院管理的不足时,我已经努力指出了它的不良影响,它所提供的是一个充满了各种限制的地方。当一所学院退回到乡村时,学院的人数相应地也会减少,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局限反而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巨大优势。因此,退守乡村要付出的代价很大,即便只是从它对年轻人的道德的影响来看,代价也很大。一个年轻人在自己家里会被家人带有监督和担忧性质的关心所包围,即便学院管理能够实现全部目标,也无法替代这种关心,更何况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学院并不能真的实现它的全部目标。我还想说的一点是,让孩子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接受教育,会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支出,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甚至会直接决定他能否享受到学院教育所带来的好处。

很明显,在一个大城市里,通常会有很多学生与他们的父母住在一起。在这些城市周边的村镇,人口密度很大,很多学生住的地方都离家很近,因此,他们多少都会受到家庭的各种影响。不仅这些学生自己会因此而受益,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对整个家庭群体甚至社会群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即使有些人几乎只关注他自己的福利,他也可能会偶尔观察一下这些年轻人,如果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出现懒散、爱搞恶作剧等不良行为的苗头,人们能够很快发现。仅此一点就会大大削弱下面这一主张的力量,即退回乡村最有利于让接受教育的年轻人保持良好的道德。基于这一考虑,我强烈建议选择人口稠密的城市作为知识传播的中心。

我这样讲,好像忽略了支持乡村建校的一个前提假设(这一假设不断地被提出),即它的宁静有助于思考,有助于抚慰心灵,让学生进入最适合学习的状态。我是不会犯这个错误的。至少我不会否认,对于思考的专注度而言,平静是必要的。但如果认为在大城市中,就不能找到它所需要的那种平静,这样的假设我不能接受。如果说针对在空旷的街道上学习这个主张是有分量的,那么在质疑我们面对的事实时它并不具备这种分量。耶鲁学院、哥伦比亚学院、纽约学院的学术大厅,要求待在里面的人们保持安静,亚拉巴马大学的学术大厅同样如此;伦敦塔的大本钟所发出的震耳欲聋之声,并不会穿透大英博物馆的壁龛,也不会打扰在其巨大的图书馆宝库中畅游的、有耐心的读书人的研究和沉思。

当一个学生从乡村回到大城市的街道上时,各种喧嚣声会充斥他的耳朵,会让他忘掉他所学习的科目,这种环境容易让他分心,不利于他的学习。但这样也有好处,一直在学习的学生会迷失学习的方向,始终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的肌肉也会逐渐萎缩。让休息时间真正成为休息时间,才能给大脑补充精力。

而且,与小城镇相比,大城市作为知识传播的中心,同样也有优势。因为大城市会把知识传播机构设在更容易让所有人看到的地方。在某个时间,在一个州里,几乎每一个公民都会去参观它的主要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一个家庭的父亲,会兴致勃勃地去参观他准备让他的孩子接受教育的大学;每一个人,不管是否怀着这样的动机,都会很自然地把它列入陌生人最值得注意的事物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会因此而熟悉这所大学本身,熟悉那些它的管理者。只有这样,它才会在他们的想法中占据更大的分量。他们会学着为它的声誉而感到自豪,而大学本身的声誉也会因为人们更加熟悉它而不断提升。它的公共展览所能聚集起来的观众,同样会比乡村能聚集的人更多、更具有智慧,而那些作为表演者参加的年轻人,也会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他们需要取悦的是一群更具鉴赏力的观众,如果他们的努力成功了,就会让他们赢得更大的声望。他们的抱负会因此被激发出来,自然也会带来更出色的效果。

此外,把学院设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还可以得到其他一些重要的好处。如果要变成权威,学院中作为文化人与科学家的教授们得有一定的声望,这种声望是仅靠日常基础教学中的能力或成果无法赢得的。但是,如果他们坚持学习,他们一定会获得自己过去的知识劳动所积累的成果,目前,这些都只能在大城市的图书馆中才找得到。我这样讲,并没有忽略两个事实:第一,我们国家的公共图书馆的数量的确还非常少,虽然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理由为此而感到骄傲;第二,所有的学院都拥有或者打算拥有它们自己的图书馆。但是,关于第一点,可以肯定,我们最好的图书馆总是(或者大多)在我们最大的城市里;而关于第二点,不管特定学院的图书馆现在或者以后会有多大的价值,无论何时,在所有图书馆中,只要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就足以满足一个深邃的学者或者哲学家的需要,这种假设明显是很荒唐的。如果一个人被剥夺了研究所需要的必要设施,不管多有天赋或多么努力,他都不可能进入权威人士之列。因此,如果给予我们的学院领导们以机会(我并不是说所有的领导都会得到提升),如果给他们成为有声望的杰出人士的机会,那我们就应该把他们置于这样的环境中,让他们能够使用国家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各种便利设施。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要阐明大自然的各种规律,就必须利用很多精致、昂贵的仪器设备。而昂贵的仪器设备,往往会时不时地出些问题,让那些粗心的或缺乏经验的人去修理它们,既不明智也不安全。事实上,在荒凉的村镇,很难找到能够修理这些物件的手艺人,甚至是它们的日常使用,也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具备特定的技能的人。把它们送到外地,又需要费用和时间,更不要说在道路上的运输风险,这种风险很大,甚至总是会造成比要解决的问题更严重的损害。在较大的城市里,人们可以找到各种仪器的制造者;或者至少可以找到一些类似制造者的人,他们拥有的某一项技能,可以确保他们能够相对安全地接受修理仪器的委托。这一点在实践中非常重要。为了减少事故,我知道有些仪器被长期搁置在一边而没有投入使用;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也了解到,它们会因为人们操作不熟练而被损坏到无法修理的程度,或者当条件并不具备的时候尝试使用它们,结果导致它们很快就无法使用了。

远离大的贸易市场,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劣势。尽管每个人都很小心,但在学院的班级中,日常使用的教科书也会偶尔被损坏,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讲了那么多缺点,再来讲这一点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个问题会造成极大的不便,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不是我亲眼见过并且感觉到了这种不便,我就不会谈到这一点。我曾经见到过,教科书完全不需要通过书商购买,而是学院自行配置,但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善,似乎没有什么日常的预防措施完全能够避免出现这种状况,这就是我这样说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问题都在亚拉巴马的腹地出现了,这种供应所需要的距离、大海的危险、河流的不确定性、陆地运输的不便,一起打败了“最聪明”的人类“有远见”的安排,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乍看之下,这似乎是所有问题中最不让人恼火的一个,但它会让一所学院长达几个月处于一种极度尴尬的境地中。

这些原因加在一起,让我非常确信,不管乡村看上去多么有吸引力,在选择一所学院的校址时,应该优先考虑人口稠密的城市,而不是乡村,而且,除了健康的理由之外,再也没有别的理由可以让我们放弃这种优先选择。当我们考虑到,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小城镇也可能会变成大城市,这在我们国家可能性更大,一个大的知识传播中心的出现,会特别刺激到小城镇的扩张,这时,小城镇就会变成大城市;郊区会不断地被吞噬,并且最终会随着它所在城镇的扩张而消失;很明显,乡村和小城镇所拥有的封闭与保守等优势,都只是人们设想出来的,而人们最初特别看重的这些优势,也只能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内保证年轻人可以享受到。

现在,我大胆地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来应对我在这一系列信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写这些信的时候,我并不想要为亚拉巴马大学的现状进行辩护,也并不期望它们会成功地敦促学院去变革它的各种特性,但我认为,尽管公众对于学院存在一些错误的印象或观念,而且这种印象或观念长期而广泛地存在着,但只要能够纠正它们,学院的这些特性都是可以改善的。即便我未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我对此也深信不疑,我所做的已经足以促使公众去进行反思,甚至促使一些能力出众的人更加彻底、全面地去考察整个问题。

1854年8月18日于亚拉巴马大学

[1]弗朗西斯·威兰德(1796—1865),曾任美国布朗大学校长。在作者的信件里,反复提到了威兰德在1842年出版的著作《对当前美国学院制度的思考》。——译者注

[2]指“照实坦白”。——译者注

[3]作者原文如此,观点具有时代局限性。——译者注

[4]指耶鲁大学第五任校长杰里迈亚·戴(Jeremiah Day,1773—1867),他担任校长的时间是1817—1846年。——译者注

[5]该寓言的主要内容为风自认为比太阳强大,太阳让风吹飞人类的大衣以自证,结果风越大,人类把衣服裹得越紧;而太阳通过让人类感到温暖,使其脱下了大衣,赢得了胜利。——编者注

[6]指学生们自己要求教员巡视宿舍。——译者注

[7]弥尔顿(Milton,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这里的弥尔顿时代主要是指17世纪。——译者注

[8]这是美国诗人老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1809—1894)的作品《多尔切斯特巨人》(The Dorchester Giant)中的诗句。——译者注

[9]《圣经》中说,撒旦曾召集了三分之一的天使反叛上帝。——译者注

[10]爱德华一世,英格兰国王,又称“长腿爱德华”,是英国金雀花王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位时间为1272—1307年。——原文注

[11]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一座重要城市。——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