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的三个方法
有的家长或许存在这样的疑惑,同样的课堂教学,为什么有的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呢?除去智商方面的先天优势,我们只对比后天的努力程度,那些在课堂上配合老师、跟老师互动多的学生,大多是对新知识做过预习的。而没做过预习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要稍微慢一些,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多一些时间思考。可以说,预习做得好,课堂表现会更佳。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小学生缩小学习差距的重要方法,同时,预习也可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要从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家长需要给孩子积极的引导。
但是,在引导孩子预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不要进入“预习”的误区。有些家长认为预习会耽误孩子的复习时间,影响课堂上的听课效果,孩子提前学了新知识,等老师讲课时就会思想溜号,不认真听讲,认为自己都学过了。这其实就是陷入了“预习”与“提前学”的误区。或许我举一个例子,各位家长更容易理解。
晓敏自女儿出生后就有了轻微的焦虑症,关于女儿的所有事她都亲力亲为,凡事打好提前量,预先替孩子将要做的事情考虑周全。无论是挑选幼儿园,上早教班,还是购买学区房等,她都奔走在第一线。在孩子上幼小衔接班时,听到同班学生的家长提起提前学习小学课程的事情,她很赞同。因为他们一致认为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相对来说弱一些,要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学完,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这样可以让孩子早点接触新知识,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节奏。
于是,晓敏专程给女儿思思找了老师讲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提前学习了新课程的思思在上一年级时果然表现不错,上课的表现和学习成绩都很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从那以后,她就一直找老师给孩子超前上课,帮孩子预习新课本,学习新知识。可到了三年级,事情不一样了。
班主任老师找到晓敏,说思思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也不做,还说:“这些东西我都学过了,不想做题。”
接下来,班主任老师和晓敏进行了深度沟通,老师说:“其实我是提倡让学生自主预习的,提前将老师要讲的内容预习一遍,带着问题上课,这样的听课效果更好,学生也更积极。但提前找老师教课本上的内容就不提倡了,毕竟,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逐渐提高的。思思目前的情况就是对学过的知识失去了兴趣。老师讲课的方法大同小异,孩子没有兴趣听,反而会影响成绩。”
晓敏恍然大悟,点点头说:“原来是这样,可思思前两年表现得都很出色,现在让她自己预习,她怎么知道怎么做呢?”
老师笑着说:“这就需要家长提供一些帮助了。你可以先让孩子自己预习一段时间,让她将一节课的所有内容看一遍,再画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一步一步,慢慢来培养她的预习能力,等她适应了自己预习后,再教给她预习的小窍门,比如,准备个习题本,将看不懂的内容记录下来,上课时着重听老师讲课,如果还不懂,就抽时间单独问老师。这样预习才会有效果,上课听课的积极性也高。”
晓敏这才真的明白了,她点点头,说:“原来我将预习理解错了,要让孩子主动去预习,这样她才能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学习自然会有劲头。谢谢老师,我回去试试。”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预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身,预习主要强调的是“自主”。自主预习,将孩子的预习交到孩子手中,家长不要过度干预,更不可提前找好学习班进行超前学习。
自主预习和超前学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自主预习时,学生可以主动吸收新知识,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然后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等第二天上课时,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而超前学习,也就是提前将课本的知识学习一遍,学生相当于坐在课堂上听讲,老师在讲新知识时,他们是被动“预习”,是提前学习新知识。等他们真正上课时,必然就失去对新知识的渴望,开始注意力不集中了。
因此,我们在引导孩子培养预习的习惯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中预习,自主学习。现在,我跟各位家长分享三种有效的预习方法,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第一,预习要循序渐进,从“放手”让孩子主动预习到家长“恰当干预”,让孩子养成适合自己的预习的习惯。
小学生在刚开始着手预习新课本时难免会不知如何去做。没有关系,各位家长不要着急,要给孩子一些学习和适应的机会。先做到“放手”,将预习这件事完全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何时预习、怎么预习。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对预习产生逆反心理,要让孩子爱上自主预习,在学习预习期间,将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由。
一段时间后家长要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说出预习的感想,总结一下自己的预习方法是否有用。
最后,家长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啦!要对孩子的预习进行“恰到好处”的干预。向孩子分享自己预习的经验,告诉他们一些预习的方法。分享完经验后,再让孩子主动去做,去验证父母的预习方法。当然,每经过一段时间都要和孩子沟通和交流,互相分享心得。
第二,自主预习要注意的三点要素。
(1)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整理知识点,梳理出知识线,将课本内容串联起来。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将知识点写出来,比如预习英语时,可以将单词和其常用的搭配总结出来,在句子中背单词效果会更好,通过对话或段落把单词和语法串联起来记忆。刚开始归纳知识点时可能会很慢,当你足够熟悉这门学科,多思考和模仿老师的板书后,这项工作就不难了。
(2)找出重点和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内容,标出疑点。预习时也可以使用课堂笔记,在课堂笔记的上半部分写下预习的内容,引导孩子将他们认为的重点和难点记录下来,有不明白的地方着重标记,等第二天上课时注意听老师的讲解,课后再写出自己的见解。等课堂笔记做出来后,可以让孩子将课堂笔记和预习笔记做一个比较,多思考,慢慢地,孩子的预习能力一定会提高。
(3)着重看书上的案例分析和解题过程,将想不明白的地方标记下来,整理在练习本上。做题的环节必不可少,这是检验预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第三,注意预习的时间,合理规划课后的学习时间。
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放学后的时间,让孩子养成一个高效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可以让孩子先复习,再写作业,写完作业后再预习,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时间调整。
引导孩子科学合理地预习,孩子会对学习产生主观的动力,学习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其实,看到这里,我们就已经掌握了高效学习的重要方法了,即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定期复习。这三点做得好、做得精,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提高得快。当然,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不一样,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和相信——坚持科学的学习方法,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