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学习中最宝贵的资源

老师学习中最宝贵的资源

学校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似乎呈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学生非常喜欢接近老师,上课紧跟老师的学习思路,积极参与和老师的课堂互动,下课后也会找老师答疑;而有一部分学生对老师避之不及,老师提问时,恨不得立即消失在教室,不敢抬头,生怕与老师对视后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下课围在老师身边问问题的学生里自然没有他们的身影。

这些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接触老师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没有预习功课,课堂上也没学会新知识,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

(2)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上课回答问题时会紧张,大脑一片空白。

(3)在潜意识里害怕老师,认为回答不好问题会被批评。

(4)与老师互动不好会被同学嘲笑。

(5)没有主动接近老师的习惯,不知道老师是自己学习中最宝贵的资源。

在孩子上小学后,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上课表现以及情绪波动,时常与老师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同时也要引导孩子意识到老师对他们学习的帮助。

其实,那部分对老师存在“误解”、不愿意多接触老师的孩子除了自身性格和课堂准备不足之外,还有外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家长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难免会不自觉地把老师塑造成严厉的形象,目的是让孩子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

邻居张焕的女儿丹丹就是一个对老师有“阴影”的孩子。在她上小学四年级时,期末考试数学考得不好,成绩很低,她害怕回家被爸爸批评,于是偷偷将试卷上的答案改了,就说是老师批错了,她其实做正确了。

丹丹本以为这次考试风波已经成为过去式,可星期一去上学时,数学老师专门将她叫到讲台前,拿着她的试卷批评她:“这几个答案是不是你改了?你怎么能做这样的事?真是太让我失望了!”

老师言辞严厉,面带怒容,丹丹被吓坏了,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原来她的爷爷和数学老师是同学,闲来聊天时就将她批错卷子的事说出来了。数学老师一经查验,发现是丹丹改了试卷上的答案。

从那以后,丹丹就对老师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上课不敢抬头,害怕跟老师有目光接触,下课也从来不问老师题,甚至在校园里远远看到老师走来也会急忙转身绕一个大圈回教室。她性格内向、敏感,也不和同学交流,回到家后跟父母的沟通也变少了,经常闷闷不乐。

张焕察觉到女儿情绪的变化,详细了解过后,她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帮助孩子解开与老师之间的“心结”,让她养成多配合老师教学的好习惯,上课多参与互动学习,主动举手发言。

第一步,沟通之前先改变现状。

张焕没有直接和女儿沟通,也没提改试卷的事情,她从学习本身出发,抽时间抓她的学习成绩。比如,和她一起预习,去小区安静的地方朗读课文,朗读完课文后互相提问,制造学习的趣味,让她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再教她高效复习的方法,复写课堂笔记,做相应的习题。作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务必字迹工整,认真对待。

理顺了学习思路后,丹丹在上课时就没有那么害怕了,就算老师上课提问,她也可以回答出来。但她依旧不敢看老师,不和老师有眼神交流,也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在丹丹不反感老师教学后,张焕开始和她沟通了,并引导她说出对老师的看法。

第二步,增强跟老师互动的前提是做好预习。

张焕告诉丹丹:“在很多人面前说话的确很容易紧张,尤其是站在讲台上就更紧张了。只要我们多练习,把功课预习好,上课被提问时就有了底气。你想啊,老师提问的你也可以答出来,有什么好怕的呢?”

于是,丹丹在妈妈的鼓励下认真预习功课。一次语文课上,当老师让她朗读时,她腰板挺直地站起来,朗读的声音很洪亮,虽然因为紧张读错了几个字,但整体效果很好。老师在她朗读完后,赞许道:“丹丹,你课文读得很不错,看得出来下功夫了。大家要向丹丹同学学习!”

被表扬的感觉真棒,丹丹很享受这种感觉。从那以后,她开始渴望再次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更加用功学习。上课时,她开始抬头望着讲台,目光紧跟着老师,积极主动地跟老师互动,举手回答问题。

第三步,也是最后一个步骤,要让孩子知道老师在他们学习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养成勤学多问的好习惯,多跟老师沟通学习方法,分享学习心得,勤问不会做的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丹丹的学习劲头比以前加强了,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多一些后,也更自信了。她再也不害怕老师的提问了,跟老师之间的“心结”终于解开。

一般来说,老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他们非常了解书本知识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知道怎样辅导孩子更有效果。有时学生苦思冥想还不懂的问题,老师一点拨便会豁然开朗。

因此,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学习中最宝贵的资源,要珍惜老师的教学时间,争取使自己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