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兴趣驱动学习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写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激发出孩子身上对学习的自驱力。
那么什么是学习的自驱力呢?我认为它是一种内在的原动力,可以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索,去解决学习上的任何问题。
任何外力都比不过孩子本身发出的驱动力,被逼迫而产生的动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持续不了多长时间,除非这种被逼迫学习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深入骨髓。想要持久的学习驱动力,还是需要自发形成。
想要一个孩子主动去学习,自发地攻克学习时遇到的难题,需得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用兴趣做引。只有孩子感兴趣,存在好奇心,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
我的侄女有个要好的同学叫馨馨,馨馨很喜欢海洋生物,对神秘的大海充满兴趣,经常和侄女相约去海洋馆。有一次,馨馨参加了珊瑚馆的小小科普员活动。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这次任务,她主动查阅相关的资料,包括珊瑚的种类、它生长的地方、怎么捕食等。不仅如此,她还翻字典查出珊瑚和各种热带鱼的英文,然后上网搜读法,主动扩展知识。
海洋馆里鱼类的英文名很长、很难记,但馨馨似乎一点都不觉得这是问题,背一遍记不住,那就再多记几次,直到能够流利地把各种鱼和珊瑚的名字读出来为止,且乐此不疲,非常开心。
一个星期后,馨馨来到珊瑚馆当科普员,当有游客从她身边走过时,她就会主动说出她身后珊瑚的科普故事。由于她准备得很充分,第一次科普很成功,说完后,还赢得了游客的掌声,大家都说这个小女孩讲得真不错!得到了游客的表扬,她备受鼓舞,于是更加卖力地去为游客科普。
馨馨利用休息时间去珊瑚馆给游客做科普,她的妈妈很支持,给她买了有关海洋生物的绘本和帆船模型。她说:“既然孩子喜欢,对海洋生物感兴趣,我就应该支持她。这对她的学习也有益处,会使她主动查阅资料,做出自己的计划,还会主动学不认识的单词。她对学习海洋知识这么有兴趣,为什么要制止呢?”
不过,和馨馨一起做科普员的同学苒苒就没有这样幸运了,苒苒的妈妈认为周末应该抓紧时间复习,去海洋馆就是耽误时间,学那些跟考试无关的东西没用。苒苒对海洋生物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苒苒的妈妈没有意识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孩子因为感兴趣而主动去学的时候,就是他们对学习产生了驱动力,这时,学习就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他们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难题。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一无是处,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势必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缺乏兴趣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孩子就算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那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耗费再多时间也是徒劳。
由兴趣产生的学习驱动力是具有巨大力量的。比尔·盖茨从小就对电脑痴迷,经常和好友保罗探讨和研究电脑的事情。他们用自己弄来的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用来分析城市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比尔·盖茨对电脑的浓厚兴趣给了他无限的动力,他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继而创建出自己的商业帝国。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对昆虫感兴趣,废寝忘食地研究,痴迷昆虫的感觉就像星火,坚持下去就形成了燎原之势。他所著的《物种起源》开创了生物发展史的新纪元,他提出的进化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再想想姚明对篮球的痴迷,乔布斯对电子设备和各种仪器的热爱,这些都是由兴趣引发的求知欲。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更省力、更主动。
想要保持孩子的学习自驱力,就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守护他们的好奇心。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用新鲜的东西吸引他们,而不是反复使用重复的方法。
一时兴起的兴趣并不能让孩子产生持久的驱动力,要将兴趣转化成热爱,持久地热爱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孩子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很重,但也很容易失去好奇心,因此,老师在安排教学课程时都会设计一些新颖的角度给学生传授知识,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并且通过不断地改变和创新刺激学生学习和记忆。
第二,对于孩子的兴趣,父母不要打压。
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打压,不要错误地断定孩子的兴趣对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孩子对感兴趣事情的痴迷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会主动去探索,想办法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了解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我们要做的是将孩子的兴趣引到学习知识上。
比如,孩子喜欢看小说。这个兴趣如果处理不好的确会耽误学习。此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自己写小说,将孩子的兴趣从看小说引到写小说上,而想要写好小说首先要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像这样,找到兴趣与学习相关联的地方,就可以将孩子原有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中去了。

第三,对学习的兴趣可以培养,让孩子尝试做个实验,叫“兴趣暗示法”,变枯燥为有趣。
如果孩子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只觉得那是一件令人感到痛苦的事,那么可以试着和孩子做一个叫“兴趣暗示法”的实验。让孩子选择一门学科做实验,告诉自己很喜欢这门课,用自我暗示的方法让自己对这门课多一些关注,鼓励自己在课堂上和老师有互动。当孩子变得积极,老师也会受到鼓励,继而会对这个孩子增加关注度。而孩子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后,也会更有动力去学。
第四,建立学习兴趣的基石。
当孩子成功解决问题的概率增大,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增加,自信心提升了,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也会增加,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第五,父母也要对学习保持兴趣,对未知的事物存在好奇心,当孩子提问题时,不要觉得麻烦,要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现在,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很多家长都没有时间去陪伴孩子。面对孩子提出有关学习的问题时,有的家长为了节省时间会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这样孩子只是得到一个结果。高效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比如,在做应用题时,直接告诉孩子怎么解答,写好解题步骤,这样没有意义,孩子直接看答案也可以。这时不如换一种思维,将应用题模拟化,如做鸡兔同笼的题,可以真的去乡下观察,看看真实的动物。
孩子一旦找到学习的兴趣,每天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那么学习的自驱力就会在心底生根发芽,使他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