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父母

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父母

或许此刻,在我们让孩子快点写作业、抓紧时间做题时,他们心中会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为什么要学习?我学习是为了谁?”

这充分反映了当下孩子在学习时的一种现象,那就是学习主体混淆。

什么是学习主体混淆呢?学习的主体分明是学生,可四处奔走寻找高效学习方法的是家长,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的是家长,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是老师,给孩子制订学习目标的是老师,敦促孩子好好学习的还是家长和老师……可以说,原本该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现在都要依靠他人来完成,尤其是父母,他们几乎包办了孩子所有与学习相关的事情,大到学校的选择,小到孩子用哪支铅笔,事无巨细,都大包大揽,孩子反而成了家长的“工具人”。所谓工具人,就是家长将学习相关的所有事都准备好了,孩子只需要执行,不能反驳,更不能抵抗。

成为“工具人”后,他们是被父母操控着学习的,学得慢了会被催促,学得不好会被责骂,学得不如其他人好会被比较,学得很好会被炫耀。他们自然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

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转变思维,将学习的主体还给孩子,让他们开始为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要知道,只有家长“变笨”了,孩子才会“变聪明”。

思楠的妈妈就在她面前将“守拙”进行到底,在她面前表现得很“笨”。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妈妈会拿起她的英文课本,很认真地看,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起先她很好奇,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她本以为妈妈会主动说,可过了一个月,她发现妈妈依旧如此,好奇心就更重了,于是她问:“妈妈,你为什么要拿着我的英语课本看啊?”

妈妈听到她问,脸突然红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妈妈小时候学的是俄语,没学过英语,我想学一学。可是妈妈有好多单词都不会读,音标也不会,不知道自学得对不对。你能给我讲讲吗?”

思楠一听,笑了笑,拍了拍胸脯保证,说:“交给我吧!妈妈,你哪里不会啊?我现在教你。”

妈妈打开英语课本翻到第二单元,指着一处说:“就是这里,这个单词我不会读,不知道在这个句子里怎么翻译。”

思楠看了看妈妈指着的地方,说:“这个单词挺难记的,我要先看下课堂笔记复习一下再给你讲。”

妈妈点点头,说:“谢谢宝贝,妈妈一定好好跟你学。”

看着妈妈满眼的求知欲,思楠瞬间感觉有了责任感,暗中下决心要好好给她辅导。

从那以后,思楠每天放学都要教妈妈读英语,给她讲单词的固定搭配。她害怕讲错了,又担心讲不明白,因此上课时更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努力记课堂笔记,晚上给妈妈“讲课”前还好好复习一遍。遇到不会做的题,她还会和妈妈一起分析,找到解题思路。就这样,她养成了给妈妈讲课的习惯,没想到这样学习效率非常高,英语成绩几乎次次满分。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妈妈很尊重思楠的决定,会鼓励她自己制订休息日的学习目标,上兴趣班也尊重她的天性,让她选择自己喜欢的。至于什么时间写作业,怎么分配课余的时间,妈妈都尊重思楠的选择,让她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渐渐地,思楠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等她再大一些时,她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她更坚定了自己学习的目的,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更好的未来、为了遇见将来更优秀的自己。

正是因为思楠妈妈对孩子学习的“放手”,让自己“变笨”一些,才让孩子有机会给妈妈“讲课”,更高效地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只有适当地放手,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才能自己主动去学习,思考怎么才能高效学习。

提起学习,父母似乎永远比孩子更上心,认为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需要他们给予帮助,替孩子做一些重要的决定,比如上什么兴趣班,参加哪些比赛,以及长大后考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他们认为提前替孩子做出决定,孩子会少走一些弯路,会多出一些学习时间。但他们并不知道,那些“弯路”才是孩子走向自主学习的重要步骤。

让孩子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知道学习就是为了自己。我们要引导他们知道,虽然未来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读书和学习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他们读过的书、学到的东西、走过的路,都是未来可以选择的资本。

其实,我们让孩子多读书,好好学习也是为了他们将来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生活得更好。但我们在处理孩子学习的问题时总是控制不住地介入过多,在学习上,我们做得多了,孩子自然会做得少,只有选择时机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才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