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进步的漫长过程
跑过马拉松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刚开始感到的累是身体上的,肌肉紧绷,感觉身体达到了极限;接着是精神上感到痛苦,心想怎么还没到终点,还有多久才能到;当适应了当下运动的状态,就可以调节呼吸,稳住节奏,一步一步朝前跑。
马拉松赛跑比的是运动员的耐力,它需要各个方面协调地配合,身体上和精神上都需要强大的力量,即使身边没有了竞争对手,也依然需要自我坚持,跑完全程。
学习,亦是如此。
快点写作业!快点复习!快点背单词!快点,再快点!
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快”,仿佛不被追着赶着再快点,就一切都来不及了。诚然,时间宝贵,需得珍惜,但孩子本身有他们学习的节奏,就像长跑,身边的人贸然叫运动员提速会打乱他们的节奏,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孩子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难免会产生这样一种意识:需要快一点,再快一点,快点提高学习成绩。这无疑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植入”了“快”的程序,让孩子保持紧迫感。一旦“快”不起来时,孩子就坚持不下去了。
同事孟婕对儿子小豪的教育很用心,她担心自己下班晚,顾不上辅导孩子作业,所以给儿子报名了学校的课后服务。孟婕对小豪说:“妈妈听说好好参加课后服务的小朋友分数都提高得很快,你好好学,这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一定会有提高的。妈妈相信你!”
就这样,小豪每天放学后留在学校写作业、复习,学习劲头很足,他觉得这次期末考试肯定没问题,一定会拿高分。可成绩出来后,他的学习成绩却变化不大。
看着自己原地踏步,小豪的心情跌到了谷底,一蹶不振,学习时也有点走神儿。负责课后服务的张老师看出他情绪低落,于是特意找他交流,她问:“你以前表现得都不错,今天怎么了?作业都没写几笔,心不在焉的,能跟老师说说吗?”
小豪没有直接回答张老师的问题,反而问她一个问题:“张老师,听我妈妈说,在这儿学习的孩子进步都可快了,我还需要多久才能快点进步,得高分啊?”
张老师说:“你为什么那么着急呢?学习不是想要快就能快的,知识也是一点点慢慢积累起来的,只有知识储备量多了,解题的经验丰富了,学习成绩才会越来越优异。”
小豪点点头,说:“张老师,可我想快一点,我想快点提高学习成绩,有什么办法能让我的成绩一下子就提高很多吗?”
张老师笑着说:“机器猫可以做出记忆面包,吃了沾上知识的面包就能过目不忘,你身边如果也有一只机器猫就能将知识吃进肚子里啦!”
小豪终于在张老师开的玩笑中笑了出来,悲观的情绪也消散不少。张老师又对他说:“小豪,你在老师这儿的表现真的很好,你的成绩不太理想,主要还是做题不够、不精,只要你坚持练习,成绩一定会提上去的。学习这件事不讲究速度,讲的是质量,是坚持。一直努力学习,可能看不到进步,可一旦偷懒了,退步就很明显了。求学之路是漫长的,你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沉淀。”
小豪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对老师表达了感谢,他说:“老师,我会按照您说的用心做题,也会一直坚持学习的。”
事后,在孟婕来接小豪回家时,张老师和她交流了孩子的想法,并且对她说:“孩子学习这件事急不得,想要快速提分是不科学的,知识得慢慢积累,当孩子学到一定程度时分数自然就提上来了。我觉得小豪的压力太大了,他逼迫自己快,告诉自己做什么都要快,当达不到预想的结果时他会心理失衡,觉得努力和回报不成正比。我的建议是,咱们当老师和家长的要提醒孩子注意节奏,凡事慢慢来。”
孟婕很感激老师对小豪的开导,她说:“张老师,谢谢您,我这些天也发现小豪情绪不太对,不爱说话,也不出去玩了。我知道他是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他可能是受我影响,我一直跟他说参加课后服务分数很快就提上来了,这是不对的,给孩子做了错误的引导。我反思了一下,提高成绩这件事真的急不来,我得好好和小豪聊一聊。”
现在,有很多家长和案例中的孟婕一样,希望孩子可以快点进步,快点提高学习成绩,这无形中给孩子带来许多压力,当努力用功却不见成绩提高时,他们会有挫败感。
或许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学习之路本就很漫长,我们需要积累许多知识,反复记忆,有时即使很努力却还是会忘记所学的东西,不会做题,成绩提不上来。没关系,知识本就需要反复记忆,以便加深在大脑中的记忆,别心急,只要坚持,一直在学,就必定会达成所愿。
我们读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微弱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久久不弃,那么必定会取得成功。也正如萨默赛特·毛姆写的:“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
要让孩子知道,学习,也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早晚有一日,孩子们会熬过学习的苦,尝到坚持的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