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就是优等生

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就是优等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学霸”的潜能,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顶尖的学习高手。绝大多数孩子是普通的孩子,尽管他们使用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但还是与“学霸”有差距。

很多家长四处奔走交流,想要获得优秀孩子的学习方法,如果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用过的学习方法就更好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学霸”的学习方法就是“武功秘籍”,得到就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武林盟主”。

事实上,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持续努力,“学霸”的学习方法只是适用于他们每一个个体,而个体学习方法中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学霸”A的学习秘籍是上课认真听讲,务必利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而“学霸”B则将学习重心放在课后做题上,不会做题,上课再认真听讲也无用,要学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而“学霸”C则认为想要学习好,必须用对功,努力到位,而不是感动自己的努力,靠学习到12点来证明自己很努力。

这三位“学霸”的学习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对他们各自有积极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他们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在借鉴“学霸”们的学习方法时也要注意侧重点,要有所取舍,根据孩子的学习习惯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并保留适合他们的那部分。

在借鉴了“学霸”的学习方法后,家长也应该让孩子知道,并不是只有成为“学霸”或成为班级第一才是优秀的。我们都应该放平心态,只要孩子有进步,那就是优秀的学生,值得骄傲。

张晶和老公都是985名校硕士毕业生,在孩子张晓上小学前,他们对教育孩子的事跃跃欲试,胸中翻涌着豪情壮志,认为“‘学霸’的孩子一定不能差了”。这种想法只延续到小学四年级,现在对这两位“学霸”来说,孩子的学习问题是他们头痛的诱因。

他们悉心总结的“高效学习方法”在孩子眼中就是天书,不仅效果不好,还令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他会故意将父母整理的笔记本撕掉扔垃圾桶里,当被问起时就说不小心在学校弄丢了。

辅导作业更堪比“大型战斗现场”,张晶的丈夫周末给孩子辅导时差点被气得心梗住院,孩子吓坏了,哭着说:“你们还是找个聪明的孩子当儿子吧,我太笨了。”原来,这位“学霸”父亲曾经在朋友面前开玩笑说,他们夫妻两个智商都很高,孩子可能是在医院抱错了,学习一点都不随他们。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在不经意间听到了,再联想到平时爸爸给他辅导作业时痛心疾首的样子,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孩子的班主任曾经跟张晶说:“有时父母的‘学霸’光环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动力,而是压力。他越学不会就越会自我否定,会自卑地认为自己的智商不够,永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张晓其实挺优秀的,是不是你们对他的要求和期望过高了呢?”

接着,张晶和老师就孩子学习的问题进行了沟通,并且将沟通的结果分享给孩子的父亲:“我和老师总结了几点张晓对学习有抵触心理的原因。首先,咱们的‘学霸’教育方法给孩子带来了压力,这个方法是对咱俩有用,但对孩子来说不适合,他不适应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其次,咱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目标太大,孩子怎么努力也够不着,索性不学了。最后,孩子的心态出了问题,他缺乏自信,尤其是在咱们面前,他觉得跟父母比起来,自己太笨了,他心急,想要快点学,可心里越着急就越学不好。”

张晶的丈夫也反思了自己辅导作业的方式,觉得自己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分析出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后,他们想到几点解决的办法。

第一,调整“学霸”养成计划,不再以“学霸”的标准要求孩子,也不以分数衡量孩子的学习成果。他们根据孩子自己的学习习惯向他推荐了几种高效学习的方法,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

第二,作为家长要首先改变思想观念,不要再纠结“‘学霸’的孩子必须是‘学霸’”,要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孩子。

第三,不要单纯地以学习好坏来评判孩子是否优秀,优等生没有固定的养成模式,更没有判断标准。要看一个孩子是否是优等生,得从多方面来看,看他是否努力认真地学习,看他是否比从前进步了,看他遇到难题时的态度,看他处理坏情绪的方法,诸多方面。只要孩子还在进步,还在努力,还在刻苦地学习,那么他就是一个优等生。

第四,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让孩子明白,无论学习好坏,父母都是爱他的。张晶和丈夫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后,就和孩子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他们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想法,又互相做了评价,并说出自己希望对方改进的地方。经过这次沟通,孩子的心态明显有了变化,对和父亲一起学习没有那么抵触了。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心中最美好的存在。父母希望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有更高的成就,势必会对孩子要求严格,期望孩子变成“学霸”。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以后会泯然于众,成为人群中普通的一员。然而,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在自己的天地里闪闪发光。他们坚韧,可以像小草一样生机勃勃;他们勇敢,能够像勇士一样直面挫折;他们乐观,就像一株永远朝着太阳的向日葵。这样的他们就是父母心中的优等生,永远释放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