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劳逸结合,合理休息
快速行驶的公交车上出现这样一段对话:
“你家孩子都上幼儿园大班了,还有时间去海洋馆玩儿呢?我家小孙子上幼儿园大班时已经被他妈安排去上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了!每天忙得哟,饭都得快点吃,不然就赶不上去上课了!现在上小学,更忙了,哪有时间去玩?”
“我家孙女儿马上就上小学了,那是不是也应该多报一点补习班啊?”
“当然了,马上就是小学生了,该报的班都需要报上了,把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出去玩儿怎么行,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习,就你家孩子出去玩,那不就被落下了!”
“唉,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
“压力”的威力已经蔓延到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身上了。从幼儿园大班开始,甚至更早,家长们就给孩子戴上压力的“枷锁”。他们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满满当当,堪称时间管理大师。幼儿园小朋友还好些,等上了小学,家长仿佛接收到一个信号:“来不及了!再快点!别人都在努力学习,咱们家孩子也不能输在起跑线!冲啊!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
殊不知,在家长的过度干预下,小学生积攒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承压能力差的小朋友,会或多或少出现心理问题,一般表现为沉默寡言,不爱交际;出现厌学情绪,逃课逃学;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躁愤怒,严重的甚至会有自残行为。
正如热播剧《妈妈!加油》中苏青的儿子小夫,在别的家长眼中,他是完美的孩子:不但乖巧懂事,而且是重点小学的“学霸”。但不可否认,他的压力很大。他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各种功课填满生活,不能出去和朋友玩。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大,一直得不到释放,以至于心理出现问题。
我们这代人很难想象小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多“80后”的小学生涯就是在玩乐中度过的,学习的压力也会有,但与现在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不过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一下:假如单位的领导将你的工作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上班时需要分秒必争,否则就完成不了被安排的工作内容;下班后也需要给自己充电,学习跟工作有关的事,上补习班、考证;每月一小考,每季度一大考,考完还要评绩效,按照绩效发工资。试问,这样的生活你会觉得没有压力吗?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他们每天7点出发去学校,晚上5点回家,在学校期间有老师教导,上课要认真学习,课后还要完成作业、复习功课、预习新课、参加各种考试。试问,这样的学习生活孩子会没有压力吗?
高效学习并不是排满学生的课余时间,学得多不代表学得好,学得累也不意味着学得透彻。学习需要张弛有度,要注意劳逸结合。
孩子在学习时,大脑高速运转,时间长了就需要休息,如果休息不好,或一直处于运转状态,大脑会陷入“失灵”状态。孩子会感到疲惫不堪,注意力无法集中,头脑反应迟钝。因此,在学习时我们要借鉴弗朗西斯科·西里洛的“番茄学习法”。它的要领就是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在休息时让大脑充分放松,放松之后再进行脑力运动。

有人会问,学习要讲究劳逸结合,注意合理休息,那么任何休息的方式都可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假如孩子学习了两个小时,然后要求放松一会儿,结果他去打游戏或看电视了,这就需要和他“谈谈”了。
伏案学习本就是很辛苦的,需要让孩子格外注意颈椎和眼睛的保健。而打游戏和看电视都是对眼睛有害的,如果如此“休息”后再去学习,那势必会用眼过度影响视力了。下面我给各位家长分享几种休息方法,家长可以推荐给孩子,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1)运动。学习很耗费精神,是脑力运动。学习之余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跑步、跳绳等。
(2)冥想。找一个安静且安全的地方放空自己,闭上眼睛,听着轻音乐,想象自己是自由的,恣意潇洒地遨游世界。
(3)烹饪。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教孩子做一道自己喜欢的菜。可以从简单的做起,比如用蒸蛋器煮鸡蛋、蒸鸡蛋羹。等孩子到了五六年级,可以和他们一起完成一顿晚餐,教他们做蛋炒饭、西红柿炒鸡蛋等。烹饪是一种放松方式,对日后工作和学习的放松很有帮助,在烹饪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静下心来。
(4)群体游戏。可以做一些球类运动,和伙伴们一起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在球场挥洒汗水。
(5)会友。学习的过程中难免烦躁,也会焦虑、疲惫。这时可以找知心好友或聊得来的亲戚交流。大家一起吃个下午茶,或逛街,当紧绷的状态缓和一些后再继续学习。
提高学习成绩是一件长期坚持的事情,它没有捷径。学习正如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在学习之余也要注意休息,学习与休息要一张一弛,掌握其中的度。告诉孩子,“闷头”学习不可取,要注意劳逸结合,毕竟只有休息好了,学习起来效率才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