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避免坏情绪的可复制性
家长在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时,也要注意管理自己的坏情绪,不能将坏情绪带回家,给孩子复制负面情绪的机会。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他们会模仿和复制。所以,想要解决孩子的负面情绪问题,家长首先要注意处理好自己的坏情绪。
情绪具有可传递性,孩子感受到父母积极向上的情绪,心情自然会好,学习时也心无旁骛;反之,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坏情绪时,他们安全感缺失,心情也会变得不好,影响学习的心态。
在这里,我们要提到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效应——踢猫效应,让我们看一看坏情绪是如何传递的吧!
一位当爸爸的公司职员绩效没有达成,他的直属领导很生气,在很多人面前批评了他。他心中愤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硬生生将一股坏情绪憋在心里。晚上回到家,爸爸看到儿子很调皮地在室内踢足球,觉得很心烦,勒令孩子停止玩闹,但孩子没有听。于是爸爸将白天在公司积压的坏情绪一股脑儿地倾泻而出,非常生气地骂了孩子。孩子也很气恼,抬脚踢了面前的猫,猫受了惊吓一下扑到爸爸身上,把他的脸挠花了。
踢猫效应告诉我们,负面情绪是可以传递的,家长如果处理不好自己的坏情绪,将它们带回了家,就会影响家人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孩子,情节严重的,会给孩子带来童年阴影。
其实,父母处理情绪问题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如果家长愤怒和生气时会怒骂,甚至打骂身边的亲人,那么孩子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直接复制粘贴家长的家暴,二是变得沉默寡言、内向敏感。如果家长在面对失败和困难时选择积极面对,不怨天尤人,也不摔打怒骂,那么孩子在面对相似的情绪问题时,下意识地会想爸爸和妈妈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他们会选择同样的处理方式。
同事肖珉就不太懂得处理自己的坏情绪,经常将在公司的情绪问题带回家,并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传递给儿子,而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有一次,儿子将写好的语文作文拿给她,并且对她说:“妈妈,老师昨天留的语文作文我写好了,明天我要在班级里朗读自己写的作文,我先给您读一遍练习一下好不好?”
肖珉答应了,在儿子朗读完自己的作文后,她简单地点评了一下:“读得不错,写得也很好,这次有进步,继续努力啊!”点评完后,她发现儿子欲言又止似乎有话要说,于是问道:“怎么了?”
儿子犹豫了一下,对她说:“妈妈,你今天是不是不高兴啊?”
肖珉很意外听到儿子这样问,她的确因为处理公司的事情而心情不佳,好像有一股气堵在心底,但她已经极力压制了,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她问:“你怎么知道妈妈不高兴呢?”
儿子回答说:“妈妈,从你每次点评我作文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啊。当你高兴的时候,会点评我朗读的作文声情并茂,哪一个段落写得最好,哪几个句子用得棒。可当你不高兴时,点评得就很敷衍。妈妈,我觉得你点评我的作文完全是看心情。你心情不好时,我也感觉挺不好的。”

肖珉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坏情绪已经影响到孩子了,并且孩子也感受到了她情绪的波动。于是,她反省了一下自己的行为,蹲下来对他说:“这件事是妈妈做得不好,没有客观地点评你写的作文。以后妈妈一定注意,一定会做个合格的好妈妈。”
儿子摇摇头,说:“妈妈,你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了,我可以帮助你的。就像我作文写不好,你对我说,写不好没有关系,我不会一直写不好,只要我每天积累一点儿,那么我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一点一点进步。妈妈也可以的,你只要每天努力一点儿,多做开心的事,你也会变开心的。”
那一刻肖珉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她没想到孩子会说出这番话,她一把抱住儿子,说:“妈妈会努力的,妈妈也会向你学习,一点一点地进步,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其实,家长和孩子的情绪是互相影响的,孩子想要学习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正面影响。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处理情绪问题的榜样。
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改变的过程,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面对坏情绪应该怎么办。
父母不妨承认自己在情绪处理方面的不足,让孩子看到自己处理情绪问题进步的地方。我们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当愤怒、生气、嫉妒、悲观等坏情绪来临时,我们也在学习如何处理,不被负面情绪影响,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是如何转变思维处理好坏情绪的。必要时,和孩子一起,让孩子给我们帮助,告诉孩子:“爸爸和妈妈需要你的帮助,我现在很不开心,你有什么方法能让我变得开心吗?”
与其在孩子面前塑造一个无所不能的完美父母形象,不如告诉孩子,爸爸和妈妈跟你一样,都在努力进步,还需要学习。
好的家庭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管理情绪原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和孩子都有进步空间。要慢慢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在处理学习问题时,出现负面情绪不要紧,重要的是如何调节它,不要让它影响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