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大徽班相继进京,“三庆徽”风光无限
说到京剧,不能不先说徽班。徽班乃是京剧的摇篮。
何谓徽班?是指兴起于安徽一带,开始主要演唱吹腔、拨子及由这两种腔调衍变出来的二黄腔调的戏班。因为安庆地处长江中下游,西邻湖北、四川,东邻江苏、浙江,交通十分便利,所以徽班艺人并不固守于安徽一地,而是冲州撞府,四处作场。而扬州作为南方戏曲中心,更是徽班艺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为了生存的需要,并满足观众的要求,徽班艺人除主唱吹腔、拨子、二黄外,也唱昆曲、柳子腔、罗罗腔、梆子腔。由于受到安徽商人特别是盐商的支持,徽班大多演员阵容整齐,演出剧目文武兼备,成为雄冠一时的综合戏班。
▲清乾隆年间演戏场面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诞,颇负盛名的徽班在清廷驻守南方的封疆大吏和盐务官员的征聘之下,纷纷北上进京,参加为弘历祝寿的盛大庆典活动。率先进入北京的是“三庆徽”,也叫三庆班。三庆班进京时领衔演员是一位年纪只有十六岁,在艺术上已经非常成熟的杰出旦角表演艺术家——高朗亭。“三庆徽”抵京后,高朗亭接替了他的老师余老四(原三庆徽班班主)的职位,担任班主,并担任京师梨园同行会组织——“精忠庙”庙首。一年后,“四庆徽”“五庆徽”徽班相继进京。据相关史料介绍,乾隆末年在京都占尽风头,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就是这三个徽班。
这里还要讲一下,当时进京的徽班除了三庆班以外,尚有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之说。根据现有文学记载,撰写于嘉庆八年(1803)的《日下看花记》中,才出现了四喜、春台两个徽班的名字。直到成书于道光八年(1828)的《金台残泪记》中,才提到“京师梨园”共推四喜、三庆、春台、和春,“所谓四大徽班者焉”。最近有学者提出,四大徽班中的和春,是北京的庄亲王出资,礼聘安徽艺人组成的“王府班”。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后来的戏曲史书说的“为给弘历釐寿,四大徽班进京”便是不准确的。
应该说,京都最有影响的四个徽班,最早进京的是三庆徽,而四喜班、春台班进京时间应该是嘉庆八年(1803)之前,而和春班有可能是嘉庆八年(1803)之后成立于北京。在嘉庆八年(1803)成书的《日下看花记》中,“三庆徽”的“徽”字已经去掉,说明“三庆”班不但在京都站稳了脚跟,而且已经成为“京都第一”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