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京剧中的戏服
京剧的戏服虽成型于清代,但它的服装规格样式主要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并吸收了历代服饰特点,加以综合和美化,并充分利用了各种象征性的图案纹样来表达人物身份及情感,比如,用蟒、凤、麒麟、狮、虎等图案来表示帝王将相的身份等级;用八卦、太极、八宝、八仙等图案来表示人物的足智多谋;用梅兰竹菊、玉堂富贵等图案来表示文人墨客。在色彩的运用上,传统京剧服装,不仅继承了中国民族色彩艺术上的鲜艳亮丽、对比强烈的特点,而且在漫长的表演实践中,大胆创新地将戏服图案变得更加夸张生动,配色风格更加统一协调。
京剧戏服主要分为:蟒、帔、靠、褶、衣五类。一般帝王后妃、官员多穿蟒,贵族、富绅居家所穿多为帔,武将穿靠,平民百姓多穿褶。这看似简单的区分却有着十分完整的规律,因此行里人常说:“宁穿破,不穿错。”下面就着重简介一下这五大类服装。
蟒 就是蟒袍,是帝王将相、后妃公主等身份高贵的人物通用的礼服,一般都是在隆重的场面时穿用。蟒的样式为齐肩圆领,大襟,长及脚面,宽肥袖子,袖口带白色水袖。缎面,刺绣龙形图案。皇帝所穿蟒袍,应绣四个龙爪,不过,现在多不太区分了。蟒袍的下方,还要绣上海水,浪花,叫作海水江涯。
蟒袍的色彩极为丰富,五光十色,有红、黄、绿、白、黑,所谓“上五色”,还有紫色、粉红色、蓝色、月白色、秋香色,所谓“下五色”。穿什么颜色的蟒,基本上有规定:身份最高的皇帝穿明黄色,即浅黄色的蟒,身份再差一点,如王爷、东宫太子之类,穿深黄色或杏黄色的蟒。也有例外,如老将黄忠非帝非王,也穿黄蟒,扎黄靠;身份再低一些的,王、侯、相帅、驸马、宗室等就穿红蟒;绿蟒是给有较高身份又威武刚直的武将预备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关羽,除此之外还有关胜、赵匡胤等;穿黑蟒的人物多是粗犷豪放、刚直不阿、勇猛善战的人物,如张飞、包拯、尉迟恭等;穿白蟒的多为英俊儒雅的中青年武将,如周瑜、吕布、杨延昭、赵云等。
▲蟒
蟒袍上的图案主要又分三种:团龙、行龙、大龙。这三种图案又各代表不同的意义,团龙纹样是以圆形龙团为主,多用于沉稳、端庄和尊贵的人物。如皇叔刘备、王金龙等。行龙纹样,可依其姿势称为“横龙”,身姿矫健,动感十足,多用于性格粗犷、刚健威武的人物,如孙权、包拯等。大龙纹样,依其姿态可称为“降龙”,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不可一世,如曹操、张飞、董卓等。
蟒袍除了有男款和女款,还有老旦蟒、旗蟒等。女蟒款式与男蟒区别不大,尺寸要比男蟒短一些。刺绣不绣龙,而绣丹凤以及海水江涯。女蟒颜色比男蟒少,黄蟒是皇后穿的,红蟒是王府贵妃穿的,秋香色蟒是为老年富妇准备的。另外,像齐天大圣孙悟空若穿蟒,有时也穿女蟒,还有程咬金也穿女蟒,无非是表示他们不是正式的帝王等。
帔 是更随意一些的袍服,是达官贵人、富户阔佬在家中所穿的一种便服。帔的样式是:对襟,长领,宽袖上缀水袖,男帔长及脚面,女帔要短一些,长只到膝,下边衬裙。帔是缎面,上绣龙、凤、花朵、禽鸟等图案,颜色也很多,如黄色、红色、紫色、蓝色、绿色、秋香色等。黄帔是给皇帝、皇后穿的,新婚夫妇或新官上任穿红帔,官职略低一些的文官穿蓝帔,富商和员外穿紫帔。
靠 即甲衣,是武将战争中所穿的戎服,非常精美壮观。靠的面料是各种颜色的素缎子,上用金、银、彩线绣满鳞甲,令人看上去啧啧称艳,赞叹不已。它既是戏装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靠有硬靠、软靠、改良靠之分。在靠背后皮鞘里插着四面三角形的靠旗就是硬靠,靠旗上有绣活,旗上附有一条彩色飘带。战斗和舞蹈时,靠旗和飘带飞舞飘动,似有灵性,令人叹为观止。
靠的颜色很多,大京剧院团有十靠之说。靠的颜色与角色的年龄、身份、性格和脸谱都有一定的关系。红靠,是给忠勇耿直、宁死不屈的大将准备的,如《战太平》中的花云,《将相和》中的廉颇等;黄靠,也是给有身份的人穿的,如《定军山》中的黄忠等;绿靠,是给守信重义、武艺高强的武将穿的,如关羽等。而红色脸谱的武人,配绿靠,凸显其威武庄重,刚劲雄浑。还有许多武将所穿之靠,是脸谱什么颜色,穿的靠就是什么颜色。比如,黑脸的张飞、焦赞、余洪等就穿黑靠,紫脸的魏延穿紫靠,蓝脸的夏侯惇穿蓝靠,一些英勇的白脸年轻武将,如赵云、马超、杨延昭、岳飞等就穿白靠;而年轻貌美,一般由武小生应工的武将,如吕布、周瑜、李陵等,则穿粉靠,透出潇洒英姿。
再说软靠,背后不插四杆靠旗的靠即为软靠。穿软靠的一般是非战斗场合的武将或年老的武将,如《李陵碑》中的杨继业,《佘赛花》中的崔子健等。
改良靠,据说由周信芳先生首创,是为了适应“内穿靠,外袭官衣”的要求而设计的,这种靠与软靠相似,只是腰身紧而瘦,将靠改成上下两部分,去掉靠肚,四周缀排穗,所绣的纹样与硬靠也有所不同,有的绣一点花纹、草龙、勾纹图案,有的钉上亮片、圆钉,具有简洁轻便的特点,并且更接近真实铠甲。改良靠多用于新编历史戏或连台本戏中,如《临潼山》中的李渊、《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等。
专用靠,是京剧舞台上为了某一人物而专门设计的靠。例如,霸王靠为西楚霸王项羽专用,黑色,靠肚下沿缀一排网穗。仓子靠为周仓的专用靠,黑色,靠肚、靠腿比普通靠略大。关羽靠为关羽专用靠,绿色,周身甲片均缀有黄色排穗。
女靠
褶 又称褶子,道袍,即斜领长衫。通用于平民百姓,无论贫富高低,还是男女老少,都能穿。褶子起源于明代便服,男式褶子为大襟,斜大领,身长及足,阔袖。女式褶子为对襟,小立领,身长过膝。但老旦所穿褶子与男式褶子同为大襟斜领式,有绉缎和大缎两种质地。
褶子是用途和功能较多的服装,男褶既能单穿又能作为蟒、帔等服装的衬袍,还能与箭衣构成套服,供武生、武丑、武花脸等人物敞穿或斜披,为人物多样性的塑造提供了便利条件。
褶子
褶子的色彩与纹样,同样是绚丽缤纷,多姿多彩。例如,穿着色彩淡雅,绣有枝子花、梅花纹样的多是文人、秀才,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红娘》中的张生;穿蓝色、古铜色、秋香色、湖色等无纹样素褶子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男性人物,如《四进士》中的宋士杰;而黑色素褶子用途最广,一般是不及第的秀才、穷人、家院仆人或社会下层的英雄好汉穿着,如秦琼、武松、石秀等。如果在素黑褶子上打上杂色碎绸子补丁便称为“富贵衣”,实际上就是“穷衣”,为了表现人物的贫困潦倒,如《赠绨袍》中的范雎和《荒山泪》中的张慧珠。穿黑色褶子,绣有燕子或蝴蝶图案的一般都是武艺高强、性格诙谐的人物,如《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年轻女性一般穿浅绿、浅蓝、浅黄等绣有花卉、飞鸟、蝴蝶等纹样的花褶子,而中老年妇女多穿米色、古铜色大襟斜领的褶子,腰间系腰巾。
衣 是京剧传统服装中概念最宽泛,品种最多的一类服装,除蟒、帔、靠、褶四类之外的所有服装统称为“衣”。
衣的品种虽然繁复,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中等级别的文官要穿官衣,官衣的样式与蟒相同,圆领,大襟,唯不绣纹样,用素色缎料制成,周身仅前胸后背各缀一块方形“补子”。“补子”上绣有飞禽及旭日海水纹样。官衣的颜色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色、蓝色、紫色、古铜色、黑色等,紫色、红色官阶最高,蓝色次之,黑色最低。凡穿官衣者均佩戴玉带。女式官衣与男式官衣基本相同,只是尺寸较短。
官衣
武艺高强的将领或是占山为王的寨主、英雄豪杰,在休闲场合多穿着开氅。开氅,就是便服,兼有大衣、外套作用。其样式为大襟,大领,长及足面,腋下有摆,左右腰下开衩。一般武将所穿的开氅,绣狮、虎、象、豹等猛兽纹样,以表现其勇猛善战,如《将相和》中的廉颇。高级官员一般穿绣有麒麟、团花、福寿吉祥纹样的开氅,如《宇宙锋》中的赵高。
箭衣 与靠同属于战斗中所穿的服装,只不过箭衣属于简洁的戎服。箭衣是清朝满人骑马射箭时所穿着的服装,经美化后推上京剧舞台。其样式为:圆领,大襟,窄袖,袖口为马蹄形,衣长及足,前后左右开衩,腰系鸾带。其应用范围很广,既适用于帝王、将军,又适用于衙役,狱卒等。由于人物不同,所穿箭衣的质地与纹样也有所不同。如绣八个龙团、颈围三尖领的,不是帝王就是高级武将,如《群英会》中的周瑜。绣团花的多为绿林豪杰或少年英雄,如《穆桂英挂帅》中的杨文广。周身绣枝子花的多为风流倜傥英俊的青年将领或女扮男装的女英雄,如《挡马》中的杨八姐。还有一种是素色箭衣,以黑色最为常见,另有白色、紫色、灰色等色,主要是表现身份较低的人物或是下层的英雄侠士,如《夜奔》中的林冲,《响马传》中的秦琼等。
马褂 源于清朝日常生活中的马褂,成为戏装后,将原先立领改为圆领,袖长改到手腕,对襟。缎料质地。有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五种颜色,绣有团龙、团花等纹样,绣团龙海水纹样的一般代表王侯、武将。绣团花纹样的规格较低,用于旗牌、中军、家将等人物。还有一种是素马褂,穿着这种服装的人物身份更为低下。舞台上的马褂经常套在箭衣外面,作为一种行路的外罩服装。
生活在宫中的女眷在非公开休闲的场合可以穿宫衣。这种服装规格要低于女蟒,但样式仍极为华丽,圆领对襟,加小立领绣花云肩,周围配有网子穗,阔袖,袖筒镶有五彩光缎,腰间加饰如意片,并在腰下缀有六十四条彩色飘带,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
普通百姓家中的年轻女性通常穿袄裤裙。这类服装色彩艳丽明快,深淡相宜,有红色、粉色、果绿色、湖蓝色、皎月色、鹅黄色等颜色,并绣有四季花草纹样。舞台上多为花旦角色穿着。袄为大襟,立领,窄袖。裙为大折裙。穿着袄裙的多为年轻未出阁的大家闺秀。穿袄裤的身份要略低一些,如官宦家中的丫鬟及小户人家的女子,如《梅龙镇》中的李凤姐。
除了以上重点介绍的各类衣外,还有象征足智多谋的八卦衣;为侠客、绿林豪杰类人物而专门设计,便于施展拳脚、闪转跳跃上下分身的抱衣抱裤、快衣快裤;僧人所穿的僧袍;象征着鲜血的红色罪衣;为哪吒专门设计的莲花状快衣;太监所穿的斜领、圆领的太监衣;为樵夫、渔父、艄公专门准备的茶褐色的茶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