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依缸习字

剧情介绍

东晋书圣王羲之看到其子王献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骄傲自满,以“神童”自居,忧心不已。为了警示王献之,劝其戒骄戒躁,王羲之以其独特的言传身教,让王献之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收敛心性,潜心习字。

时 间:东晋

地 点:书圣王羲之家书房

人 物:王羲之(老生)

王献之(娃娃生)

蒙童甲、乙、丙、丁(娃娃生)

王氏(青衣)

剧目欣赏

【幕前曲:

书圣美名四海扬,

教子有方勤课窗。

习字为人修正道,

点石成金悟沧桑。

【幕启,几个十来岁的蒙童围在王献之身旁,随着舞蹈动作,异口 同声地夸赞他。

蒙童甲 王羲之大书圣名声鼎鼎,

蒙童乙 王献之承父业真是神童。

蒙童丙 横竖点撇捺勾几分相似,

蒙童丁 笔插翅墨生花飞舞凌空。

蒙童甲 大家看,献之写的这几个字,是不是和他爹写的有几分像——真不愧是大书圣王羲之的儿子,虎父无犬子,前途不可限量啊!你们说呢?

众蒙童 (看字,异口同声,敷衍地)像不像——有点像?前途——不可限量!

王献之 (洋洋自得,唱)随父习字整十载,

翰墨点化浸胸怀。

我父书圣传天下,

我——

众蒙童 怎么样?

(接唱)得真传信手拈来。

朝伴砚池,夜倚墨海,

谁不夸我神笔高才!

蒙童甲 这话,听着可有点扎耳朵……

众蒙童 有点玄,扎耳朵!

【众蒙童捂耳朵。

【王羲之暗上,默默地站在一旁。面色不悦。

王羲之 (深沉地,唱)小献之蚍蜉撼树不自量,

言语间洋洋自得露轻狂。

骄躁岂能成大事?

习字焉能显锋芒?

纵然是得真传天资聪慧,

也怕他骄傲自大难自强。

欲上前严训教当头一棒,

(疾驱欲上前,马上止步)

又怕他锐气挫消沉自伤。

我不妨醍醐灌顶声不动,

来一个暗点化巧施琼浆。

【王羲之用力地咳嗽一声,走上前去。

【众蒙童:参见老大人——

王羲之 罢了……

王献之 (欣喜地)爹——刚才大家正在夸我的字写得好,和您写的很像——您看!(递上自己的字)我再练上几年,是不是就能像您一样,名扬四海了——

【王羲之接过王献之写的那个“大”字,配合众蒙童的舞蹈动作, 在下面加了一“点”。

王羲之 (唱)这“大”字龙飞凤舞多神采,

笔墨间春风得意马蹄来。

挥锥管添一“点”巧藏深意,

经风雨,历磨炼,都从这“点”悟中来。

【王献之母亲缓缓走上。

王羲之(故作姿态)献之啊,你跟随为父习字十年,朝伴墨砚,夜宿瀚海,十年功夫非寻常,为父都看在眼里。若说你的字像我的字,也在情理之中——只是,这个“大”字笔画虽简,一横,一撇,一捺,要想写得有骨、有肉、有神韵,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不信,你把这个字拿给母亲看看——

众蒙童 老夫人来了?听听老夫人的?

王献之 (把字递给母亲)娘,您来看一看,我这个字写得像不像我爹写的——

王 氏 (端详)像——像——

王献之 (拍手)你看,娘都说写得像。娘,您倒是说说哪里像。

众蒙童 能说不像吗?听听老夫人怎么说。

王 氏 (唱)我儿十载苦课窗,

三更灯火五更忙。

磨尽砚池千瓢水,

唯有这一“点”——

众蒙童 怎么样——

王 氏 (接唱)像羲之——你的慈父高堂。

孩子,你还得下苦功学字练字噢……(下)

众蒙童 (齐竖大姆指)老夫人——高人!

王献之(看,大吃一惊)咦,这一“点”是哪里来的?(冲着各位蒙童)是你?是你?是你们谁加上去的?

众蒙童 (摇头)献之,这一“点”——就是你爹刚才添上去的呀——你这个“大”字白写了——

【王羲之在一旁哈哈大笑,众蒙童洗耳恭听。

王献之 (羞愧地,唱)霎时间满脸绯红心冰凉,

王献之有口难辩意彷徨。

本以为习字十载得真谛,

哪来的这一“点”倒海翻江。

同窗前颜面扫地尊严丧,

老爹爹快对孩儿细说端详。

王羲之 献之,儿啊——

(唱)休懊恼莫悲伤且听我讲,

习字人最忌讳显露锋芒。

自古来漫漫书海如战场,

骄兵败静心志方能久长。

劝我儿百尺竿头再苦练,

要写尽院中碧水十八缸。

(白)儿啊,写字就像做人一样,一定要韬光养晦,虚怀若谷,沉 下心,静下气,千万不能骄傲自负。你看,这院子里满满的十八口水缸,你什么时候把这缸里的水写完了,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

众蒙童 好家伙,写完这十八缸水,王献之,你还差得远呢……

王献之 (思考,唱)老爹爹忠言话铭记心上,

从此后再不会傲气张扬。

王献之立大志重头再起,

承父训修正道习字依缸。

【众蒙童及王献之一起向王羲之深深鞠躬。

众人唱 书圣美名四海扬,

教子有方勤课窗。

习字为人修正道,

点石成金悟沧桑。

【场上众人造型定格,收光。

剧中人物介绍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东晋书法家、画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