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我之所以能够写成这本书,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我从小跟着家大人看京剧,小小年纪我就被京剧的美丽服饰、激烈的打斗、刀光剑影的拼命厮杀,还有幽默风趣的小丑表演所倾倒!但说实在的,我那时只是爱看武戏,及故事性强的京剧连台本戏,如《济公传》《八仙得道》等。我对老生和花脸戏,还能坐得住看,但那些有名的旦角和老旦戏,我特别不爱看,因为实在听不出来唱的是什么。几年以后,我看戏看得更多了,这些行当的戏我不但都能看,而且像梅兰芳、程砚秋等四大名旦的戏,反而喜欢得不得了!再有,过去看花脸戏,最爱听金少山的戏,因为他嗓门大,唱起来嗡嗡的,觉得过瘾,现在也爱听裘盛戎的戏了,觉得有滋有味。慢慢地,我懂得了,这看戏做观众也有大学问,你要不学习,那就只会傻看,瞧个热闹。
怎么学习提高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两个一新一旧的戏剧杂志:一个是田汉、张庚主编的《人民戏剧》,后来改版为《戏剧报》;另一个是在过去非常流行的《三六九画报》。本来是随便看看,但这一看不得了,我的戏剧知识大涨,逐渐明白了看戏的奥秘和门道。看热闹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构成京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唱做念打“四功”倒容易明白,要认识京剧的手、眼、身、法、步这五法就不太简单了。更不要说什么行当、流派及京剧界那些代表人物好在哪里、高在何处。这一时期,我很想做一个明白观众,有鉴别能力的观众。所以,对那些所谓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三大武生到底都是何人?他们的艺术特色又是什么?便颇想研究研究了。恰恰在这时,我与学长姜纬堂先生(后来成为研究清史、北京史的专家,与我另一学长阎崇年先生同窗)一同逛东安市场旧书店,看到书架上放着一套周贻白先生著的刚刚出版的《中国戏剧史》,共四本,售价四元。这在当时可是高价!那时李万春在中和戏院主演的日场戏,最低票价才二角,我看戏就经常买这种票。所以,当时我颇犹豫,姜兄见我手捧书而无下文,已经看出我的心思,便对我说:“这书你一定要买,可以当你的戏曲词典用,对你将来的工作有莫大用处。钱不够我们凑,我这儿还有钱。”听到姜兄的这番话,我勇气大增,说:“好,我这儿恰恰有四元钱,这书我买定了。”于是,我就有了这么一套周贻白老师的代表作。当时,这部佳作对我这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点深奥了,但是我仍然虔诚地一遍又一遍地苦读。虽不能全都读懂,但书中的主旨也记住个六七成。这套书不但解答了让我困惑的知识性问题,还让我知道了京剧和其他一些戏曲的来龙去脉,以及互为源流、互相融合的所在。正如姜兄所说,真是一本绝佳的戏曲词典。不谦虚地说,从此我这一般观众已然升级为一个资深票友。所以,我也就凭着这点本事,和好几位戏曲名家交了朋友。与谭门的三位师兄弟:高宝贤、谭元寿、马长礼成了莫逆之交,他们也并没有因为我年龄小,是个小兄弟而看不起我。1957年,我十七岁,我为马长礼兄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宣传他。后来,又陆续为元寿、宝贤及名琴师汪本贞等艺术家都写了宣传文章,发表在报纸上。
两年以后,我在中央戏剧学院宿舍初次拜谒周贻白老师。我交上了发表文章的剪报,同时我告诉周老师,我经常阅读他的那套书!老师听后露出一副将信将疑的神色,接着一连提了好几个书中的问题,不想我虽不是对答如流,但也相差不远!周老师面露喜悦之色,连说:“不错,不错……以后你可以常到我这里来,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问!”周老师不但大开方便之门,而且还带我到胡同外的白魁饭庄吃了一顿肉丝面!(我有文章记录恩师对我的栽培,载于拙著《京派》一书中。)从此,我就隔三差五地往恩师那里跑,真应了那句话:“聊天长学问。”我不但了解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些问题,也向他请教编剧的手法,因为周老师也是著名剧作家。老人家为了培养后继人才,对我有问必答,而且说的都是最关键的语言。同时,他又让我读了几本有关编剧方法的书。我的知识又涨了一大块,这为我日后做京剧院的编导奠定了基础。
如今,我年过八旬,一辈子先做剧院的编剧,写戏曲剧本及评论文章,后又做剧本杂志的编辑、副主编。退休以后,凭着多年从事京剧(戏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我依然编剧本,写文章,出版有关京剧(戏曲)的集子。(退休前后,共编戏曲剧本五十多个,出版有关戏曲的集子二十多本。)这些都应该万分感谢给我开蒙的上述书籍、杂志和几位年高有德的恩师的教诲及多年的实践。同时,我也明白,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创作剧本,都要谨遵三性:思想性为首要,一定要具有时代精神、时代意义。另外,艺术性、娱乐性也非常重要,不可偏废,这样才能有人演你编的戏,出版你写的书,发表你的文章!也才能留得住、传得下,给后人留下一点点学习的印痕!
说了半天,就是想告诉青少年朋友们,中国的国粹——京剧,也包括其他戏曲剧种,确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博大精深,要了解它们的精华所在、技巧所在,除了要多看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熟知京剧(戏曲)知识,方能得其要领、知其优劣。否则,也只能如我青少年时,仅仅是看看热闹,却难窥门径,失掉了体悟京剧魅力的大好机会。
为了普及和传播京剧(戏曲)知识,这些年,我出了五六本有关这方面的书。如今我送给青少年朋友的这本书,在京剧(戏曲)知识方面,重新做了编排,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以方便青少年朋友阅读。同时,本书收录了二十四个京剧小戏,其中,有十四个历史剧和十个现代戏,这些都可以称为儿童戏。在这些小戏中,青少年或是主角,或即使不是第一主角,也担任很重要的角色。因为这是专为青少年朋友写的戏。我在八十岁以前,几乎没有写过儿童戏,因为这些戏既要有教育意义,还要有童趣,是比较有难度的创作,因此,我较少尝试。几年前,北京市教委领导提出“戏曲进校园”这一大课题,计划选出一些演给大人看的经典戏给孩子们看,这当然也可以。但最好的,还是要有一批专门演给青少年看的小戏。我的老友,北京市教委刘宇辉主任还和我专门通了一次电话,希望我们为孩子们多写些好戏,这为我写小戏增加了强大动力,于是,我积极投入小戏的创作中。
在写作过程中,无论历史剧,还是现代剧,我一律本着古为今用、守正创新,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的精神进行选材;在艺术呈现上,采用多机趣、多歌舞、少唱段的审美范式。在数年的写作中,我积累了约二十个小戏。历史剧中,我选写了幼年的孔子、孟子的励志经历,闵子骞力挽后母、花木兰替父从军,以及古代四大贤母教子的故事。另外,文学家老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谭富英等儿时的一些故事,均写入戏中。
文稿杀青后,我请华文出版社社长包岩女士审阅。包社长给予极大肯定后,又提出能否再写一些当代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故事,这真是个极妙的建议!于是,我和学生张婧又写出了屠呦呦、钟南山、张桂梅和王亚平等育人不息的小戏!我们希望这些小戏日后进入校园演出,成为中小学生了解与鉴赏京剧的辅助读物,为培养一批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信仰、有担当,同时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青少年英才助力。在此书的出版过程中,华文出版社的吴文娟编辑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在此,特向她致谢。
最后,我要郑重感谢为本书写序言的老友,一位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另一位是现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两位好友在百忙之中,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为本书作序,他们常年与青少年朋友打交道,对培育优秀传承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才能为本书写出条分缕析、提纲絜领的精彩序言。同时,本书序言还展现了他们极富文采的文字水平,我谨在这里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张永和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