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声腔、板式

二 京剧的声腔、板式

京剧的声腔,有二黄、西皮、反二黄、反西皮、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及一些民间杂曲、小调等。前文已有论述。这里着重介绍京剧的重要板式。

先说二黄原板。二黄腔比较平缓、沉重,似有娓娓道来之势,所以二黄的腔调适合表现感慨、忧思、追忆、咏叹等情绪。二黄的板式很丰富,主要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唢呐二黄等。二黄原板是二黄各种板式的基础,本身有快慢之分。一板一眼,近似2/4的节奏,常用于表达舒缓的情感,以及叙事、状物、描绘景物等情绪。

▲清代《洪洋洞》戏画

二黄慢板是二黄原板放慢一倍的板式,一板三眼,近似4/4的节奏。板上开口,最后一字落在板上。比慢板的速度稍快,称为快三眼。二黄慢板音乐性很强,曲调丰富跌宕,变化多样灵活。常用于表现思虑、回忆、忧愤、抒情、感喟等情绪。快三眼虽也常用于表现激愤忧思的情感,但有偏于叙述过程,旋律快而不乱,摇曳多姿。

圈里人常常举三个“一轮明月”的二黄慢板,作为慢板中悦耳动听的典型唱段。分别是:《文昭关》中伍子胥唱的“一轮明月照窗前”,《捉放曹·宿店》中陈宫唱的“一轮明月照窗下”,《清官册》中寇准唱的“一轮明月照窗棂”,都是老生的著名二黄慢板唱段。

《洪羊洞》中杨延昭的“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和《宝莲灯》中刘彦昌的“昔日里有一个孤竹君”的唱段,都是为数不多的二黄快三眼中的名段。

还有开唱前不用大过门,只是鼓点打个“多罗儿”后,胡琴再拉个引奏,即起唱叫碰板二黄,如《野猪林·长亭》中林冲唱的“两行金印把我的清白玷污了”就是碰板三眼转原板唱段;二黄顶板是不要过门,鼓点打“多罗儿”后立即起唱,如《追韩信》中萧何先念白,念毕紧接着就唱“是三生有幸”唱段,即为二黄顶板三眼。

二黄导板是在一个大唱段前面,有个表现激动难抑、感慨万千的上句,散板形式,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有先导之意,故名导板。例如,《借东风》中诸葛亮唱的“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唱腔、《碰碑》中杨继业唱的“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等都是较著名的老生二黄导板。其他旦、净、老旦诸行,均有许多有名的导板流传,不胜枚举。

导板是个上句,接导板的下句叫碰板回龙,然后再接其他板式。当然,也有个别例外,不接回龙直接唱别的板式的。回龙是个屈折起伏的长腔,句式是多用垛字句,碰板起唱,如《八大锤》中王佐唱的“为国家,秉忠心,食君禄,报王恩,昼夜奔忙”的唱腔;《战北原》中诸葛亮唱的“受尽那,千辛万苦,得又失,失又得,成败兴衰,千折万磨,不把心灰”的唱腔;还有《杨门女将》中佘太君唱的“百岁人,哪顾得,征鞍万里,冷夜西风,白发凝霜,杨家将誓保边关”唱腔,都是传唱经年的二黄回龙唱腔。

二黄散板、二黄摇板都是节奏自由、缓慢,有表达悲凄、激愤情绪和叙事的作用。这两种板式看似差不多,它们的区别在伴奏上。二黄散板是慢拉慢唱;二黄摇板是紧拉慢唱。《文昭关》中东皋公唱的“将军为何白了髯”、《逍遥津》中汉献帝唱的“又听得宫门外喧哗如雷”都是二黄散板;《文昭关》中伍子胥唱的“但愿过得昭关险,吴国借兵报仇冤”是紧拉慢唱的二黄摇板。这里再介绍一下,过去的现代戏,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剧中的主人公都有一段核心唱段,即以二黄导板、碰板回龙、二黄慢板、二黄原板,再接散板或垛板的唱腔组合,即所谓的“导、碰、原”,因唱词太多就不详谈了。

人们熟知的反二黄板式,也是属于二黄腔调的范畴。它的调门比正二黄的调门降低四度,故而扩大了音域,音乐性更强。反二黄强调缠绵悱恻、凄楚苍劲,在悲剧中经常运用这种声腔以增强感人的力度。反二黄具有多种板式,有正二黄所有的板式。老生戏《碰碑》里涵盖了反二黄慢板、原板和散板等感人肺腑的唱段;而在《柳荫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病逝》和《哭坟》两场中,演唱了大段脍炙人口的反二黄唱段,包括反二黄导板、反二黄三眼、原板、散板诸板式,唱腔哀婉凄愤,非常有震撼力。

不以胡琴而以唢呐伴奏的二黄腔,叫唢呐二黄。它也具有多种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等。腔调雄浑朴厚、高亢入云。故此,只有几个剧目中才有用唢呐伴奏的唱段,如《罗成叫关》中罗成唱的唢呐二黄的导板、原板和散板。另外,《青石山》中的关羽、《龙虎斗》中的赵匡胤,也是唱唢呐二黄,只是这两出戏已较少见于舞台。

四平调是现在舞台上经常出现的曲调。四平调的过门与二黄原板的一模一样,但其内部结构又和西皮腔调有某些相似,旋律和节奏灵活多变,悦耳动听。它在板式上有原板和原板放慢的慢板及反四平等数种板式。但四平调调性自由跳跃,能演唱长短句的唱词,能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所以老生、旦行、老旦等都能运用四平调于舞台上。大家耳熟能详的《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的华丽舒缓的四平调,《红娘》中红娘演唱的清新流畅、俏皮轻快的正、反四平调,《清风亭》中张元秀夫妇演唱的凄凄切切、哀愁愤懑的四平调,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说说西皮腔调。西皮的曲调高扬刚劲,明快爽脆,节奏铿锵,有穿透力。常用于表现人物激昂慷慨、喜悦奔放的心情,同时,还用于叙事、吟咏、描绘景色。西皮的板式,包括原板、慢板、导板、回龙、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反西皮、娃娃调等。

西皮原板是各种西皮板式的基础。是一板一眼,近似2/4节拍。它用于叙事、状景、交谈、抒发感情,用处极多。例如,经常露演的《武家坡》,老生薛平贵演唱的“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打渔杀家》中旦行萧桂英唱的“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盗御马》中净角窦尔敦唱的“我与同众贤弟叙一叙衷肠”;《罢宴》中老旦岳母唱的“提羊毫抚背细看端详”;《辕门射戟》中小生行吕布演唱的“只为讲和免争强”,以及现代戏《沙家浜》中郭建光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等,都是常见的西皮原板唱段。西皮腔中也有西皮快三眼,板速、节奏介乎慢板与原板之间,只是这种板式的唱段较为少见。

西皮慢板也称西皮慢三眼,因为它是一板三眼,近似4/4节拍。它是由原板放慢一倍而形成的。曲调繁复多变,音域广阔曲折,因而成为戏中主要的曲调。例如,《四郎探母》中老生杨延辉演唱的“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旦角在《西施》中演唱的“西施女生长在苎萝村里”;净角在《赤桑镇》中包拯演唱的“恨包勉初为官贪赃罔上”等,都是西皮慢板中的优秀唱段。

西皮导板是戏中经常运用的板式,它都是在一个大唱段之前作为引导出现的。渲染剧中人激愤、暴怒或慌张不安的心绪。例如,老生行诸葛亮在《斩马谡》时演唱的“怒上心头难消恨”,《大登殿》中薛平贵唱的“二梓童搀岳母待王拜见”;旦行谭记儿在《望江亭》中演唱的“将渔船隐藏在望江亭外”;净角单雄信在《锁五龙》中演唱的“号令一声绑帐外”;老旦行佘太君在《探母》中唱的“一见娇儿泪满腮”;小生行吕布在《小宴》中唱的“那一日在虎牢大摆战场”等,都是逢唱必赢得满堂彩声的西皮导板。

西皮回龙比二黄回龙要简单多了,它只是附在一些板式后面的拖腔,一般只有几个字,用来补充未尽的情绪。例如老生戏,刘备在《连营寨》中唱西皮导板后接哭板“二弟呀!三弟呀!啊啊啊”,再接唱“孤的好兄弟呀”,即是西皮回龙腔。

二六是西皮腔调中的重要板式。有快慢之分。一般二六,一板一眼,近似2/4节拍;快二六,是一板无眼,近似1/2节拍。二六字多腔少,过门较短小。变化灵活巧妙,运用频率很高,所有行当都可以采用。例如,《空城计》中老生诸葛亮演唱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霸王别姬》中旦角虞姬演唱的“劝君王饮酒听虞歌”;《断密涧》中净角李密演唱的“李密闻一言无定准”;新编剧目《佘太君抗婚》中老旦佘太君演唱的“大郎儿沙滩赴会替宋主”;《对花枪》中老旦姜桂芝演唱的“盼夫郎盼过了多少春去秋来柳叶黄”;《辕门射戟》中小生吕布唱的“看过了花笺纸二张”及现代戏《红灯记》中李玉和的“临行喝妈一碗酒”等,都是西皮二六板中久唱不衰的精彩唱段。

西皮流水是由二六板紧缩而成的,一板无眼,近似1/4节拍。流水板式节奏紧凑过门短暂,有快流水、慢流水之分。字多腔少,曲调跳跃玲珑,常用于叙述、抒情,宣泄直言无隐、一气呵成的情绪。流水板式可备所有行当运用,在新老剧目中被广泛应用。脍炙人口的《沙家浜》中阿庆嫂三人斗智的精彩唱腔就全部采用了西皮流水这种形式。

快板比流水板式的节奏、速度更快,有板无眼,层层递进,最适合表现角色激昂慷慨、直抒胸臆、奋力抗辩,甚至气急败坏的心情,为各种行当所运用、不乏久久流传的唱段。

西皮散板和西皮摇板都是节奏可以自由发挥,演唱者可以根据人物的情绪自由地决定字和腔的长短强弱。二者区别在伴奏上,摇板是过门紧拉的紧打慢唱,散板是慢打慢唱。摇板和散板在戏中运用得很频繁,表现的内容很宽泛,散板比摇板展示的情感更深厚沉重些。例子俯拾皆是,不一一列举。

反西皮这种板式不如反二黄那么丰富,只包括反西皮二六、散板和摇板。反西皮腔调非常悲凉凄苦,多用于感情极度悲伤以至痛不欲生时才选用。例如,老生伍子胥在《鱼肠剑》中演唱的反西皮散板“子胥阀阅门楣第”;《连营寨》中老生刘备演唱的反西皮二六“点点珠泪往下抛”;《柳荫记》中旦角祝英台演唱的反西皮二六“上写拜上多拜上”、小生梁山伯演唱的反西皮散板“只顾马家连理并”;《李逵探母》中老旦李母演唱的反西皮二六“泪虽干今日里又涟涟”等,都是为数不多却颇有震撼力的反西皮唱段。

娃娃调也属于西皮曲调中的板式,是由西皮原板发展而来的,属一板三眼形式。娃娃调曲调高亢激越、节奏性强。虽然小生、老生都有娃娃调,但以小生娃娃调最常见。最著名的有小生扮演的杨宗保在《四郎探母·巡营》一折中的娃娃调“杨宗保在马上忙传将令”;《荀灌娘》中荀灌娘改扮男装后唱小生娃娃调的导板、原板和散板的成套唱腔,都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南梆子这种曲调和西皮原板、二六的旋律差不多,但它的腔调更加曼妙婉转,非常善于传达缠绵委婉、起伏跌宕的感情。例如,《西施》中旦角西施唱的南梆子“想当年苎萝村春风吹遍”;《春闺梦》中旦角张氏演唱的“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红娘》中红娘唱的“一封书倒作了婚姻媒证”;《周仁献嫂》中的小生周仁演唱的“未开言不由人心惊肉跳”等,这些都是有口皆碑的南梆子唱段。然而,南梆子只是旦行和小生行的专利,其他行当是不能演唱这一板式的。

高拨子这种板式是非常有特色的,它本是徽剧的重要腔调,被京剧吸收后,由大胡琴伴奏,曲调高亢悲怆、苍劲激愤,适于揭示角色激烈刚劲、痛不欲生的内心世界。于今,有许多精彩感人的高拨子唱段流传下来。例如,《野猪林》中林冲在刺配途中演唱的诸多高拨子板式,包括高拨子导板、回龙、原板,及摇板等动人心魄的唱段。另外,在老生戏《徐策跑城》、旦角戏《谢瑶环》中也都创作了观众赞不绝口的高拨子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