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汉合流,京剧即将诞生
那么,唱楚调的汉剧艺人是何时进京的呢?所谓“楚调”,即湖北汉调。吴太初《燕兰小谱》早在徽班进京前五年,便记述了流行于北京舞台上的楚调,昆曲演员也兼唱楚调,可见当时北京已经尚楚调了。
据记载,乾隆、嘉庆年间有四喜官、米喜子;道光年间有余三胜、王洪贵、李六等汉调名艺人相继进京。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汉口入京搭春台班并成为该班首席老生的余三胜。余三胜对西皮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擅演的《四郎探母》《捉放曹》《定军山》《碰碑》等皆是以西皮及反二黄唱腔为主的剧目。
虽然自清嘉庆、道光年间大批汉调名艺人陆续入京献艺,但他们并没有组班挑梁演出,而是纷纷投入已在京师打开局面的徽班。在此基础上,汉调和徽调进一步深化融合,不仅提升了二黄的唱腔,而且丰富了剧目。从此,四大徽班所演剧目由诸腔杂陈过渡到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构架,开创了徽汉合流的新局面,京剧就要随之诞生了。

▲余三胜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