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派与唐派

麒派与唐派

(一)麒麟童

麒麟童(1895—1975),原名周士楚,字信芳。浙江慈溪人,周信芳六岁随父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七岁登台演《铁莲花》中的定生,艺名“七龄童”。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光绪三十四年(1908),到北京入喜连成社,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1912年返沪,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

▲周信芳 《十五贯》剧照

周信芳 《四进士》剧照

周信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中早熟的天才,成名较早,舞台生命较长。他所创立的麒派突破了戏曲偏重于唱工的传统,把京剧的念白和做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周新芳擅长做工,一向被称为做派老生。他功底深厚,文武兼备,身段洒脱洗练,节奏鲜明,内外和谐,真实生动,并善用髯口、服饰以及道具等为塑造人物服务。塑造了宋士杰、徐策、萧何、宋江、邹应龙、张广才、张元秀等众多生气勃勃、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代表剧目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乌龙院》《鸿门宴》《清风亭》《打渔杀家》《二堂舍子》《义责王魁》等。

(二)唐韵笙

唐韵笙(1903—1971),字懿,号育风,原名石斌魁,满族,祖籍沈阳。幼年家贫,被琴师唐景云收为义子,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取名唐韵笙,习文武老生,兼演红生。他戏路宽广,文武兼备,净、老旦兼能,如饰演《拾玉镯》中的刘媒婆、《红逼宫》中以架子花脸应工的司马师、《铡美案》中以铜锤花脸应工的包拯,皆有独到之处。代表剧目有:《刀劈三关》《古城会》《艳阳楼》《铁笼山》《走麦城》《追韩信》《未央宫》《甘宁百骑劫魏营》《驱车战将》等。其弟子有李师斌、曹艺斌、汪庆元、田子文、焦麟坤等。

(三)李派——李少春

李少春(1919—1975),工文武老生,原籍河北省霸县,父亲为名演员李桂春。自幼受父教诲,打下坚实的文武工基础,后随父来到北京。文拜余叔岩、武拜丁永利,习杨派(小楼)武生戏。经过十年的拼搏,李少春已经朝着在一出戏里发挥能文善武的独特艺术个性道路上迈步了。新中国成立后,有两出戏成为他日后建立李派艺术的奠基杰作——《野猪林》和《将相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李少春创作的杰作有《窃符救赵》《坝陵桥》《响马传》《满江红》等,现代戏有《林海雪原》《白毛女》《红灯记》等。这几部戏,充分展示了已经形成的李派艺术的灿烂光辉。李少春弟子有谭元寿、王鸣仲、李小春、孙震林、马少良、叶伯英(蓬)、祝元堃、陈正岩、董文华及子李浩天、李宝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