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花脸流派
以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为代表的京剧三大名净是在学习何桂山、黄润甫、金秀山等前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成以重唱工的金派铜锤花脸、以“架子花脸铜锤唱”为特点的郝派架子花脸和以表现人物精气神为特征的侯派架子花脸。新中国成立后又诞生了裘盛戎的裘派、袁世海的袁派。
▲金少山 《草桥关》剧照
郝寿臣 《除三害》剧照
(一)金少山
金少山(1890—1948),名仲义,满族,北京人。幼随其父金秀山学艺,并求教于何桂山,武功得到韩乐卿传授。在随父演出于北京各戏园期间,常与黄润甫同台,做工表演受其熏染。后正式拜小生德珺如为师。后自组松竹社,开花脸挑班之先例,演出《连环套》等戏,引起轰动。金少山的唱法得其父亲亲传,又继承了何桂山的雄浑壮阔,充分利用自己的嗓音特长,突破了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两者严格分工的界限,对吐字、行腔、气口等技巧的运用也较一般铜锤花脸细致,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雄踞净行首席,因其技艺出类拔萃,被誉为“十全大净”。
(二)郝寿臣
郝寿臣(1886—1961),原籍河北香河,幼年随父迁京。七岁从吕福善学铜锤花脸,艺名小奎禄。倒仓后,辗转演出于东北各地,远至朝鲜。曾从唐永常、朱子久、阎宝恒等学艺,继承了黄润甫、金秀山的表演风格,结合自身条件,在架子花脸唱工中,运用铜锤的唱法,并在口鼻共鸣的发音基础上,使唱念自成一格,对架子花脸艺术有很大的革新创造,形成了沉郁豪迈的郝派艺术特色。
(三)侯喜瑞
侯喜瑞(1892—1983),字霭如,回族。原籍河北省衡水县,生于北京。十一岁时,由勾顺亮介绍入喜连成科班,从李寿山学梆子老生,从萧长华、韩乐卿等学京剧,同时拜名净黄润甫为师,得其真传。后融合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表演矫健、细腻,注重形式美,并坚守懂剧情、懂戏理、懂戏词,发于内、形于外的原则。在师承黄润甫的基础上,得其苍迈沉郁的风格,又根据个人条件进行了一系列艺术创造,建立了侯派花脸艺术,是“净行三杰”中唯一专擅架子花脸的流派。
▲侯喜瑞 《战宛城》剧照
(四)裘盛戎
裘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诞生,创始人为名净裘盛戎。
裘盛戎(1915—1971),父亲裘桂仙,亦京剧名净。裘盛戎幼入富连成科班,举凡净角之铜锤、架子花、武花全学,打下坚实的基础。20世纪30 年代末到上海与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同台演出,这对他启发很大,学习到很多刻画人物的技巧,并经过数年努力,学会了演唱中运用“脑后音”,这是结合鼻腔、胸腔、头腔和颚腔的共鸣而得到的。结果是嗓子亮了、调门高了且更富韵味,这就是他后来成名成家的基础。
▲裘盛戎 《铡美案》剧照
20世纪5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他进入了创作自己有代表性的独特剧目阶段。主要有三出:《将相和》《铫期》《秦香莲》,从而使裘派的创建水到渠成。《将相和》里裘盛戎扮演廉颇,在唱腔、念白、身段、表演等方面,都突破了花脸行当许多程式,成为经典。《铫期》本来是一出普通的唱工戏,裘盛戎数年间对该剧进行了三次“大手术”,终于使该剧成为一出唱、念、做、打并重,充分发挥他所谓“做工花脸”的特点,使《铫期》成为裘派的代表剧目。《秦香莲》里塑造的包拯与众不同,在演唱上除高亢激越之外,更多的是唱情感,故而愈加感人。
裘盛戎在现代戏《杜鹃山》《海港》等剧中,也曾留下优美唱段,为裘派的音乐语汇宝库留下珍贵的内容。
裘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众多,成为活跃在京剧舞台上最重要的净行流派,故有“十净九裘”之说。
(五)袁世海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新的架子花脸流派——袁派诞生了,创始人袁世海。
袁世海(1916—2002),生于北京一个贫穷家庭,自幼入富连成科班,学架子花脸。在科里,他喜爱并模仿当时架子花脸翘楚郝寿臣的唱念做舞,惟妙惟肖,故而成为“科里红”。出科后,于1940年年底终于拜在郝寿臣门下,对郝派精髓——创造人物的手段有了更深入的领悟,为今后袁世海创作那么多的鲜明人物铺平了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袁世海和李少春排演了《野猪林》,袁塑造了一个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莽和尚,突破了郝派的规范。继而,他在《将相和》中扮演的廉颇,唱、念都从廉颇的感情出发,朝创新流派又迈进了一大步。接着,他又连演两个水浒戏:《黑旋风李逵》和《李逵探母》。前一出唱、念、做、打门门精彩;后一出李逵和其母相逢的一段念白,京白韵白夹杂运用,既有生活又有艺术,这是任何流派前所未有的。接下来一出《九江口》,在“孝服拦马”一场,袁扮演的张定边大胆运用了一段传统花脸前所未有的“二黄碰板三眼”,唱腔有麒派唱法的影子,感人肺腑,充分发挥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特点,从而使这出戏成为袁派经典。而他在现代戏《红灯记》中扮演的鸠山,创造性地活用花脸的传统技巧,为创作京剧现代戏中日本反面人物提供了宝贵经验。其弟子有吴钰章、李嘉林、袁国林、马永安、罗长德、何永泉等。
▲袁世海 《野猪林》剧照
▲袁世海 《除三害》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