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艺人进京,为徽班注入新的活力

汉调艺人进京,为徽班注入新的活力

那么,徽班又和京剧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应该说,没有徽班进京就没有京剧。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徽班称雄京师,为皮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徽班并不等于京剧。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变化过程。一般认为,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经历了四五十年的时间。

徽班初进北京,兼容昆、京、秦腔,形成诸腔杂陈的综合戏班,用了七八年时间渐渐立足于京师舞台。到了道光初年,大批汉调艺人进京并加盟徽班,使得徽班宏图大展,对徽班的发展和京剧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催化作用。

汉调是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因为湖北在古代被称为“楚地”,所以汉调也称“楚调”。汉调的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不少学者认为,西皮来自甘肃、陕西一带,系流传到湖北襄阳一带的秦腔梆子经过改造而成的,起初称为“襄阳调”,后来才叫“西皮”。因为湖北人称“唱”为“皮”,一段唱叫一段“皮”,所以将来自西北的唱腔称为“西皮”。至于二黄,则是在清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来自安徽的二黄腔加工改造而成的。汉调二黄虽与徽调二黄名称一样,但因流播地区不同,所以声腔、板式也不尽相同。徽调二黄以平板二黄、四平调为主,而汉调二黄的腔调板式比徽调二黄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即皮黄戏的形成是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合奏为标志的。换言之,京剧之所以能从徽班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徽调与汉调在北京舞台上的进一步合流。但是,徽调与汉调合流并不是从北京开始的。那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有人认为首先自扬州始,有人认为合流首先自湖北汉口始。不论始于何处,可以肯定的是,更广泛、更深入的徽汉合流是汉调艺人进京后在京师舞台上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