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京剧中的脸谱

五 京剧中的脸谱

京剧脸谱艺术,大致分三类:

场上脸谱 演员舞台演出时的化妆艺术,是勾画在脸上的。

案头脸谱 作为绘画作品画在纸上的。

工艺脸谱 画、塑、雕、绣在工艺品、建筑物、装饰物上的,这里要介绍的是“场上脸谱”。

京剧脸谱是京剧演员面部化妆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它形成之前的徽、汉、昆、弋、秦(梆子)等兄弟剧种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加以变革、发展而成的。这种脸谱,最初在古代乐舞中,是以戴面具的“代面”形式出现的,到了唐、五代时,出现了把较为浓重、简单的色彩直接勾画在脸上的“涂面”,至戏曲形成之后,就成为“花面”,即俗称的“花脸”。在京剧形成之前,戏剧脸谱已经具有较为完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格式基本定型。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脸谱大系中的重要分支,既有脸谱的通性,又有其本身的特点。它与生角抹彩、旦角拍粉是性质相同的面部化妆手段。从戏剧角度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角度讲,它是图案式的。它的谱式图案,按所扮演人物的面容、性格、品质、年龄取意,分为揉、勾、抹、破四大类型,具有“寓褒贬、辨忠奸”的艺术功能。京剧脸谱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日趋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京剧脸谱常用颜色有:红色、黑色、白色、蓝色、绿色、黄色、紫色、粉色、灰色、金色、银色等,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人物不同的基本性格特征。比如:红脸,多是忠肝义胆、重情重义的人物,如关羽、关胜、姜维、赵匡胤等;黑脸,多是刚毅正直、鲁莽勇敢的人物,如包拯、张飞、牛皋、李逵等;白脸,多是阴险、奸诈、工于心计的人物,如曹操、赵高、严嵩等;蓝脸和绿脸,多是勇猛、刚强、暴躁、豪爽的侠客义士或绿林英雄,如单雄信(蓝脸)、窦尔敦(蓝脸)、程咬金(绿脸)、倪荣(绿脸);黄脸,多是凶狠残暴的人物,如英布、典韦、姬僚等;紫脸,多是老成稳重、刚毅果断的人物,如徐延昭、专诸、常遇春;粉红脸,又叫老红脸,多是德高望重、忠勇仁义的老将,如黄三泰、廉颇、花振芳等;灰脸,又叫瓦灰脸,多用于暮年枭雄,如毛贲等;金脸和银脸,多用于神、佛、鬼、怪,表示光怪陆离的魔幻人物,如二郎神(金脸)、利市天官(金脸)、西海龙王(银脸)、鹤童(银脸)等。

▲白脸

▲ 清代《京剧人物图》 白脸曹操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舞台上常用的脸谱达四五十种,这些富于变幻的脸谱,是从十余种基础脸谱相互借鉴、相互派生出来的。以下择要介绍:

▲黑脸包拯

▲清代《京剧人物图》 黑脸包文正

整脸 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如红色、黑色、紫色、白色等颜色,然后再勾出眉、眼、鼻窝和肌肉纹理,来展示人物的神态,如关羽(红整脸)、包拯(黑整脸)、曹操(白整脸)。

三块瓦脸 在整脸的基础上演变而成。以一种颜色为底色,用黑色勾出眉、眼、鼻三部分,整个脸部分为脑门和左右脸颊三个部分,形似三块瓦片。有正三块瓦脸、尖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老三块瓦脸。这种谱式多用于习武之人。

六分脸 又名“老脸”。由整脸演变而来,脑门的颜色占全脸的十分之四,眼窝以下颜色占十分之六,主要特征是脑门上两道被夸大的白眉,以表现忠勇持重的老将和老臣,有红色、黑色、紫色、粉红脸之分,如《群英会》中的黄盖(红六分脸)、《北诈风》中的尉迟恭(黑六分脸)等。

▲蓝脸

▲ 清代《京剧人物图》 蓝脸程咬金

十字门脸 由三块瓦演变而来。从脑顶至上唇处勾一道坚纹,主色条与眼窝形成一个“十”字,故名为“十字门脸”。十字门脸分为“老十字门”“花十字门”。老十字门多是老年的英雄武将,如《草桥关》中的铫期、《牧虎关》中的高旺;花十字门在眼窝和鼻窝构图上略有不同,如张飞、牛皋等。

碎脸 在花三块瓦和十字门脸的勾法上加以变化而成。这种谱式和色彩比较复杂,仍以一种色彩为主,突出额与两颊部位。在眉、眼、鼻、口、脑门等处加以变化,花纹线条碎而复杂,多用于表现性格粗犷的武将和绿林好汉,如程咬金(绿花脸)、典韦(黄花脸)、李逵(黑花脸)等。

歪脸 这是一种将五官勾画成不对称的谱式。嘴歪眼斜、面目狰狞,突出人物品行不端、凶狠残暴或脾气暴躁,如《法门寺》中的刘彪、《斩皇袍》中的郑子明等。

元宝脸 又名半截脸,眉眼以下勾脸,留出脑门,上下两部分颜色不同,脑门形状与元宝相似。元宝脸有普通元宝脸、倒元宝脸、花元宝脸之分,如《五人义》中的颜佩韦(普通元宝脸)、《嫁妹》中的钟馗(花元宝脸)等。

僧道脸 和尚脸与道士脸都在三块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区别在于脑门上所勾画的图案,勾有红色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就是和尚脸,如《野猪林》中的鲁智深;而勾有太极图或八卦符号的就是道士脸,如《蜈蚣岭》中的王飞天。

太监脸 由整脸与三块瓦演变而来,只有红、白二色,脑门上也勾圆光,以示其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脑门和脸颊处勾有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勾这种脸的太监都是些欺上瞒下、专权奸佞的宦官,如《法门寺》中的刘瑾。

▲太监脸

神仙脸 在整脸与三块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勾画佛像。主要用金、银两色,如《闹天宫》中的二郎神。

象形脸 用于神话戏中人物。构图、色彩无固定谱式,主要勾画要表现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征,如《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猿猴脸)、《芭蕉扇》中的牛魔王(牛脸)、《百草山》中的孔雀明王(鸟脸)。

丑角脸 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有文丑、武丑、老丑谱式。其特点是在鼻梁当中抹一个白色“豆腐块”,豆腐块有方、圆、三角、菱形等形状,通过对眉、眼、脸颊、皱纹的描绘来区分不同的人物性格,如《群英会》中的蒋干(文丑)、《连环套》中的朱光祖(武丑)、《女起解》中的崇公道(老丑)。

▲清代《京剧人物图》 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