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四大须生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京剧老生演员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各自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须生”。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高庆奎因嗓疾而渐退舞台,谭富英崛起替换了高庆奎。余叔岩和言菊朋均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声誉日盛,在专业和票友中影响颇大,“四大须生”的提法随即有所变化,“马、谭、杨、奚”的称谓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为了和余、高、马、言四大须生区别,誉之以“后四大须生”。
(一)余叔岩
余叔岩(1890—1943),名第祺,湖北罗田人。祖父余三胜是清道光年间著名老生演员,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前三杰”。其父余紫云,为梅巧玲弟子,擅长青衣,花旦。他幼承家学,习文武老生,向前辈名家钱金福、王长林学把子,练身段。1912年后拜谭鑫培为师,学习了《太平桥》和《失街亭》。1915年加入梅兰芳班社。1917年,谭鑫培去世,他自己挑班,演出《打棍出箱》《定军山》《打渔杀家》等剧目,名重一时。
1918年,他以叔岩之名重返舞台,首次与梅兰芳在北京上演《游龙戏凤》,广受好评。之后,他充分发挥学谭心得和自身特长,上演大量老生剧目,文武昆乱不挡,一举成名。与杨小楼、梅兰芳在当时京剧界鼎立而三,并称“三大贤”。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老生、武生、旦角的最高艺术水平。1928年后,由于身体多病,除义务、堂会戏外,不再演营业戏。1931年与梅兰芳、齐如山成立北平国剧学会。1934年10月31日最后一次公开演出,为赈济湖北水灾义演《琼林宴》。
▲余叔岩 《洗浮山》剧照
余叔岩舞台生涯虽然短暂,却影响深远,其演出剧目大多都成为后学典范。他在宗法谭派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创立了具有醇厚韵味和典雅风格的余派。余派唱腔韵味醇厚,刚柔并蓄,以丰富的演唱技巧和端庄大方的台风著称。其嗓音属“云遮月”功夫嗓,强调“中锋嗓子,提溜劲儿”,唱来字正腔圆,抑扬动听。《琼林宴》《八大锤》《捉放宿店》《盗宗卷》《定军山》等谭派标准剧目,经他演唱,出神入化、才调秀出。余叔岩每一剧目无不精益求精,普通戏经其润色便能惊世骇俗,《搜孤救孤》等戏经他演出,石破天惊,成为传世之作。其与杨小楼、梅兰芳合作的剧目,可谓珠联璧合,成为后世典范,例如,余、杨的《八大锤》《定军山·阳平关》《连营寨》等;余、梅的《游龙戏凤》《打渔杀家》;三人共演的《摘缨会》,几乎成为旷代绝唱。
余派剧目基本同于谭派,代表作有:《搜孤救孤》《王佐断臂》《战太平》《审头刺汤》《清官册》《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盗宗卷》《南阳关》《宁武关》《定军山》《战宛城》《战樊城》《长亭会》《摘缨会》《黄金台》《太平桥》《捉放宿店》《击鼓骂曹》《阳平关》《武家坡》《卖马当锏》《珠帘寨》《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洞》《四郎探母》《打渔杀家》《二进宫》《乌盆记》《失·空·斩》等。余叔岩亲授弟子仅七人,即所谓“三小四少”:孟小冬、杨宝忠、谭富英、李少春、王少楼、吴彦衡、陈少霖。票友中则以张伯驹实得亲传。
(二)高庆奎
高庆奎(1890—1942),原名镇山,号子君。原籍山西榆次,系清末丑角演员高四保之子。幼年入祥庆和科班,从贾丽川学老生。十二岁登台,十八岁变声后,向贾洪林学习唱做。高庆奎青年时代,正值京剧兴盛之际,老生名角如林,高庆奎在演唱上兼收并蓄,初宗谭派,后来根据本身嗓音高宽脆亮的特色,吸收了孙菊仙、刘鸿昇实大声洪的特点,并借鉴老旦、花脸行当的技艺加以创新,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高庆奎所创立的“高派”,其特点是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剧目丰富。他嗓音高亢,演唱一气呵成,善于表达悲怆激昂之情,他还创造了有别于以往老生唱腔风格的“疙瘩腔”。他的唱腔具有高亢激越、清朗秀润的特色,在用气、吐字、行腔等演唱技巧上取孙菊仙的唱法为多。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其擅长使用大气口的满宫满调和长腔拖板的唱法抒发人物感情,讲究“唱情”。
例如,《逍遥津》《哭秦庭》等唱来高亢挺拔,气力充沛,刚劲激昂,荡气回肠,为“高派”代表作。高派传人主要有李和曾、李宗义、宋宝罗、沈金波、白家麟、虞仲衡、李盛藻、高世寿以及再传弟子辛宝达、倪荗才等。
▲高庆奎 《哭秦庭》剧照
(三)马连良
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回族,北京人。九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受业于叶春善、蔡荣桂、萧长华、郭春山、茹莱卿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十岁登台,演出《定军山》《打棍出箱》等剧目。十七岁学艺期满,出科后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十八岁返北京后声名鹊起。凭借对艺术的认真严肃、刻意求精,继续深造,再度坐科三年。出科后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名家学习,并吸收余派艺术之长。二十六岁时自行挑班,名挂头牌。逐渐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20世纪30年代,马连良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由此可见马连良艺术影响之深。马派唱腔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细腻,以其独特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极大地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其念白顿挫分明,抑扬有致,注重声情,与唱腔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其做工潇洒飘逸,讲求与唱、念同意,将形式美与人物刻画、感情传达融为一体。
马派代表剧目有:《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十老安刘》《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珠帘寨》《苏武牧羊》《将相和》《赵氏孤儿》《海瑞罢官》等。马连良一生收徒众多,南北各地多有马派传人,较著名者的有:王和霖、迟金声、尹月樵(女)、马长礼、张学津、冯志孝、梁益鸣、安云武等。再传弟子有朱强、朱宝光、杜鹏、穆宇、张凯等。
▲马连良 《甘露寺》剧照
(四)言菊朋
言菊朋(1890—1942),原名锡,北京人,蒙古族。光绪十六年(1890)出生于北京的蒙古贵族世家,祖父世袭清朝武官,其父为清末举人。言菊朋幼年就读于清末的陆军贵族学堂,满业后,在蒙藏院任职。正值京剧兴盛之际,言菊朋酷爱京剧,1916年前后,二十六岁的言菊朋出入于北方戏场、茶园,以票友身份专学谭鑫培,出演《桑园寄子》《捉放曹》《南天门》《空城计》等剧目,受到好评,被誉为“谭派名票”。1923年,以名票身份应梅兰芳之邀首次赴沪演出,合演《四郎探母》《汾河湾》,单独演出《战太平》《击鼓骂曹》《秦琼卖马》《定军山》等谭派戏,演出颇为成功。1925年正式下海。
言菊朋在谭派唱腔的基础上,融合早期各派老生唱腔,并吸收青衣、小生以及曲艺京韵大鼓、单弦的唱念技艺,并结合自身对音律、字韵的理解及广博的艺术素养,创制新腔,世称“言派”。言派唱腔传情细致、讲求节奏与顿挫,善于以唱腔塑造人物。尤其擅长表达悲苦、凄凉的人物感情。早期代表剧目以谭派剧目为主,确立言派特色后有:《让徐州》《卧龙吊孝》《上天台》《法场换子》《贺后骂殿》《除三害》等剧。除上述唱工戏外,在念白、做工吃重的剧目中,还有《审头刺汤》《失印救火》《清风亭》及文武并重的《定军山》《镇潭州》等戏。其弟子有:奚啸伯、汤志朋、李家载、宋湛清、张少楼。后世传人有:毕英琦、任德川、刘勉宗等。其子言少朋、孙言兴朋,也承继其言派衣钵。
▲言菊朋 《群英会》剧照
(五)谭富英
▲谭富英 《失·空·斩》剧照
谭富英(1906—1977),名豫升,生于北京,湖北武昌人。是继马连良之后,成就显著且舞台生涯较长的著名须生之一。他的演唱承家传谭腔,兼取余派特点,其嗓音清亮明澈,吐字不雕琢,唱念不花哨,用气充实,行腔饱满,一气呵成,以激越爽朗、朴直方正的风格独树一帜。谭富英生于北京梨园世家,系谭鑫培之孙,谭小培之子。自幼耳濡目染,家学渊源,又得著名老生陈秀华授艺,有一定基础。十一岁入富连成社,坐科六年,先学武生,后改老生。师从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擅长靠把戏,后又在其父谭小培和老师余叔岩的教导下继承“谭派”和“余派”风格,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世人称其为“新谭派”。
谭富英天赋优越,嗓音脆亮,丰神秀美,自身带有一股英武、朴实之气。因其曾专工武生,其身段边式且英气逼人。他最擅长扮演正气凛然的忠臣良将。其唱腔简洁畅快,不刻意求工而韵味醇厚,整体上形成一种朴实、洗练、明快、自然的艺术风格。“新谭派”的代表剧目除谭派剧目外,另有《将相和》《正气歌》《十道本》《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赵氏孤儿》等。传人有其子谭元寿、孙谭孝曾及高宝贤、孙岳、李崇善等。
▲谭富英 《鼎盛春秋》剧照
(六)杨宝森
杨宝森(1909—1958),字钟秀,祖籍安徽,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八岁学艺。曾拜陈秀华、鲍吉祥为师,习余派。十岁搭班,后入斌庆社科班。早期受余派影响尤深,三十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20世纪50年代,其艺术造诣日臻完美,杨派艺术达到高峰。
杨宝森所创立的杨派,平中见奇,刚柔相济,清醇雅正,于古朴中见苍凉。他的唱腔曲折多变,深沉隽永,吐字清晰,宽畅饱满。他那具有鲜明特色的唱腔与演唱风格,是充分地扬长避短,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代表剧目有:《失·空·斩》《伍子胥》《击鼓骂曹》《碰碑》《清官册》《洪羊洞》《桑园寄子》《二堂舍子》《红鬃烈马》《卖马》《打登州》《捉放曹》及《珠帘寨》《定军山》《阳平关》《搜孤救孤》《四郎探母》等。其门徒和追随者有汪正华、梁庆云、马长礼、李鸣盛、蒋慕萍、程正泰、朱云鹏、叶蓬等人,再传弟子有于魁智、张克等。
▲杨宝森 《珠帘寨》剧照
▲杨宝森 《文昭关》剧照
(七)奚啸伯
奚啸伯(1910—1977),字承桓,满族,祖籍北京,生于北京。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爱好京剧。十一岁时,正式拜言菊朋为师。同时学习余叔岩的演唱艺术。经过几年的锻炼,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9年,他正式下海,唱二牌老生。1933年,应尚小云之约,搭班参加了尚小云编演的《秋胡戏妻》。1935年,应梅兰芳之约,以二牌老生身份先后去武汉、上海、香港演出。1936年10月,又与梅兰芳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探母回令》《汾河湾》《王宝钏》《三娘教子》等戏。在梅兰芳的提携和影响下,演唱艺术日臻精湛。
▲奚啸伯 《白帝城》剧照
▲奚啸伯 《范进中举》剧照
奚派唱腔以曲折深沉取胜,艺术风格着重体现在“唱”上。其嗓音音量并不大,却清晰悦耳,韵味醇厚,被誉为有“洞箫之美”。例如,他在《哭灵牌》《白帝城》《李陵碑》《范进中举》等戏中的唱法,如泣如诉,缠绵悱恻,直如鹤唳九霄,感人肺腑。奚啸伯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广收博采,其做工注重人物性格,讲究戏情、戏理,表演富有书卷气,含蓄内敛,显示出儒雅清新的风格。代表剧目有:《范进中举》《白帝城》《失·空·斩》《杨家将》《十道本》《四郎探母》《空城计》《上天台》《击鼓骂曹》《法门寺》《白蟒台》《苏武牧羊》《二堂舍子》《红鬃烈马》《乌盆记》《白毛女》《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传人有:欧阳中石、孟筱伯、李伯培、杨志刚及再传弟子张建国、张建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