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

1927年,北平《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其中,梅兰芳以《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摩登伽女》、程砚秋以《红拂传》、荀慧生以《丹青引》、徐碧云以《绿珠》当选为“五大名旦”。1931年,长城唱片公司邀请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灌制了《四五花洞》唱片,发行海内外,广受赞誉。自此,“四大名旦”为公众认可,并由此创立了代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高峰的四大流派——梅派、尚派、程派、荀派。他们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对于京剧艺术的整体发展与繁荣,具有深远影响。

(一)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梅兰芳出身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为清末著名旦角演员,“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母亲杨长玉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著名琴师。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八岁学戏,九岁师从吴菱仙学青衣,十岁第一次登台,在《天河配》中饰演织女。光绪三十四年(1908),搭喜连成班。他还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习武功和跷工,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至上海便风靡整个江南。其间,梅兰芳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不断排演新戏《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其后又先后编演了《天女散花》《西施》《洛神》《廉锦枫》《太真外传》《俊袭人》等古装新戏和《宇宙锋》《凤还巢》《春灯谜》等传统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移居上海,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到全民族的时代洪流之中,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蓄须明志,拒绝为侵华日寇演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世人的赞扬。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满艺术活力。他创立的“梅派”艺术,在表演方式上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艺术特色……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梅派艺术体现了雍容华贵、典雅精致、端庄娴静、平和中正的中国传统美学原则,于规矩平淡中显现出无比深沉含蓄的内在魅力,成为美的典范。梅兰芳的声音明朗圆润,吐字清晰,行腔婉转。他善于融合其他行当乃至其他剧种的腔调创制新腔,又不露痕迹。他毕生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使之自然、和谐,富有节奏感,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创造过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形象,他的表演不是在模仿女子,而是在表现中国女性的神韵美,探求其本质和意象,力求表现中国女性温柔、含蓄、高雅的特质。

▲梅兰芳 《贵妃醉酒》剧照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不仅享誉国内,更是蜚声海外。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先后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在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梅派代表剧目有:《宇宙锋》《断桥》《虹霓关》《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生死恨》《凤还巢》《彩楼配》《汾河湾》《玉堂春》《穆柯寨》《五花洞》《思凡》《游园惊梦》《闹学》《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麻姑献寿》《廉锦枫》《天女散花》《洛神》《童女斩蛇》《西施》《太真外传》《霸王别姬》《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等。梅派传人有李世芳、魏莲芳、张君秋、言慧珠、梅葆玖、顾正秋、李玉芙、杜近芳等;再传弟子有李胜素、李洁、董圆圆等。

(二)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字绮霞,名德泉,祖籍河北南宫县,属汉军镶蓝旗,四大名旦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尚小云进入“三乐社”科班(后改名“正乐社”),艺名“三锡”,先习武生,又学花脸。其后因师辈们见其扮相秀丽、英俊,嗓音畅朗遂让他改学旦行,师从青衣名家孙怡云,便改艺名为“小云”。

▲尚小云 《御碑亭》剧照

1912年春,尚小云随班在汾阳会馆和广德楼与赵三凤合演《芦花河》,广受好评。1913年,李际良掌三乐社,更名正乐社,演于民乐舞台。1914年冬,孙菊仙主动提出与尚小云配演《三娘教子》,自此声名渐起,被评为“第一童伶”。后在王瑶卿的指导下,先后排演了全本《乾坤福寿镜》和《兰蕙奇冤》,《乾坤福寿镜》遂成为尚派代表剧目。在成功排演了《红绡》《张敞画眉》《秦良玉》等文武带打、唱做兼重的剧目后,尚小云已初显其艺术特色。当时世人称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为“正乐三杰”。

▲尚小云 《双阳公主》剧照

尚小云在先后与谭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马连良合作并自己挑班的实践中形成了“尚派”。尚派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多有革新,以刚健婀娜为其特色,表演上突出阳刚之美,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存在的复杂面貌,使青衣行当的表现力得到丰富和提高。他的嗓音宽甜脆亮,调门高亢,满宫满调,字正腔圆,中气充沛,有“铁嗓钢喉”之誉。他善于运用颤音,拖长板眼,由于他气力足而更以刚劲著称。因此,行腔上求整,运腔上求实,转腔上求劲。演唱重朴实,少华丽,成为尚派唱腔的主要特征。《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唱词采用“节节高”的唱法,他举重若轻,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念白得力于王瑶卿,爽朗清醇而有感情,尤擅京白,以《十三妹》《巴骆和》尤为突出;晚年饰演《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口风老辣刚狠,更具威严。其做工身段,寓刚健于婀娜,节奏快而准确,具有一种大开大阖、大起大落的力度。

1937年,尚小云创办“荣春社”。不惜家产办学,培养了“荣”“春”“长”“喜”两科学生,他治艺严谨,培育后辈时力求既专又博。“荣春社”共培养学生三百余名,遍布全国,在京剧演出和京剧教育岗位上发挥重大作用。1962年,拍摄艺术片《尚小云舞台艺术》,录制《失子惊疯》和《昭君出塞》两部影片。

尚小云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尚派代表剧目传统戏有:《玉堂春》《三娘教子》《御碑亭》《雷峰塔》《四郎探母》《湘江会》《乾坤福寿镜》《十三妹》《王宝钏》《战金山》《银屏公主》等。新编剧目有:《楚汉争》《卓文君》《红绡》《张敞画眉》《桃花阵》《白罗衫》《前度刘郎》等。尚派传人有:张蝶芬、赵晓岚、雪艳琴、孙荣蕙、杨荣环、尚长麟(次子)、李喜鸿、孙明珠、尚慧敏(长孙女)等。

(三)程砚秋

▲程砚秋 《锁麟囊》剧照

程砚秋(1904—1958),原名承麒,后改程姓。艺名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玉霜。自1932年起,易名砚秋,改号御霜。满族。生于北京。他出身于破落的仕宦世家,幼年家贫,六岁拜荣蝶仙为师,初从荣蝶仙、荣春亮习武功和武生,后改从陈桐云习花旦,继而又从陈啸云攻青衣。十一岁开始登台,以幼功稳练、扮相秀丽,引起行家一致注目。十二岁正式参加演出,先后与刘鸿昇、孙菊仙配演《辕门斩子》《朱砂痣》《桑园寄子》等剧,颇获好评。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

程砚秋紧随时代潮流,编创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他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怨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其中《锁麟囊》是其程派艺术另一类型的代表作。

▲程砚秋 《文姬归汉》剧照

程砚秋注重吸收京剧其他行当、地方戏曲、曲艺乃至西洋歌剧等特色,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所编演的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无论在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又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两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程派表演风格。

程派传统青衣戏代表剧目有:《打渔杀家》《汾河湾》《武家坡》《贺后骂殿》《玉堂春》《六月雪》等;传统花旦、刀马旦代表剧目有:《游龙戏凤》《虹霓关》《弓砚缘》等;编演的新戏主要有:《红拂传》《鸳鸯冢》《风流棒》《赚文娟》《青霜剑》《碧玉簪》《梅妃》《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锁麟囊》《百花公主》《马昭仪》等。程派传人有:陈丽芳、章遏云、新艳秋、赵荣琛、侯玉兰、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张曼玲、李文敏、钟荣、李海燕、迟小秋、刘桂娟、李佩红、张火丁等。

(四)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原名荀词,又名秉超、秉彝,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祖籍河北东光,四大名旦之一。幼年家贫,入义顺和梆子班,师从庞启发学习花旦,首演于天津魁星楼。宣统元年(1909),首次以艺名“白牡丹”于天津下天仙茶园出演《忠孝牌》。宣统二年(1910),随师入京,师从著名梆子演员侯俊山学习《辛安驿》《花田错》等戏。同年入三乐社科班。1913年倒仓,由唱梆子改唱皮黄。先后师从陈桐云、乔慧兰、曹心泉、李寿山、陈德霖、吴菱仙等名伶学习京昆艺术。1917年12月,在庆乐戏院正式改演京剧。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刘鸿声、侯喜瑞合演《胭脂虎》,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投王瑶卿门下习正工青衣。1919年加入永胜社,首次与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赴沪公演,时称“三小一白”,以《花田错》打炮,引起轰动。1927年后,自组庆生、春生、留香等班社,挑班演出。同年以《丹青引》一剧被选为四大名旦之一。此后,他致力于京剧艺术的革新探索,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风格新颖的“荀派”。

荀慧生戏路宽广,扮相俊美,排戏之多为四大名旦之冠。他的表演融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于一体,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兼收小生、武小生及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甚至将外国舞蹈步法融于其中。他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他表演人物非常注意刻画心理状态,重视角色的动作,提倡旦角动作要美、媚、脆。他强调旦角每个动作都要给人以美感,要求演员把女性的妩媚闪现于喜、怒、哀、乐、言谈举止之中,同时身段动作变化多姿,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角色的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使观众醒目,演员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所以他的表演感情细腻,活泼多姿,文武兼备,唱做俱佳。

▲荀慧生 《铁弓缘》剧照

荀慧生 《红娘》剧照

荀派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荀慧生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演出的剧目有三百多出,大致有以下三类剧目:一是《绣襦记》《一缕麻》《丹青引》《红娘》《勘玉钏》《钗头凤》《鱼藻宫》《红楼二尤》《荀灌娘》等新编演的剧目。二是《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得意缘》等增益首尾的传统剧目。三是从梆子移植为京剧的《花田错》《元宵谜》《辛安驿》《香罗带》等将近四十出戏。其他剧目还有《杜十娘》《金玉奴》《卓文君》《胭脂虎》《霍小玉》等。荀派传人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王紫苓、宋德珠、毛世来、黄玉华、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张正芳、尚明珠、厉慧敏、陆正梅、宋长荣、李妙春、许翰英、刘长瑜、孙毓敏等,其长子荀令香工旦,其女荀令莱亦为其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