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黄剧兴起,京剧由此诞生

皮黄剧兴起,京剧由此诞生

徽汉合流以后,仍然不能说徽班就是京剧班了。中国戏曲声腔剧种的划分,主要区别在声腔和语言两方面。为了适应北京观众的审美需求,徽班艺人在融合徽调、汉调的基础上,将念白字韵、声腔声调不断“京化”,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而独立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

于是,一种新的声腔剧种逐渐从诸腔杂陈的局面中脱颖而出。这种新的声腔剧种以唱二黄、西皮为主,兼收昆剧、吹腔、南锣等,主奏乐器为胡琴,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及服饰脸谱也逐渐走向规范。

道光二十年(1840)之后至同治初年,即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经徽、汉、京三派艺人的合作,最终在北京形成了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腔调,念白以京、汉语言为主的湖广音加中州韵的京剧。不过,当时还不叫京剧,而是称之为皮黄(京剧是后来才叫出来的)。此时期的代表人物为老生“前三鼎甲”——程长庚(徽派)、余三胜(汉派)、张二奎(京派)。经过咸丰、同治年间的锤炼,至光绪年间,皮黄走向成熟。当时舞台上享有盛誉的是“后三杰”——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光绪二年二月初七日(1876年3月2日),上海出版的《申报》上首次出现了“京剧”的称谓。此后,“京剧”作为剧种名称逐渐通行全国。

▲故宫畅音阁大戏楼